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摘要:中国书画同源,诗书画一家。统编教材大大增加了古诗词的篇幅,除了读诗、解诗、悟情等常规的教学步骤外,尝试将书法练习、绘画鉴赏、绘画技法等融入古诗词教学之中,组织题写诗词、读诗作画、联想诗画、技法欣赏等活动,叩开古诗词教学的另一扇门。
关键词:古诗词;书法;绘画
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学中,书画同源,诗书画一家。统编教材大大增加了古诗词的篇幅,除了读诗、解诗、悟情等常规的教学步骤外,能否另辟蹊径?笔者尝试在古诗词教学中融会诗书画,叩开古诗词教学的另一扇门。
一、题写诗词,增益鉴赏
古诗词是古代书家描摹临写的主要内容之一,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题写诗词的学习活动显得顺理成章。学生初学古诗,在诵读诗词的同时,常常临帖题写诗词,既有助于古诗词的记诵,还能提升艺术审美鉴赏力,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们所使用的与统编语文教材配套的习字册上,古诗文一课都有整首诗的作品范写练习。教完古诗词后,笔者让学生临摹字帖,品评每个字的笔画、结构、章法,再为学生的作品画上不同数量的星星。这些习字册分批次在教室里巡回展示,供学生课间休息时欣赏、评鉴。不同于别的课文的习字练习,学生在临写诗词作品时尤其投入。他们细心用笔、匠心布局,因为认真的创作,不仅在书法技艺上颇有心得,而且直观感受到了诗词之美与书法之美的相得益彰。
平时的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在教完古诗后让学生临写诗词,品评佳作,也可以在讲到某一精彩诗句时临写诗词,加深学生对经典名句的印象。如在教《山居秋暝》之时,笔者准备了书签纸,让学生把其中关于动态描写的名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誊写在书签上,并把这张书签夹在自己的书页中。这样做,发挥了书签的实用性和艺术欣赏价值。教学中,诗词学习与书法练习相辅相成,学生在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书法的画面美中穿行,审美鉴赏力大大提高。
此外,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书法特色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各类书法比赛和活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中就有一项是书法创作比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书法老师从统编教材的百余首诗词中挑选内容,搜集名帖或者书写范帖,学生及其他教师临写这些古诗词书法作品。他们在稿纸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诗词,直到胸有成竹,才在彩色硬笔书法作品纸或宣纸上一笔一画地进行书法创作。学校走廊、楼梯、宣传栏等多个角落均展示着师生书写的硬笔、软笔古诗词作品,营造出“我写我秀”的浓厚墨香氛围。举办这样的书法艺术活动,也是师生对中华古典诗词的深情回眸。
二、诗中有画,其义自现
苏轼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综观教材中的古诗词,绝大多数都能以画面呈现。读到《竹石》,我们会想到坚硬岩石的缝隙中,长出了一根坚挺翠竹的画面;读到《游子吟》,我们似乎看到了老母亲佝偻着腰背,一针一线给临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的画面;读到《枫桥夜泊》,我们不由自主想到:暗黑的江边,枫叶瑟瑟发抖,一叶孤舟,一盏孤灯,一位带着千回百转愁思的旅人正聆听着悠远的钟声。由此可见,诗画一体。教学中,由诗的画面感切入,让学生读诗想象画面、创作画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例如,笔者选择了《采莲曲》和《村晚》这两首诗,让学生用“读诗作画”的方式自学。课始,布置学习任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一首诗,两人作画,一人题诗,一人解诗。根据要求,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画画的学生准备彩笔和纸,题诗的学生准备钢笔并练习书写;解诗的学生马不停蹄地读诗,待到他读懂读透时,开始为组员讲解诗意,其他三位学生也一起参与商讨诗意;画画的同学据此设计构图,确立意象;题诗的同学还不忘提醒伙伴,为他留一处空白题写古诗。第二节课上,学生小组开始交流学习成果。同样由题诗的同学先诵读古诗,再由解诗的同学解释诗意,最后由作画的同学讲解画作,这有机地将诗的意象和画的意象相融合。最后,其他小组评价或补充。课后,所有小组的古诗学习成果都展示在教室的板报上。课余,学生们可以更近距离地观赏、学习同伴的古诗自学成果。
上述教学方法适用于画面感强的古诗词。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读诗作画”,自学古诗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他们自己探索习得的知识、技能才最令人难忘。
以画切入古诗词教学还有其他方法,比如结合画面想象诗的意境。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不少教师就喜欢用诗画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的行为,读懂了词的意思。有了插图的帮助,学生对于“茅檐”“翁媪”“无赖”这些词的理解就更轻松了。再如,教学《出塞》时,教师可以出示“关山月”的图片,让学生与戍边战士共情,望月遥想,凸显家国情怀的主题。
三、诗画技法,互相融通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白描和工笔细描的手法勾勒意象,展现意境。其实白描和工笔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在中国画中,白描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不饰烘托,不施色彩,赋形写意。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创作中,即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的描寫和层层递进的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干净利索地勾勒出人物、事物和景物的情态面貌。最为有名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中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多个意象的铺陈排列,展现了一幅旷寂辽远的秋思图,成为千古绝唱。另有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首诗也没用任何形容词,只是将名词组合,就写成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清平乐·村居》也是以白描手法依次陈列出“茅檐、青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的不同情态,生活感极强。
与粗线条勾勒的白描相对的是工笔细描,在传统画技中,工笔也叫细笔画,是对事物细部的描绘,有巧密而精细之要求,色彩也极为丰富。将此画法引申到诗歌创作中就是细描,细描是对人物、事物、景物的重要特征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写,多用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咏柳》中的“碧玉”“绿丝绦”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初春柳条、柳叶嫩绿的样子,其细致的描绘使呈现的色彩更为鲜明。《小儿垂钓》中诗人对小儿的外貌、动作做了细致刻画,“蓬头”“侧坐”表现了小孩的可爱天真,“遥招手”表现了小孩钓鱼的认真谨慎,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在胡令能的细描之下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令人忍俊不禁。《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前三联用细描的手法全方位展现了野草的盛衰枯荣,赞美了野草生命的坚韧之美,尾联点明在萋萋芳草上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情景交融,笔法自然。
还有许多运用细描手法的古诗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刘禹锡的《乌衣巷》,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的《石壕吏》等。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一类古诗文的创作特点,教师可以相机引入白描或细描画作,从中使学生体会白描简练朴素、细描细致绵密的画风,进而迁移到古诗词的学习中,体会诗人用白描手法勾勒的简洁明快的意境,品味诗人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领会诗词的主旨意蕴。由作画方法到诗词创作手法,从形象到抽象,自然融通,便于理解。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教师若能将诗、书、画这三种样式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地教学,必将使古诗词散发持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M.H.艾布拉姆斯,杰弗里·高尔特·哈珀姆.文学术语词典第10版[M].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