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立明
内容提要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中心厨房”建设,在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同时,注重与新闻专业优势的结合,梳理业务链、建立数据链、贯通执行链,努力实现“人机协同”。通过媒体深度融合,建设用户沉淀平台,把流量变为存量,再升级为未来发展的增量。通过智媒化转型重构用户连接,为用户匹配既感兴趣又喜爱的优质新闻内容。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实践,并成为传媒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地市级媒体构建智媒生态,既是基于媒体深度融合的内在需求,也是发挥自身优势的战略抉择,在当下,更是响应国家战略的有力举措。特别是经历疫情大考之后,数字改革引领,汇智赋能,提质增效,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越来越深、作用越来越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媒体智能化正由表层的形式融合向深度的智能融合延伸拓展。
党报集团是党和政府的舆论阵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首要职责使命。智媒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深化媒体产品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以智能技术为驱动,提升又快又好的优质产能,让主流价值在主流舆论平台更加彰显。
从文字内容的智能创作,到音视频、影像的智能编辑,智媒体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深入。特别是随着机器人写作、AI主播等新技术应用,逐步渗透到策、采、编、发等各个新闻生产领域,媒体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2017年,新华网推出全球首个虚拟生命主播“琥珀·虚颜”,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生命引擎(GAVE技术)叠加3D全息投影,拥有理解、记忆、学习、表达、推理、联想等认知能力,可与人进行有情绪、有情感的交流互动。2020年,福建、江西、浙江等省有10多个地市级媒体推出虚拟主播,开始进行规模化AI播报。借助智能化数据分析技术,新闻工作者不仅可以针对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预知话题热度、寻找热门话题的深化方向,也可以从以往报道中挖掘出新的热点话题、延伸出新的角度、挖掘出冷门话题的价值等。2013年,人民网成立数据新闻团队,组建“图解新闻”栏目,迄今为止已经生产1000多篇数据新闻作品,这种对于数据新闻领域的探索实践为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方式和视角去阅读和体验新闻,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拉开了“传媒+智能”时代的序幕。
传统新闻生产是线性、单向的过程,而智媒生态下,新闻生产关系被重塑,生产、传播、反馈成为智能同步动态的一体化过程。在智媒生态框架下,现有的采编流程得到进一步升级再造,所有记者编辑进行融合管理。融媒体采编分发平台提供了面向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的统一发布平台,新闻在平台完成后,经过编辑记者分析、补充、把关的专业加工,推送到不同的渠道实现一体化的分众发布。浙报集团投入两年时间和1.6亿元开发了融媒体智能传播服务平台“媒立方”,统筹采访、编辑、审核、传播、评估等流程,实现内容数据、流程数据、用户数据实时在线,打破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三端”分割分治状态,重构8个全媒体部门+大编辑中心的采编团队。新闻生产智能化、自动化可以解放编辑记者的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让他们更加集中精力于深度报道。2021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发布“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平台,运用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为媒体机构和内容创作者提供通用型创作工具,并集成智能写作、智媒引擎、语音转写、数据魔方和视频搜索五大功能。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中心厨房”建设,在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同时,注重与新闻专业优势的结合,梳理业务链、建立数据链、贯通执行链,努力实现“人机协同”。通过全媒体资源整合、一体化采编流程再造,“中心厨房”可以为集团及各媒体的编辑记者提供指挥调度、内容生产、数据中心、智能化分析、舆情分析、协同办公等服务,推动跨部门、跨媒介、跨平台的资源整合、信息聚合和媒体融合,进一步提升信息收集和内容生产效率,打造适应互联网生态、智媒化趋势的内容生产体系。
新闻策划阶段,运用大数据和算法,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对新闻热点的数据深度解读、新闻事件关联关系进行挖掘,并对事件或专题进行趋势分析、演化分析、情感观点分析,从而为新闻内容的选题策划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采集阶段,融合中文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信息检索,提供对新闻的关键词和摘要自动提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将业务实现与智能分析相结合,提供新闻热点监测、新闻线索发掘等功能,涵盖全国、浙江、温州等多个颗粒度的热点监控、事件分析、线索深度挖掘、智能推荐等大数据策划辅助功能,推动个人经验采编向新闻数据分析智能辅助转型。
内容编辑阶段,通过建立共享稿库,可以实现各渠道资源的统一采编与加工利用,满足面向纸媒、网媒、移动端和新媒体的编辑需求,记者编辑可在平台进行集中的信息采编,采编后的信息可实现全集团共享和利用,并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多媒体稿件、微博、微信、数据可视化等多种形态稿件的采编生产能力。
温报集团与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打造全国首档AI虚拟主播政策解读类短视频栏目“政Ai播”,以虚拟主播为主体,叠加MG动画、AE特效等前沿媒体技术,多维度、立体式进行政策解读。围绕市民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相继推出《温州市区房屋征收补偿新增房票安置模式》《温州市公共数据共享开放管理暂行办法》等定制节目,吸引1000多名市民通过移动端进行留言提问互动,播出8期节目,总浏览量超百万人次。以技术赋能打通政务公开的“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做法,吸引光明网、浙江日报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跟进报道,“新闻+政务+人工智能+5G”的政务公开新模式得到关注肯定。
▲ 温报集团与中国移动、中津研究院共建媒体大数据实验室。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现代传播体系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新媒体升维到智媒体,智媒生态的构建,离不开智能传播平台、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用户沉淀平台的有效支撑。全媒体传播平台与大数据、云计算、AI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可以在媒体的策、采、编、发、评等环节进行赋能,归类用户圈层,重构授受关系,增强平台信息服务聚合与精准分发能力。
温报集团联动温州智媒信息港建设,打造“一体三环九矩阵”,功能全上线、市县全贯通,形成一体智能的应用支撑体系、共享开放的数据资源体系、集约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严密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系统集成、开放兼容、协同高效、精准服务的“融媒智脑”。
一体:以“理念共建、平台共享、价值共生”为路径,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媒体技术,以“中心厨房”建设为枢纽,打通报、网、刊、微、端、屏互动共融渠道,贯通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媒体内容、账号资源,形成策、采、编、审、发、管、评等智能化闭环。
三环:内环深化构建党报、都市、财经三大融媒体方阵,中环联动联通县级融媒,外环整合温州日报分社、温州新闻网支站,优化提升22个50W+新媒体平台、70多个市直部门代运营新媒体,集聚有效用户超2130万,实现全要素集聚、全流程生产、全天候发布、全空间覆盖、全方位传播,构建精准服务海内外温州人的融媒传播体系,建设适配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的温州智媒信息共享平台。
九矩阵:坚持垂直化、分众化、特色化、互动化,聚焦公共治理、幸福民生等重点领域,打造融媒生产矩阵、公共传播矩阵、海外传播矩阵、舆情监控引导矩阵、云计算矩阵、视觉矩阵、文化发展矩阵、政企服务矩阵、县(市、区)融媒接驳矩阵。
传播体系的构建,是智慧媒体的基础设施,而数据资源的激活则是其“灵魂”所在。大数据既是内容生产的构成要素,也提供了对用户“精准画像”、推送个性化信息、优化受众体验的有力手段。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信息数据、用户数据都还是“沉睡的资源”,大数据技术成为激活这一富矿的“金钥匙”。对各种渠道不同来源的稿件和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汇总管理,把集团内部分散的资源实现多元化组合加工,通过领域分类、多维聚类、智能关联和自动专题汇聚等多种智能化方式,使用碎片化和标签化的智能技术,将资源信息抽取为相互关联的决策知识,形成媒体资源中心,既可以对新闻生产发挥智能辅助作用,也可以驱动传媒业态的变革发展。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遭受剧烈冲击,读者分流、用户忠诚度下降,对媒体影响力、竞争力造成消极影响。盲目追求流量,留不住用户,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媒体深度融合,必须建设用户沉淀平台,把流量变为存量,再升级为未来发展的增量。智媒化转型有利于重构用户连接,媒体除了提供新闻资讯、便民服务、互动交流等一般性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精准化算法推荐,为用户匹配既感兴趣又喜爱的优质新闻内容。要革新用户理念,提供社群运营、场景推送、沉浸式服务,将新闻产品由“广播模式”转换为“社交模式”,实现媒体从广谱性的“超级宣推”到垂直社群的“精准到达”,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
□ 图为温报集团与温州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打造的AI虚拟主播政策解读类短视频栏目。
以温州新闻客户端为例,除具备新闻资讯、专题、本地服务、直播、用户会员等主流新闻客户端功能外,还具备包括基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区县定位、基于用户行为的个性化智能推荐、AR扫描、智能语音交互、网络问政等功能模块。通过精准化算法推荐,为用户匹配个性化、定制化的新闻内容,实现新闻“精准推送、千人千面”;通过地理定位系统,为身处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更为贴近的资讯。各县(市、区)在客户端内拥有独立频道,独立的发稿平台和管理中心,可自主选择开设所属区域范围内的镇街社区频道。资讯发布除温报集团自主生产的新闻外,还结合乡镇街道、企业、政府部门、个人用户的资源优势,提供“媒体号”的运营发布和管理。通过与各县(市、区)的深度合作,既扩大了传播范围,也可以将更多信息资源、用户资源以及其他数据资源集纳到自有平台。
推进智媒化,关键在人才。尽管智能化生产可以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信息传播精准度,但始终无法取代专业新闻人才的个性化、想象力、创造力和人文情怀。面对智媒化趋势,媒体工作者既要坚守新闻理想、提升专业能力,也要提升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向全媒体人才转型。
政治素养和人文情怀始终是“必修课”。新闻舆论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当今时代,舆论传播主体多元化、渠道复杂化,党媒要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的主作用,必须在突发事件、敏感问题方面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机器没有思想,缺乏深度和温度,一旦用偏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社会影响。因此,必须依靠导向正、能力强、可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做好把关和纠偏工作,为技术引擎植入价值观的灵魂,确保主流思想舆论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主动适应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深刻变革,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发展大局中,深入到媒体融合中,深入到实践沃土中,深入到基层实际中,推动新闻工作者在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是“基本功”。智媒时代的媒体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的阐释能力和精准的价值判断。基本的业务实践能力是基础,同时也需要重视新媒体技术运用方面的训练。智媒时代的技术更新十分迅速,短视频、机器人写作、AR、VR等新兴新闻体验让人目不暇接。虽然不一定要求所有采编人员都熟练掌握新兴技术,但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思维观念,掌握基本的智能技术处理能力,做好数字化改革保密风险管控,实现数据运用和数据安全的动态平衡。采编人员要快速熟悉和掌握新的智能设备,主动学习如何用智媒技术呈现新闻素材,运用智能辅助设备表现专业内容。
此外,还要形成多元广泛的“朋友圈”。要根据智媒化定位,储备一支来自不同领域、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大外围”团队。如总台《数说命运共同体》,主创团队由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的核心骨干组成,素材外拍由总台下属的科影集团纪录片团队完成,数据可视化团队是由专业计算机领域的公司提供,后期视效团队则是曾参与过《变形金刚3》制作的国内顶级特效团队。相对央媒、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来说,地市级报业集团的技术硬实力仍然较为薄弱,需要借助外力,外智发展自己。温报集团推出“技术赋能”互联行动,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以及中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共建智媒技术创新中心、智媒技术研发基地等,共同打造“数据中国”平台、“数据新闻频道”,构建5G流媒体云传播集群,进一步加强技术合作、实现技术赋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UGC的用户数量和范围,集聚具有手绘条漫、视觉平面、动画建模、数据可视化、视频编导等能力的优质创作者,参与新媒体传播合作,丰富新闻素材的多样性,带动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提升内容生产传播质量和水平。
【注释】
[1]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6).
[2]令狐克睿,薛娇.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融合、重构与创新[J].中国编辑,2021(3).
[3]郭全中.智媒体的特点及其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6(3).
[4]高荃.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困境与出路[J].科技新闻传播, 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