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陈巧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目前市面可供选择抗感冒药品的种类繁多,但实际用药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包括药物种类选取不当、过度治疗、联合用药不当等[1]。基于此,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04例感冒患者为例分析了目前不合理用药情况及药师干预的有效策略,以提升药物运用的合理性。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4例感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18~45岁,平均(31.47±1.67)岁,平均病程(2.93±0.75)d;研究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18~47岁,平均(32.53±1.71)岁,平均病程(2.87±0.82)d,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感冒,且未合并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重大疾病,就诊时均为初次诊治,且未自行用药治疗,对此项研究知情且同意。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依据经验对症用药,即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过敏史、用药习惯、伴随症状等选择一种或多种药物治疗,如:康泰克(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中成药物需要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选择合适中成药,如:连花清瘟、一清胶囊、金莲清热等。研究组则在药师干预下依据相关标准指导患者用药治疗,汇总目前临床常用抗感冒药物的药物成分,分析不同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配方成分抗感冒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感冒药物西药成分包括:盐酸伪麻黄碱、乙酰氨基酚、磷酸可待因、盐酸苯海拉明、氢溴酸右美沙芬、氯化铵等。具体要点如下:①对症治疗药物用药:首先通过问诊了解患者临床表现,依据指南用药原则,选择合适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存在明显鼻咽部肿痛、不适患者,可选择减充血剂与抗组胺类药物的复方制剂进行治疗,对于减轻相应症状收效较好;以鼻部症状为主的早期感冒推荐采用氯苯那敏/麻黄碱予以治疗;复方制剂用药较为简单,起效也较为快速,对症状改善的效果显著,但选择具有镇咳、祛痰、解热镇痛功效复方制剂时还需慎重,尤其是应用于儿童时,更需要避免盲目应用,儿童适合选择成分相对单一的药物,如西替利嗪、伪麻美芬、氯苯那敏等。对于主要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尽量选择针对主要症状的单一对症药物,对于症状较为复杂的患者,必要时可采取联合用药或复方制剂进行治疗,联合用药时需避免用药成分或功效重复,指导患者用药时,需依据说明书要求,给予合理化的用药剂量指导建议,告知患者避免加量、减量或漏服药,以保证用药疗效,计算每种成分的安全摄入剂量,高热患者首选布洛芬作为退热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退热[2-3];②抗菌类药物用药:抗菌类药物为临床运用最为普遍的药物,近年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管控,滥用抗菌药物情况大大减少,但由于其购买较为便捷,仍存在较多自行滥用抗菌药物情况。临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严格把控用药指征,依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鉴别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如患者鼻分泌物增多,则多为病毒感染的症状,应注意观察病毒感染相关易变化指标,如患者为细菌感染所致感冒,则可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目前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多数医师已经暂停应用,但声称具有抗病毒功效的中成药物仍较多,部分抗病毒中成药中添加了金刚烷胺等抑制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成分,但抗病毒的效果尚需要临床证实,此外其不良反应较多,临床运用时需慎重[4];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感冒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因此对于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可适当选用中成药物,如连花清瘟、一清胶囊、金莲清热等,以促进病情转归,中医辨证治疗认为感冒宜选择具有清热解毒、辛温解表、宣肺通窍、疏风清热、止咳化痰类药物,中成药联合西药使用时,酌情减少西药的用药剂量,以免协同增效同时,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1.3 观察指标。①用药合理性: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复方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药品种类选择不当与联合用药不合理情况;②症状控制:咳痰、发热、头痛、乏力症状的有效控制情况;③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用药合理性对比分析。研究组抗菌药物、复方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15.38%、25.00%,联合用药不合理率为1.92%,品类选择不当率为5.77%,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合理性对比分析[n(%)]
2.2 两组症状控制对比分析。研究组咳痰、发热、头痛、乏力症状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0.38%、96.15%、75.00%、86.54%,均较对照组相应指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控制对比分析[n(%)]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分析。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9.62%,该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良反应对比分析[n(%)]
感冒属于具有急性发作特点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社区内的常见疾病类型,患者起病往往较为迅速,表现为发热、头痛、流涕、全身不适、鼻塞等,主要发病因素为病原体的感染[5]。感冒主要发生于鼻腔、咽、喉等部位,属于急性炎性反应疾病,患者常见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扁桃体炎、病毒性咽喉炎等。抗感冒药为治疗感冒的常用治疗药物,但由于抗感冒药物的成分较为复杂,如用药选择不当,则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为抗感冒药的常见成分,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效果,但长期大量服用会增加肝损害风险,并且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损伤,血小板功能发生损害,也有并发哮喘等病症的患者,因此选用感冒药时应依据患者症状、体征,权衡利弊选择药物。另外,部分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抗感冒药能够对机体内的激肽前列腺素降压系统形成抑制作用,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升压系统占据一定的功能优势,这就会导致血容量增加,并且会出现水钠潴留,血压升高甚至高血压危象,因此服用解热镇痛成分抗感冒药需遵医嘱,避免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同时用药后应避免饮酒,以免引发肝损害病情的加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口服抗感冒药时也需检查药物成分,谨慎服用含有解热镇痛成分药物。部分抗感冒药中包含组胺成分,用药后可并发消化、中枢系统的不良反应,甚至引发溶血性贫血。在口服止咳药物时,应充分辨别所用药物种类,如常见药物为中成药,也有部分止咳药物为黏液溶解剂。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为头晕、头痛,用药期间还需注意观察,避免发生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血管收缩抗感冒药应用会导致血压升高,不适合应用于本身血压水平偏高的患者,以免持续升高血压,增加脑出血风险,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血管收缩性药物的过量使用,会促进血糖与心率的升高,进而促进血压水平攀升。蒲地蓝口服液、蓝芩口服液为临床常用抗感冒药物,有研究证实二者不利于中枢系统健康,因此不能够长期用药,以免增加蓄积毒性发生风险。
在临床实践诊疗中发现,抗感冒药物并不能治愈疾病,而主要起缓解病症的作用,临床在选用药物时还需结合患者病症对症用药,并且避免随意更改用药方法和剂量,以免影响综合疗效。临床医师需要完善患者的辅助检查,了解病症,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用药配伍方案治疗,控制好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联合用药需把握药物成分,避免重复用药,同时明确配伍禁忌,以免对药效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谨慎选择药物治疗,速效治疗药物虽然改善症状的作用比较明显,但后期效果往往并不满意,因此临床还需兼顾症状与病情预后。当前,临床常用的抗感冒药成分包括扑热息痛、布洛芬扑尔敏、阿司匹林等,中药则包括牛黄等成分。在相关汇总分析资料中指出,我国现有感冒药中,包含扑热息痛成分的药物在30种以上,这也药物在实际运用中均会体现不同程度疗效和布朗反应,一但药师未能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就开具处方,或患者自行到药店购药服用,就有可能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不但加重了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临床医师还需详细了解不同药物的具体成分,如乙酰氨基酚片的主要成分是扑热息痛,只有明确药物成分,方可确保合理用药。
目前临床运用的抗感染药物主要为针对感冒症状的对症治疗药物,可选择的品类繁多,依据成分作用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抗病毒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血管收缩药物、镇咳祛痰类药物等[6]。我院对患者的抗感冒用药合理性展开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52例未开展药师干预的患者,联合用药不合理率为15.38%,品类选择不当率为21.15%,提示我院仍存在较多不合理用药情况[7]。基于此,我院开展了药师干预,首先分析不同抗感冒药物的药理特征,并根据患者症状进行针对性用药,结果显示:研究组咳痰、发热、头痛、乏力症状的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0.38%、96.15%、75.00%、86.54%,均较对照组相应指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9.62%,该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开展药学干预的患者在减轻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药学干预下抗感冒药用药合理性加强,但仍有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病例,可能与药师水平差异相关,日后还需加强对药师的培训,定期组织不合理用药病案分析,以不断提升药师专业水平,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指导。
临床上存在较为普遍的抗感冒药滥用情况,这就需要监测临床用药,并且强调患者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购药,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询问患者用药剂量及时间,排查患者是否出现大剂量用药或长时间用药的情况。此外,长期用药还会增加药物耐受性,影响治疗效果,部分患者私自增加剂量,进而导致了胃痛、反酸、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临床在开具处方后,还需加强对患者用药的宣教,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随意增加、减少用药剂量,并告知患者不合理用药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免日积月累,增加药物毒性风险。抗感冒药常见复方制剂,指的是一粒感冒药包含多种成分,在开具这类药品时,应注意儿童、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肝肾功能不全者、心血管疾病者、消化道溃疡者慎用。儿童用药应谨慎应用解热镇痛药,推荐应用安全性较高的布洛芬或乙酰氨基酚,抗组胺药则需要首选马来酸氯苯那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右美沙芬可以应用于儿童,但不足2岁儿童不宜应用。美国FDA相关建议中指出,含有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的非处方药或感冒制剂,运用于儿童时需谨慎,儿童开具处方时应依据体重计算用药,避免超剂量使用。
综上所述,抗感冒药种类繁多,药物成分也较为复杂,临床用药时在药师干预下分析药理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用药,对于促进感冒病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