阮英政,卫文芳
(湖北省大冶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 大冶 435100)
临床急诊中,急性脑梗死比较多见,指的是脑血循环障碍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该病致残风险高、病情多变、发展快、死亡风险大[1]。临床急诊挽救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过程中,尽快促使缺血部位的组织恢复血供,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而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指的是发病后5h内的患者群体[2],此时给予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不仅有助于患者改善脑神经功能,而且还有利于患者预后。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标准化手段。因此,本研究特此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尝试了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希望能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课题对象为72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接收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入组标准:参照2010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结合头颅MRI或CT,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发病距离急诊治疗间隔5 h;NIHSS卒中评分7~22分;血压<180/100 mm Hg(1 mm Hg=0.133 3 kPa)。排除标准:脑出血;既往有过头颅出血病史;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近期动脉穿刺或实施过重大手术;心律失常;正在接受肝素抗凝处理;妊娠者;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禁忌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要求,结合数字随机表法,将观察主体划分成对照的两个小组并分别命名为常规组、研究组,各36例。研究组包括男19例,女17例,年龄29~77岁,平均(53.5±15.6)岁;发病至急诊治疗40~287 min,平均(162.6±30.2)min;9例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高脂血症,10例合并冠心病。常规组包括男20例,女16例,年龄31~78岁,平均(53.8±15.5)岁;发病至急诊治疗42~291 min,平均(163.5±30.3)min;10例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脂血症,10例合并冠心病。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与《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相符。
1.2方法:给予常规组36例患者尿激酶急诊溶栓治疗,选取125万IU尿激酶,与生理盐水100 ml混匀之后,在30 min静脉滴注完成。
给予研究组36例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急诊溶栓治疗。总量0.9 mg/kg,最高用量<90 mg。将阿替普酶与生理盐水100 ml混匀之后,在2 min之后静脉滴注总量10%药液,然后通过输液泵静滴余下药液,并在60 min用完。溶栓结束后1 d内,禁止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肝素抗凝药。
1.3观察指标:①临床治疗效果判定内容如下:显效:NIHSS卒中量表评分相比于用药前降低50%及以上;有效:NIHSS卒中量表评分相比于用药前降低20%~49%;无效:NIHSS卒中量表评分相比于用药前降低<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用药前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NIHSS美国卒中量表为主,分值越高越严重;③用药前后测定患者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指标;④不良反应包括牙龈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常规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2.2两组用药后NIHSS评分:两组用药后14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后NIHSS评分对比分)
2.3两组用药前后凝血功能:用药6 h后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前后凝血功能对比
2.4两组不良反应:研究组脑出血1例,常规组总不良反应25.00%,研究组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例(%)]
阿替普酶属于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目前临床帮助脑组织缺损患者恢复血流灌注的主要药物,其作用原理: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快速溶解血栓,解除梗阻的血管,进而让脑组织血循环恢复正常[3]。尿激酶虽然具有良好的溶栓效果,应用范围较广,但是尿激酶发挥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的同时还会导致血浆纤维酶原激活,进而增大出血几率[4]。此次观察发现,常规组尿激酶溶栓后,出血不良反应高达25.00%,且用药后凝血指标FIB、TT、APTT以及PT升高,表明尿激酶容易引起较高的出血风险,十分不利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
通过转基因科学技术制作而成的阿替普酶,是现代临床中一种比较新颖的溶栓药物,能够对纤维蛋白进行选择性溶解,还可以结合纤维蛋白,进而增强纤溶酶原亲和力,达到快速溶解血栓、迅速恢复血流的目的[5]。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帮助患者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细胞,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6]。相较于尿激酶而言,阿替普酶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对血栓之中的纤溶酶原可以选择性作用,所以对人体凝血机制的影响较小,更不会引起全身性纤溶[7]。此次观察对照,发现研究组出血不良反应更低,只有2.78%,且用药前后凝血指标FIB、TT、APTT以及PT无差异,说明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更高。
治疗时间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溶栓疗效。脑血循环障碍后5 h内会形成明显的半暗带区,且5h之后就会缓慢减小,甚至消失不见[8]。此次观察对照,发现研究组与常规组用药后24h、7d时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而研究组NIHSS评分在用药14d之时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溶栓作用较尿激酶更加持久,且研究组总体疗效94.44%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疗法对于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具有更大的获益。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疗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将其作为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首选,不仅可以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不良反应,而且还不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临床治疗效果突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