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变英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医疗集团中心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作为妇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近几年发病率逐渐趋于年轻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上皮瘤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该病毒分布在宫颈上皮受到损伤处,所以会导致宫颈遭受持续性感染,从而导致宫颈上皮异常增生,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近几年以来,在生活环境与日常生活习惯不断变化下,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率逐渐增高,并且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因为和宫颈癌引发有着一定相关性,所以必须尽快进行治疗,防止病情严重发展。现阶段临床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以往常常采用冷刀锥切术进行治疗,该方法可以在有效保留患者生育能力基础下将病灶彻底清除,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因为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所以可能会存在一定不良情况。宫颈内环形电切术作为近几年逐渐应用的一项手术治疗方法,该方法操作上简单快捷,给患者带来手术创伤较小,可以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所以逐渐替代冷刀锥切术治疗。基于此,此次就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冷刀锥切术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体全都选自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医疗集团中心医院接收的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研究时间2020年1~12月,研究主体纳入标准:①经宫颈细胞学检查以及病理诊断明确患者符合宫颈上皮内瘤变标准;②意识清晰且可以正常表达情感;③知情同意下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②手术禁忌证或者无法耐受手术者;③阴道炎或者其他阴道疾病者。利用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所有患者利用数字进行编号,编号为单数患者纳入参照组,编号为双数患者纳入研究组,每组43例。参照组年龄界限分布在24~46岁,平均(41.13±1.25)岁,平均孕次(2.25±0.26)次,平均产次(1.64±0.24)次,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II级23例,III级20例;研究组年龄界限分布在23~47岁,平均(41.24±1.31)岁,平均孕次(2.19±0.25)次,平均产次(1.59±0.23)次,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II级24例,III级19例;两组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计算统计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参照组实施冷刀锥切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骶骨麻醉,帮助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给予外阴常规消毒与铺巾后,在患者宫颈处适当涂抹5%醋酸和卢戈氏碘液,利用小导管将膀胱彻底排空,促使宫颈充分暴露后进行扩张,给予刮匙刮取颈管内膜,给予分段诊刮。在患者宫颈病灶外大约0.5 cm位置作一个环形切口,向宫颈管方向给予瘤变宫颈进行锥形摘除,利用可吸收线缝合,手术完成后进行压迫止血,切除病变组织进行定位标记后送往病理检查。研究组实施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首先设置电波频率与电凝频率为3.8 MHz、30~40W,帮助患者采取截石位体位,给予常规消毒铺巾,在利用内窥镜促使患者阴道、宫颈彻底暴露,并适当涂抹醋酸与卢戈式碘液,明确病灶具体位置后,在病变位置外缘3 cm处,应用电极从宫颈下唇切入,进行部分宫颈切除,具体切除宫颈深度需要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当切除完成过后,给予电凝止血与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都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持续治疗5 d,并且需要禁止性生活与盆浴2个月时间。
1.3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实施治疗后借助阴道镜与宫颈细胞学等相关检查显示结果为阴性,则疗效属于显效;实施治疗后借助阴道镜与宫颈细胞学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范围相比手术前缩小超过50%,则疗效属于有效;如果病变范围缩小在0%~50%内,则属于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等;并观察术后宫颈管粘连、创面感染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调查患者复发率情况;应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主要从生理职能、精神健康、躯体功能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估,分值共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主要通过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χ2进行检验,并用(n/%)表示,如果处理分析结果P<0.05,则可以表示统计学数据有差异。
2.1 手术指标。如表1数据统计所示,研究组手术出血量低于参照组,手术时间、通气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
表1 统计两组手术治疗指标(±s)
表1 统计两组手术治疗指标(±s)
组别 例数 出血量( 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创面愈合时间(d) 通气时间(d)参照组 43 30.36±4.85 21.47±4.37 8.45±2.96 43.25±6.13 3.04±0.45研究组 43 14.27±3.16 9.36±2.58 7.03±1.58 36.37±6.02 2.03±0.37 t - 18.2270 15.6481 2.7752 5.2510 11.384 P - 0.0001 0.0001 0.0068 0.0001 0.0001
2.2 手术治疗效果。经评估研究组有效率93.02%,包含显效19例,有效21例,无效3例,参照组治疗有效率88.37 %,包含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5例,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2.3 生活质量。经评分统计,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统计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
表2 统计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
组别 例数 生理职能 精神健康 躯体功能 心理健康参照组 43 63.54±3.85 63.17±5.22 65.56±6.11 68.14±5.36研究组 43 75.14±4.02 73.65±5.73 75.85±6.03 73.58±6.22 t - 13.666 8.866 7.860 4.345 P - 0.001 0.001 0.001 0.001
2.4 术后并发症与随访复发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对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随访调查统计发现,研究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2.32%,参照组患者中有2例复发,复发率4.65%,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无显著差异(χ2=0.3454,P=0.5567)。详见表3。
表3 术后并发症与随访复发率统计
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一种癌前病变疾病,当前临床中针对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明确,但认为和HPV病毒感染与性生活混乱有着一定关系[2]。通常情况下,宫颈上皮内瘤变不会表现出特异性症状,患者常见有阴道排液增多与性交出血等,早期诊断与治疗疾病是当前最为关键的干预措施,对癌变进行阻断,减少宫颈癌发生风险[3]。
作为宫颈癌癌前病变,临床将宫颈上皮内瘤变划分为非浸润性宫颈癌变病变、宫颈原位癌等类型,其核心致病原因为机体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变,其发病人群为25~35岁性活跃女性。大部分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可自行消退,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可进展形成浸润癌,需及时行对症治疗干预。临床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常规方案为全子宫切除、物理治疗、冷刀椎切术等,其中子宫切除多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物理治疗方案效果不佳。当前主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疾病治疗,以往常用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虽然该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疗效,但是因为手术操作时会造成较大的出血量,所以对于术后恢复会产生一定影响。近几年以来,超高频电波刀手术逐渐应用在疾病治疗之中,该手术操作上简单方便,能够快速给予患者病变部位切除,当高频电刀和人体组织进行接触时,可以产生阻抗作用,所以局部会渐渐发热,从而降低手术宫颈切除难度,同时还能够有助于病变组织快速切除,所以可以促使手术时间得到缩短,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出血量[4-5]。宫颈环形电切术采用超高频低压电切治疗模式,治疗期间通过细胞蒸发作用可形成手术切口,并采用电灼等方式完成止血,可显著减轻手术操作对临近组织的损伤,宾客对病理检查营造有利条件,并可值提高宫颈癌前病变早期检出率。
此次研究中,研究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创面愈合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手术治疗效果上,两组均具有较高有效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期间需准确把握手术相关适应证,如患者为疑似CINⅠ-Ⅱ;疑似宫颈早期浸润性腺癌、原位癌、鳞癌;持续CINⅠ或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合并宫颈外翻可采用该术式治疗。术中医师需准确把握手术要点,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切割功率,依据患者病灶大小、病变程度确定需要使用的电极及切除范围,并结合病变部位深浅选择适宜的刀片完成切除操作。为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确性,术中医师可利用醋染等方式确定病变范围。临床关于宫颈环形电切术手术流程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患者认为1级患者治疗期间可采用浅锥切除治疗模式,切除深度控制为10~15 mm,切除范围需大于宫颈表面区域病灶3 mm。2级与3级患者需实施深椎切除治疗模式,切除深度需达到20~25 mm,切除范围需大于宫颈表面区域病灶3~5 mm。除该方案外,也可在治疗期间于患者宫颈9点或3点区域置入电圈,行垂直加压操作后水平方向切割,完整切除锥形标本。1级患者治疗期间切除深度需控制在10 mm以下,切除范围需大于宫颈表面区域病灶3 mm。2级患者切除深度控制在15 mm以下,切除范围需大于宫颈表面区域病灶3~5 mm。3级患者切除深度控制在25 mm以下,切除范围需大于宫颈表面区域病灶5 mm,如患者病变范围较大,超出电圈整体尺寸,治疗期间需适当扩大切除范围及深度,以确保病灶完全切除干净。大部分研究认为,针对宫颈活检,宫颈管与宫颈表面深度控制为4 mm,宫颈锥切宫颈管深度控制为15 mm,宫颈表面深度控制为7 mm即可。
常规理论认为,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3~5 d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个月内禁止盆浴与性生活,避免剧烈运动。最新研究认为,宫颈局部应用抗生素与未应用抗生素效果无显著差异,因此不建议局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宫颈环形电切术术后仍存在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其中脱痂期出血为典型术后并发。术后2周患者病灶区域痂皮逐渐脱落,部分区域可见断裂的毛细血管,创面组织不同程度渗血,大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少,无需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如患者出血量较多可采用纱条辅助压迫止血或电凝止血。部分患者术后合并宫颈管狭窄或粘连,其主要诱因为创面感染、术后长时间出血等、切除深度过大、围绝经期等,为预防此类并发症,术前需详细检查患者是否合并宫颈组织急性感染或阴道感染,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另外,部分女性术后合并妊娠相关并发症。相关临床研究认为,宫颈环形电切术可导致早产风险显著增加,为此针对存在术后妊娠意向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需预先告知手术风险,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确保患者完全知情同意后方可实施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经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后存在一定复发率,为此需加强患者术后随访,医疗机构需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术后随访策略,并合理确定随访内容,加强健康指导及日常生活指导,指告知患者术后18个内至医疗机行细胞学检测及阴道镜检测,针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需定期进行宫颈巴涂片检查及HPV检测,以做到宫颈癌的早发现及早治疗。
为改善治疗效果,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期间需保证合理饮食,每日三餐规律,控制每日热量摄入,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要原则,减少脂肪、盐摄入量,戒烟酒,可适当增加胡萝卜素、韭菜、蜂蜜、豆腐等食物摄入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同时,患者日常生活中需保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日清洁外阴,如同房期间阴道异常出血需及时就医治疗,评估是否合并宫颈组织病变,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所取得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同时,本次研究中择取患者样本总量较少,研究流程设计等不够系统完善,研究总时间较短,缺乏同类型资料数据对照性研究与综合评估,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机制仍需开展持续性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