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特质的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2021-07-23 10:50陈秋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6期

陈秋芳

[摘 要]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原则,自然也就有着迥异的阅读方法。散文作为初中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体裁,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师要从散文体裁的特点入手,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从朗读、矛盾、主题和读写迁移的角度,提升初中散文教学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 文体特点;读写迁移;朗读体验;矛盾辨析;契合主旨

散文是统编版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文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语言储备,提升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资源。初中散文教学需要从散文体裁的基本特点入手,着力引导学生体悟散文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为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而助力。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中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例,谈谈自己初中散文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反复朗读,在多维对话中感知文本

很多文学大家都非常关注散文的创作,但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不大,散文教学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散文的感知与解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阅读散文时总是处于机械生硬的层面,缺乏对散文内容深度揣摩、咀嚼与品味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散文的朗诵,用诵读的方式在学生与散文之间建构起高效的认知桥梁。

比如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炼出示关键性核心词语:满院狼藉、惨淡、踌躇、祸不单行、颓唐、情郁于中,组织学生读准字音,并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阅读之后的感受,结合文本内容,初步形成凄凉、伤感的情感体验,奠定文本阅读的情感基调;随后,教师出示资料,了解朱自清创作的这篇散文是因为看到了父亲的来信,泪如泉涌,伤心不已,并聚焦课文中所引用父亲信中的那句话,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渲染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从文本语言中感受父亲饱含对儿子的思念和疼爱之情,最后组织学生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褂的背影”。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先从父亲的信入手,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和学生自主品悟,在体会散文中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在深度品味和感知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散文内在的情感意蕴之中。

高效的朗读需要学生通过圈画、阅读和批注的方式来聚焦核心词语,同时还可以借助对比的方式,放大和凸显情感体验,起到了强化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翻越月台”的语段时,故意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剔除,比如攀着上面的“两手”二字、向上缩的“两脚”二字、描写外貌时的“黑”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比两者之间所形成的表达差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父亲原本是穿着那个时代的正装,但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形象,翻越月台时的艰难,甚至狼狈,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父爱风景线,也给予了课题“背影”以独特而丰富的认知体验。借助语言差异形成的对比,学生的感知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字的表层,而是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自然更加真实而丰富。

二、凸显矛盾,在理性辨析中强化体验

随着初中生认知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很多教师更加倾向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着眼课文中看似有悖常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在琢磨、辨析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本情感,促进语文的深度学习。

教学这篇《背影》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整体性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置这样统领性问题:朱自清在《背影》中是想写什么呢?不少学生都认为是展现父爱、父子情深,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及了“隔膜”“依赖”等主题词。针对学生动态的课堂生成,教师相机质疑:有的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单向的“父爱”,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双向互动的“父子情深”,而有的学生深入到了“依赖”和“隔膜”等认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呢?就此,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形成,教师不仅设置了突破文本的切入口,更渗透了核心的学习方法——矛盾分析法。为了让学生的这种认知矛盾更加具体和强化,教师鼓励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中,紧扣文本信息,开掘其中所蕴藏的矛盾之处。比如父亲所写的信,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逻辑,其实与传统家长都有着较大的不同,教师相机拓展文章创作的相关背景:作者朱自清在其他文本和信函中所写的与父亲斗争的故事。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聚焦阅读“父亲买橘”的细节,并通过鲜活的视频,帮助学生蓄积情感,自由地畅谈阅读感受。就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阅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背影》仅仅是在写父爱吗?在学生认知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开始从父爱的层面提升到父性之美、男性之美的层面,从另一个审美的视角,重新审视文本中的故事和故事中人物的具体言行。

整个过程,教师以矛盾为抓手,借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的矛盾和学生认知所形成的矛盾,引导学生积极辨析和思考,为学生深入解构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契合主题,在自主质疑中深入感知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着眼不同的维度所发现的主题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学生从哪个角度赏析和解读,最后都能够达成殊途同归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丰富学生解读散文的视角,构建多元而立体的解读路径。

比如《背影》中,作者创作时的感受与故事发生时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对父亲的看法也在逐步变化,教师可以从基本的“父爱”主题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孩子对父亲的看法会随着阅历变化和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从而认识到父亲的独特和珍贵。此时,教师可以将“父爱”这一主题与文本中的关键点“背影”进行融合和连接,课文中前后一共出现了四次“背影”,教师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閱读感受,结合主题词“背影”提出自己质疑的问题:朱自清为什么要选择“背影”作为线索来展开写作;作者将“背影”作为题目,有什么深刻用意;这种写作的方法,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帮助;背影在生活中很常见,为什么在这篇课文中却具有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呢?……一系列质疑性的问题,表明学生的认知思维正处于积极的状态,是学生对文本表达主题初步感知的成果。

鉴于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背影”与学生阅读文本形成的最基本的“感动”联系起来,以“感动”为主线,解读文本主题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在自主性阅读中,教师组织学生寻找文本中让自己感动的地方,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里为什么会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文本中所包含的“父爱”就被完全激发出来,同时将“背影”这一贯穿全文的关键词凸显出来。

这种紧扣主题的教学方法,不仅契合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整体性效益。

四、点面结合,在情趣盎然中读写迁移

语文教学需要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散文时,教师可以采用选点精读的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一到两个重要的语段进行精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核心语段进行深度细读的能力,强化学生对语段和文字的赏析与鉴别能力。趣味性读写的方式,是在学生认知兴趣点的基础上,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表达思维进行融通,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散文阅读的整体性效果。

从整体上规划《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两个课时中选择不同的重点,第一课时可以侧重于选点精读,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理解的层面上,感知文本中所描写的故事,并做好文本结构和核心语段层次上的梳理,体会作者蕴藏在语言中的情感。第二课时则将重点聚焦在趣味性的读写实践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整体性把握和回顾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并借助于“……和……”的句式,鼓励学生进行横向性的关联和概括,并从中感受作者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简要描述和详细描述的构思技巧。

初中语文中散文的教学,需要扣准文本体裁和散文特点之间的链接点,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深度阅读散文的能力,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世界中,积极推动学生言语感知与表达能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雄.初中散文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4)28-29.

[2]李双双,丰晓琴.论文体意识与初中散文的有效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8)55-58.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