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东北黑土地行动

2021-07-23 23:02苏同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黑土耕作黑土地

苏同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土地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耕地,生产着几乎所有可供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对调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在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一半的情况下,却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东北地区因有着广袤的黑土资源,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但近些年,东北黑土正在变“瘦”变“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片土地陷入困境?我们又該如何拯救它呢?

耕地中的大熊猫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黑土”一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作中对颜色深、肥力好的土壤的统称。在学术上,广义的黑土涵盖了所有适宜农耕、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棕壤、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水稻土等。黑土的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耕地中的大熊猫”的美誉。2011年,世界黑土联合会成立,并按WRB(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划分,明确了全球主要有四大黑土区:东欧大平原地区、北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阿根廷潘帕斯平原地区、中国的东北平原地区,面积共计489万平方公里。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是“大粮仓”,深刻影响着所在国乃至全球粮食的产量和市场价格。

我国东北的黑土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三,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东北黑土的形成,得益于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东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降雨充沛,土壤表面被丰茂的草甸植物覆盖,土壤上层含水量丰富;到了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的含水层形成季节性冻土,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的分解变得缓慢,从而转化成腐殖质。经过成千上万年,最终累积出了黑土表面那层深厚的腐殖质层,储存大量养分的腐殖质,正是黑土肥沃的秘密所在。

在古代,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在玉米、大豆没有传入我国前,适合东北寒温带的农作物较少,加上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所以这片土地没有发展出像中原那样的高度农耕文明。由于地广人稀,寒冷荒凉,这里被历代中原统治者称作“荒蛮之地”,即使是龙兴于东北的满清政权,在入关之后也将其封禁。直到19世纪中叶,沙俄在北方的威胁迫使清政府放开了“柳条边”,撤销了对于东北的封禁。恰在此时,山东地区遭遇连年旱灾,饥寒交迫的灾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大规模涌入东北地区,从路上(山海关)到海上(渤海湾)两个方向纷至沓来的中原难民,如洪水一般迅速覆盖了从辽东半岛到黑龙江畔的大片荒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

这一移民浪潮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而数量庞大的移民要在东北谋生,最先需要解决的便是粮食问题。所以,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垦土地。1947年,第一批穿着灰绿色军装、脚套乌拉草鞋的荣复军人进驻东北,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了十几万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到“北大荒”开荒。1956年初夏,王震将军率领他的师团指挥官,乘坐一列军车,风驰电掣般地北上。他将地图铺开,指着祖国的东北角,对身边的人说:“北美洲的产粮区,是世界粮仓。同是一个太阳,太阳对地球是公平的,那一片地是粮仓,这一片地是空白,我们就是要填写这个空白处!”

事实的确如此,经过无数拓荒者的奋战,一大批国营农场陆续建成,北大荒变成了闻名世界的北大仓。黑土区盛产大豆、小麦、玉米、水稻、谷子、甜菜和亚麻,其中,玉米的产量占据了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大豆的产量占据了全国近一半,这些作物不仅是关乎民生的商品粮,也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粮。可见,广阔而肥沃的黑土地,是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的根本所在。

自然和人为因素让黑土地“病入膏肓”

然而,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尽管东北黑土地被开发、利用的历史不长,但水土流失、肥力衰退的问题却日益严重。

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东北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典型黑土区总面积的26.3%;而东北全部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相较于建国初期的2.5万平方公里增长了80%。要知道,每生成1厘米厚的黑土大约需要200至500年时间,但如今,黑土层却以每年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有的地方甚至已经露出了黄土状母质,当地人称为“破皮黄”,丧失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有学者推测,黑土区现有的部分耕地再经过40~50年的水土流失,黑土层将全部消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黑土“病入膏肓”呢?

一方面是自然因素。东北地区多风,开垦后的土地如果得不到植被的保护,富含有机质的黑土表层便很容易被吹走。除了风蚀,降雨也会对黑土造成极大的破坏。适宜的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夏季的东北冷涡极易带来短时的强降雨甚至冰雹,光是雨滴或冰雹打到地面的冲击力,就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更不必说流水的冲刷了——人们常常以为东北的粮食产区都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但其实,东北许多山脉前的波形台地,才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这些耕地由于并不平坦,所以降水在地表发生径流,形成沟蚀,大量黑土随之流走。

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一直以来,人们习惯翻耕土地,但久而久之,这会造成土壤下层裸露,水分流失,有机质快速分解,导致土地肥力大幅度下降。其实,古时候我们的祖先面对这一问题,想出了“休耕”这一方法,也就是在某一时期不种植农作物,让土地“休养生息”,但在今天人口不断增长而土地有限的压力下,这种办法已经很难实行了。长期以来,“重种轻养”“掠夺式”的开垦方式,加上地面缺少覆盖、大量的化肥使用等因素,导致黑土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土壤退化的速度惊人。在吉林省白城和公主岭地区,甚至出现了黑土地沙化的现象。

此外,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还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追逐利益,不惜掘地卖土,使黑土地加剧贫瘠。

2021年3月,黑龙江警方破获了一起重大的倒卖黑土案件。在黑龙江五常市,9万平方米的黑土地遭到了破坏,黑土地被掘出数尺深,已经露出了底层的黄土。这些不法商人将挖起的黑土以一立方米20.85元的市场价格计算,卖到南方地区。然而,如此令人震惊的黑土盗窃并不是个例,也不是先例,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多地都曾发生数起类似案件,甚至于多年的黑土盗窃并不是秘密,且已经拥有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于今年化肥价格上涨,转而通过购买黑土来降低种植成本,让这种行为更加猖獗。不少村民竟开始挖掘自家的黑土,卖给中间商。在他们看来,卖粮赚钱的速度远不如直接卖“地”快。但可悲的是,离开原生环境的黑土,并不能长久保持其肥力,不久就会与普通的土壤无异。

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原因,致使曾经“随意插柳树成荫,手抓一把出‘油来”的东北黑土地,变得又“瘦”又“薄”。专家预言,如果不抓紧防治,“黑土地”也许将成为书本上的一个历史名词。

从科学治理到法律规范保护黑土地,任重而道远

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模拟实验表明:当黑土层剥蚀掉30厘米时,玉米将几乎绝产,大豆产量将减少4~6成。如果不加以治理,黑土的减少必将危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此外,黑土区水土流失还会淤积于江河水库,目前,松花江哈尔滨段河床比20世纪50年代抬高了30厘米~50厘米,使得安全泄洪量降低,加大了洪涝灾害隐患。

没有黑土地,就没有“北大仓”,保护黑土地,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所以,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问题。为全面掌握东北黑土地耕地质量状况,国家在2013年至2015年间,在黑土地保护范围内建立了276个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采集土样近2万个,科学、精确地掌握黑土地耕地的质量状况,以做出应对治理措施。自2015年起,国家更是每年投入5亿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

黑土地质量的下降、水土流失,要从改变耕作方式开始。对此,我国科学家借鉴了美国地质学家戴维·R·蒙哥马利在其著作《耕地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中提到的措施:保护性耕作。其中一种代表性方法称为“免耕”。

免耕,即不翻动或少翻动表层土壤,并全年在土壤表层留下可用来覆盖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也就是在收割农作物的种子后,留下根、茎、叶,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定的覆盖。这样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土壤肥力。

吉林省位于世界黄金玉米带上,境内广种玉米,在当地的试验田里,科学家便采取了秸秆覆盖还田的模式。来到试验田,你会看到玉米整齐排列其中,乍一看与普通玉米地没什么两样,但仔细观察,地面铺满了打碎的秸秆,有了秸秆的保护,土壤受到的伤害就得到了有效控制。使用免耕法的田地,通常每年只需要让大型机械开进田间两次,第一次是用专门的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施肥,不需要挖开土地,而是通过排种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第二次是用带有秸秆处理功能的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面。

在东北地区试行了几年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此,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五年计划,在2020年3月颁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旨在让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黑土地区的农业主流耕作方式,稳定提升东北黑土地的耕地质量,提高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为了支持这项工作的推进,2020年4月19日,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秸秆覆盖免耕作业补助,并支持东北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4000万亩。2021年,中央继续推进保护性耕作,最高每亩地补贴40元。

而對于黑土地的盗卖行为,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加大对盗挖黑土地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织起严密的法网。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其中第三十八条就有禁止盗挖黑土的规定,并对违法者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征缴罚款并限期恢复原状的处罚措施。此外,吉林省政府还将每年6月25日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

科学的治理措施,加上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才能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粮安天下,地为根基。黑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珍贵的宝藏,所谓“耕地中的大熊猫”,其意就是要我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黑土地,只有这样,才能守好国民的粮仓,造福子孙后代。

猜你喜欢
黑土耕作黑土地
如何打击盗土
绥化
我国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
黑土地保卫战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黑土公公
黑土地上稻花香
农业生产应坚持保护性耕作技术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