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砖入石”工艺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泉州市旧馆驿巷为例

2021-07-23 08:50杨楷枫闽南理工学院助教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6期
关键词:泉州市工法闽南

杨楷枫 闽南理工学院助教

胡 金 闽南理工学院讲师

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城,它的特色传统文化是城市的宝藏。“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的特色之一,其功法起源体现了传统闽南人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古城旅游中,街道空间作为游客体验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文化性及设计品质将影响游客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体验观感[1-4]。本文探索将“出砖入石”工法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泉州市的城市魅力,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 “出砖入石”工艺的起源与艺术特色

“出砖入石”工艺在民间俗称“土固坎”或“孩儿兜”,其主要材料包括红色的砖石与白色的石头,古人将这两种材料分别比作赤金与白玉,所以也称“金包玉”。在工法上,会根据不同匠人的习惯与现有的材料做出改变,一般来说石头为竖砌,砖为横砌。石块放置的间距是由石块数量和墙体的总长度决定的,最小不小于砖的平均长度。石块立好后先砌入比较大的红砖,基本完成后再用小块的碎砖进行填补,到一定高度后为了使墙更加受力,使石块与砖互相对调平衡。最后用砌砖砂浆黏合,若要更加坚固,则可以配上红糖水和糯米浆。石块与砖瓦穿插组合形成类似“工”字形的纹理,砖一般比石块略微突出一些,展现了“出砖入石”的特点。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墙面更加坚固,从视觉效果上也充满了艺术性。

关于“出砖入石”工艺的起源地,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基本确定是泉州市。但对于这种建造工法因何而生,历史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元末明初,闽浙海域长期受倭寇侵扰,灾民们将残垣断壁用规则的砖石混砌,逐渐形成“出砖入石”的建造工法;第二,在明代万历年间,泉州市遭遇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很多人的家园遭到严重破坏,在灾后重建中,人们对这些破砖烂瓦进行再次利用,将砖石混砌后形成“出砖入石”的墙面。但不管是哪种起源,结合“出砖入石”的基本工法与材料,都体现了古时候泉州人民的智慧。

从艺术角度上看,“出砖入石”的墙体在具备坚固、稳定、耐用等优点的同时,也具备了朴素美观、韵律协调的艺术特点。早期的“出砖入石”墙体,因材料属于二次利用,所以基本没有统一的规格,砖石的堆砌形式往往根据工匠师傅的经验进行任意组合。这样的建造方式决定了“出砖入石”墙面基本不会有重复的纹理或图案,虽然无规律性,但是又非常和谐。从色彩上来看,“出砖入石”的主要材料为最常见的红色砖块以及白中带黄的砻石,墙面几乎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红白相间,再加上红砖上有一些黑色斜纹,体现出淡雅朴素之美,又不会因图案纹理的重复而单调乏味,同时砖石混砌也体现出一定的韵律感[5-9]。

2 “出砖入石”工艺在建筑中的应用

近年来,很多泉州市的建筑或是闽南地区的建筑物在设计元素中都融入“出砖入石”工艺,使整个新建项目看起来更加具有闽南当地特色,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做了一定程度的革新。

以晋江五店市的建筑与泉州府文庙的周边建筑为例,虽然最终呈现视觉效果不甚相同,但是手法却几乎一致。泉州府文庙周边建筑的视觉效果与传统“出砖入石”墙体视觉效果大致相同,都是以新旧不一的红色砖瓦搭配原有黄白色的砻石,如图1所示。晋江五店市的建筑则几乎采用红砖、红瓦进行墙体改造,相较于传统红白黑相间的“出砖入石”墙体,色调看上去更加统一,再搭配白底绿字的招牌,在商业区中更加显眼,独树一帜,如图2 所示。

图1 泉州府文庙的周边建筑

图2 晋江五店市的建筑

在一些新建的项目中,“出砖入石”这一工法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福州大学晋江校区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占地约92 hm2,整体建筑以红白相间的闽南建筑风格为主。校园中最亮眼的建筑物是图书馆,其外墙采用了“出砖入石”的设计手法,相较于一般的“出砖入石”墙体,图书馆的“出砖入石”外墙高度接近20 m,看上去更加气势恢宏。主要材料以红砖及白色石板为主,同时巧妙地将建筑采光窗户融入外墙中。“出砖入石”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体现了闽南地区独有的建筑文化,同时也代表了深厚的地域文化。

3 “出砖入石”工艺在街道景观中的应用探究

目前,“出砖入石”工艺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建筑的立面设计中。这种变废为宝、回收再利用手法也完全符合当下的生态观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种方法在当下的环境设计中,无论是作为建筑符号,还是作为一般的墙面装饰材料,仍然值得借鉴与应用。

当下古城的改造项目众多,古城改造不仅是对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还能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同时成功的古城改造也是对城市特色文化的进一步阐述与浓缩,以此展现城市的精神文化。而街道是游客使用率最高、人流量最大的开放空间,也是外来游客最能直观体验地区特色文化的空间。经过改造,人们通过建筑物和街道可以感受城市的传统文化。

以泉州市的旧馆驿巷为例,在古城改造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石材,在新的古城路面设计中,可以参照“出砖入石”样式,将原有的旧石材镶嵌在新的铺砖中,如图3 所示。因为新的街道设计风格应该与原街道尽量相似,所以在新的街道铺砖设计中融入一些旧的石材可以得到一种“新如旧,旧如新”的质感。同时,在一些重要古迹所在的巷道,可以嵌入一些镌刻有古迹简介的石砖。这样的做法从视觉角度上可以增加街道的趣味性;从文化角度上展现了“出砖入石”这一传统工法的多面性,符合古代闽南人民就地取材、艰苦奋斗的精神。

图3 街道“出砖入石”示意图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古人对于废旧材料的二次利用看似无奈之举,实则充满了大智慧。“出砖入石”的工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符合现代生态观念,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本文回顾了“出砖入石”的发展轨迹、艺术风格以及在现代建筑的应用,对于“出砖入石”在街道景观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泉州市工法闽南
预制内隔墙板板优点及工艺工法
闽南文化传承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MJS工法与冻结法结合加固区温度场研究
闽南,闽南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