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伶俐
摘要:科技园区是一个内外构成要素之间互动适应、显著协同的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战略实施的主体,园区之间、园区内部的协同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绩效。本文以常州为例,通过清园区协同主体,准确分析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现状,探索科技园区协同发展模式和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园区;协同发展;合作模式;示范区;对策
The Practical Reference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for Sunan 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 Taking Changzhou as an Example
ZHOU Lingli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213164 China)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interact, adapt and cooperate significantly. As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the degree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within the park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aking C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explores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Sunan 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Key Wo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mode; 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Suggestion
0 引言
國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为走出困境,培育新的增长点,世界发达国家纷纷确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1]。科技园区作为聚集创新力量、实现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主战场,关系到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国内许多园区注重“聚集”不注重“联合”,缺乏相互关联和依存的专业化分工网络,缺乏从战略层到操作层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管理,造成产业、企业“竞争过度,合作不足”,园区“聚而不强,活力不足”[2]。一个健康发展的园区应该是一个内外构成要素之间互动适应、显著协同的区域经济系统,是由经济与生态多种环境因素组成的有机复杂系统。那如何运用协同互动理论视角丰富拓展科技园区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难题。
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打造创新型经济,注重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意见,以苏南五市一盘棋考虑,全力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产业发展,加快构建高效合作、集成联动、协同有序的创新发展格局[3]。常州,作为地级市中辖区最早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特殊城市,研究其各级科技园区的协同发展实践经验和协同创新模式,对苏南其它科技园区系统协同发展乃至苏南五市突破行政划分形成协作发展,以及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 国内外典型科技园区发展经验做法
根据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对科技园区的定义和分类,科技园区主要类型有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新科技园、科学工业园、科学城、孵化器等。对硅谷、剑桥科学园、新竹科学园、中关村、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进行分析,发现科技园区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以下四个特征[4]:①园区分布的空间扩散趋势。实行“一区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园区与周围地区及所在城市逐渐合为一体。②园区活动的知识创新趋势。发展知识创新型园区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③园区产业的专业集聚趋势。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专业分工明确、创新网络发达、本地根植性强,高技术产业集群度高。④园区运行的多方协作趋势,均由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及中介等多股力量协同合作。
2 苏南五市先进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2019年,我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已达169家[5],江苏以1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居全国省、直辖市之首,苏南五市共有8家,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密集的区域[6]。本课题选取南京国家高新区、苏州国家高新区、无锡国家高新区、常州国家高新区和镇江新区作为研究样本。
基本概况:五个样本均有比较长的发展历史,除南京国家高新区创设于1988年,其它四个科技园区均创设于1992年。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其占地面积和影响力均有了很大的扩张。五个样本区域单位面积的产出远高于非科技园区:2019年,研究样本以占区域4.72%的面积,产生了区域12.77%的经济总量。尤其是常州高新区,以占常州市11.6%的土地和14.7%的常驻人口,产出了全市20.9%的GDP和21.4%的财政收入、29%的到账外资和36.6%的进出口总额、全市1/3的外资企业和1/3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科技园区的主要创新指标一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保持40%以上,科技园区正呈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
主要做法:一是政府引导,为科技园区协同创造条件,利于园区集约发展。五样本所在政府视科技园区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试验区,不仅进行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同时也给予高新区更大的管理创新便利。常州在本地缺乏创新资源的情况下,以政府、产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三螺旋创新合作为核心,常州科技园区打造出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互动融合,密切结合用资介的“常州模式”,有力支撑园区的发展。二是借力发展,为科技园区协同完善要素环境,利于园区共赢发展。五样本积极利用和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尤其是人才和研发中心,推动园区加快发展。如苏州高新区在国家提出高新区“二次创业”后,将招商工作由“招商引资”拓展到“招研引智”,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地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成效异常显著。常州大部分科技园区围绕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互补,促进形成若干重大产业链条,推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构建平台,为科技园区协同创设创新载体,利于园区创新发展。特别是针对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园区产业定位,重点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如常州高新区拟投资40亿元建设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工程,旨在盘活国家天基资源存量,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建成后我国自主卫星应用技术替代率可超70%。
存在问题:缺少城际协同发展的沟通平台与机制。苏南五市由于城市定位缺乏协调、局部和短期利益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其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协同意识均不强,导致城市功能重复、区域网络协同机构的构建存在一定障碍;缺少创新主体利益均衡的协同机制。苏南区域缺乏认可度高的公共政策法规,缺乏对区域内园区差异化发展的引导。政、产、学、研各方在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风险等方面尚未探索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园区孵化集聚效果不佳。苏南区域内投融资等创新创业支持服务平台数量和质量有待加强,成果高效转化受影响。
3 支撑自主创新的科技园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从大尺度范围出发,打破苏南五市各自为政僵局,以利益平衡、资源共享,协同共赢为前提,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机制辅助”的适合苏南经济发展的科技园区协同发展模式,营造协同发展的氛围,确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大实施主体在协同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统一构建大区域尺度的协同发展目标,制定协同促进机制[7]。各大科技园区不仅是苏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还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重要基地[8]。整合苏南9个国家级高新区、苏州工业园、15個省级高新区(含筹建)、各类特色科技园区,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园区之间的战略联盟,促进科技园区毗邻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聚合、聚变;推动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新兴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促使协同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使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形成“协同效应”。
(1)政府—引导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一是通过地方性法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顶层制度设计,从根本上破除制约苏南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的行政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二是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协调苏南各市形成常态化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协调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的矛盾与分歧。三是建立和完善衔接紧密、统筹有力的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包括:①建立高层的专家咨询论证机制,即组建高水平的研究顾问机构和专家组,对区域发展战略、重大政策提出咨询建议;②建立共建产业园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机制,实现共建、共管和共享;③健全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共同研究推进设立跨区域科技创新联盟、园区联盟、企业联盟,为企业间开展项目合作、市场开拓、协同创新等搭建平台,鼓励支持协会、商会等组织,在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④建立公共信息沟通、发布机制,正确引导舆论,形成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9]。
(2)企业—产业集群、产业链、优势互补
一是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通过技术溢出推动企业协同发展。①引导产业集群。政府和园区要加强产业集群的引导,苏南科技园区在对原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要在产业集群的引导下进行招商引资,形成科技园区相关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②丰富园区或园区间的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传递的选择、学习、搜寻机制。③科技园区在每个产业集群组建一个协同创新组织,并以此为平台,与其它集群协同创新组织建立长期的联络、互动机制,以促进各园区间的协同。二是完善产业链,推动伙伴协同创新。①根据各市的具体情况,制订产业链发展专项计划,编制产业链招商目录、招商指南和年度境外重点招商计划。②园区内部要以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优化为目标,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选择能“强链”、“补链”的企业进行重点招商。③园区间要加强产业链的协作,做到优势互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区域内的企业进行产业链重组。④积极组建产业联盟,鼓励各产业链在本地加强配套协作,形成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置合理、相互支撑、紧密协作的良好局面。
(3)科研机构—共享、联动、合作
一是优化科研创新的管理组织和运行机制。科技园区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要素是科研院所的参与。各级政府为了更好地推进园区创新发展,往往以政府组织引导和管理的方式推进。如,常州苏自创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其下设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制订优惠政策、争取科技资源和目标任务考核等。二是完善科研创新的内部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园区内部合作创新必须以创新资源共享为基础,重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合作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多样化的合作创新交流活动等方式,以前瞻性眼光使内部合作创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创新科研创新的对外合作和资源整合机制。科技园区开展对外合作要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准则,吸纳各方资源共建合作创新平台,共同提高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以及社会影响力。以园区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例,大力建设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校校协同创新平台、校所协同创新平台与校地协同创新平台等,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促进研发成果的推广与产业化。四是建立利益与风险的冲突化解机制。科研机构参与园区协同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的缺乏。建立高效运转的冲突疏导机制,合理解决产学研利益相关者内部矛盾;同时健全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确保产学研合作的资金能又快又好地得到解决。
4 结语
实现科技园区的协同发展,必须要求在大尺度范围内整合各级科技园区,使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促进园区毗邻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稳固园区内部的企业;推动科技园区之间的战略联盟,通过广泛的技术经济合作,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增加区域社会资本;培育有利于协同发展的科技园区文化,清楚认识到合作有利于知识转移,优势互补、分散风险和加快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治国.《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发布[J].节能,2017,36(12):30.
[2]李倩雯.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英译项目报告[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苏南自创区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 打造高水平创新矩阵.http://js.people.cn/n2/2020/1106/c360301-34397634.html.2020-11
[4]国际高科技产业园区成功案例解析.https://f.qianzhan.com/yuanqu/detail/181212-75fcfaa5.html.2018-12.
[5]李享,谷瀟磊,张琳,张艳秋,王胤杰,宋君黛,马佳慧.2019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二)[J].中国科技产业,2021(01):30-38.
[6]2020年江苏省开发区、经开区及高新区数量统计分析.https://www.huaon.com/channel/trend/634453.html.2020-07.
[7]王元亮. 加快创新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模式[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0-22(006).
[8]韩啸.科技园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策探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9):1-2.
[9]储姗姗. 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