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价值探讨

2021-07-23 08:12陶文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2期
关键词:血细胞缺铁性贫血

陶文慧

(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800)

0 引言

众所周知,在临床诊断上,当人们体内血液当中的红细胞数量与正常数据之间差异比较大时,表明其存在贫血的症状。贫血的患者大多会发生心律加快或者肝脾肿大等等症状,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食欲不振、心力衰竭、腹泻等等症状。临床诊断发现,贫血患者的发生率正呈现着逐渐提升的发展趋势,将会大大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健康。所以,医院必须强化贫血疾病的诊断以及鉴别工作,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和及时的治疗。贫血是由于机体外周血红细胞减少或者超出健康者所需血红细胞的正常值下限,诱发疾病的因素有很多。贫血由多种类型组成,如缺铁性贫血、肿瘤性贫血等,可通过测定血液指标诊断疾病[1]。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元素不足,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继而诱发贫血。当前,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提供了医疗行业发展便利性。在医院中,更多现代医疗技术与器械设备普及,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其中血细胞分析仪为常见的一种,不仅有助于促使检验效率提高,还可有效检测患者血细胞,为研究提供数据[2]。本文将以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来院中治疗或体检的90例受试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以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视为A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是19~36岁,平均(27.85±3.34)岁。肿瘤性贫血30例视为B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是20~37岁,平均(28.43±3.72)岁。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视为C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是22~38岁,平均(28.34±3.87)岁。三组受试者临床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中,P>0.05。纳入标准:贫血组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食欲不振、乏力、心悸等等症状,通过血液检查、骨髓铁颜色、实验室检查以及骨髓象等等检查之后诊断为贫血病;三个组别中患者的治疗资料均完整且在进行血液监测期间配合程度高。排除标准:合并存在其他血液疾病的患者;存在晕血、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外还参与了其他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本研究使用 希森美康(东亚)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型号是:SYSMEX XS1000i。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细胞分析:A组、B组患者入院时,晨起空腹,使用EDTA-K2紫色管采集2 mL静脉血;C组试验者在体检时采集静脉血。将血液颠倒轻轻混匀8次后用SYSMEX XS1000i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在整个血液检验当中,当体内的血红蛋白指标在30 g·L-1内时说明患者为极重度贫血患者,当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在60~90g·L-1之间时说明患者为中度贫血患者,当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在30~60g·L-1之间时说明患者为重度贫血患者。

1.3 观察指标。对比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的关系。A组、B组患者在血液检验以后,详细记录诊断准确率,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果

2.1 比较受试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A组、B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意义。三组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B组、A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中患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A组、B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由高到低分别为B组、C组和A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由高到低分别为A组、B组和C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三组受试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s)

表1 三组受试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s)

组别 例数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平均体积(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g/L) 红细胞计数(×1012/L) 红细胞分布宽度(%)A组 30 102.97±8.12 69.65±5.35 20.37±0.68 3.28±1.15 18.33±1.47 B组 30 86.85±7.26 78.95±4.56 19.24±1.13 5.06±1.17 15.91±1.68 C组 30 125.15±12.25 91.64±7.17 29.38±0.48 4.13±1.19 12.65±2.17 t1 - 6.2931 7.2933 9.8462 7.1985 8.0059 P1 -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t2 - 4.6829 7.8853 11.2246 4.4128 17.0853 P2 -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t3 - 5.6212 8.9315 10.0552 4.0533 9.0392 P3 -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2.2 A组与B组诊断率比较。A组诊断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A组与B组诊断率比较(n,%)

2.3 A组与B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比较。A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A组与B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比较(n,%)

3 讨论

当前,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提高,血液分析仪在临床广泛使用,检验工作强度与工作量大大减轻,结果获取时间也明显缩短,为体检者与患者提供便利。但是,因细胞多样化形态、细胞复杂性、分析仪器等存在问题,还应当采用人工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才可促使检验质量有效保障,进而有效减少漏诊与误诊,另外,血细胞自动检验分析仪需有效提高[3]。当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指标由多种组成,例如血细胞种类、血细胞含量、血细胞形态差异。当前,临床常采用的疾病鉴别与判断的指标有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数量、寄生虫、细菌等。医务人员利用检查结果对部分疾病进行判断,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发热、贫血等,为治疗提供数据支持[4]。

贫血疾病的主要特征为血液内红细胞总量异常降低,是当前常见的疾病之一,因为该疾病的进展较为缓慢,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隐蔽性,因此,在患者出现贫血情况时,大多无法引起重视。与此同时,很多贫血患者因无法对其疾病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容易使其无法得到适当的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临床医生必须药更加准确地对患者贫血疾病情况进行准确监测,进一步确定患者出现贫血的原因,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对其该疾病的治愈率进行提升。现阶段,伴随着国内外科技的进步,逐渐涌现了非常多先进的贫血检测方式,例如联合基因检测方式可以对贫血疾病进行准确检测,但这一检测方式对于检测条件的要求非常好,当前国内大部分的中小型医院都无法对其检测条件进行满足,进而导致无法引进和采用该检测方式。相对而言,血液检测技术的操作比较简单,对于医院的检验条件也比较低,很多基层医院都可以使用该方式,且该检测方式的经济性比较高,很多基层医院在诊断贫血患者时使用该方式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贫血是因系统性疾病而引起的血液疾病,也是铁利用障碍、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贫血综合病症。

铁为机体重要的一个必须微量元素,利用铁合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并运输氧气,若铁含量不足,血红蛋白的生成减少,血液内红细胞数量减少,人体无法获取足够氧气。以往研究发现,缺血性贫血疾病因为合成铁元素降低,导致体内长时间处在缺铁的状态,最终使得患者的血红蛋白合成能力降低,进而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机体的铁需求与供给失衡,铁存储耗尽,红细胞缺血,最终引发疾病。贫血症状往往不会被注意,症状轻微,进展缓慢[5]。对于轻度缺铁性贫血者,临床症状不明显,若症状严重,出现疲乏无力、头痛、运动气短、易怒。贫血患者应当及时诊断,明确病因,并给予有效治疗。目前,我国临床医疗更加重视分类诊断贫血,血液检测为常见贫血诊断与鉴别方法,通过细胞内多项指标不仅可以确诊疾病,还可鉴别疾病种类[6]。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血常规检验的各项指标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同时还可作为主要参考指标[7]。有研究指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均可作为感染类疾病、贫血疾病主要指标,并以此作为参考,及时诊断与治疗疾病,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应用价值显著[8]。本次研究中,选择了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来用院治疗的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视为A组;同时选择了同时期内来院治疗的30例肿瘤性贫血患者,视为B组;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视为C组。均实施血常规检验,对比三组试验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比分析,并计算诊断率、诊断特异度与敏感度,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之后发现,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A组、B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B组、A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中患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由高到低分别为C组、A组、B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由高到低分别为B组、C组和A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由高到低分别为A组、B组和C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肿瘤性贫血为慢性病性贫血,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肿瘤消耗机体营养物质、营养物质运输手足等存在相关性,其中消化道肿瘤症状较为严重,肺等器官肿瘤症状轻。肿瘤性贫血患者需及时诊断疾病,并与其他贫血实施鉴别诊断。

当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术逐渐完善,水平不断提高,临床中广泛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促使检验效率有效提高,检验时间缩短[9]。然而,在该检验方法中,仅仅能够对血细胞数量进行记录,对于动态判断无法完成,由此可见,在检验结果方面存在局限性[10]。综合考虑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次研究结果可见,A组诊断率与B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与B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而空间,相比较于其他常规检验方式,在鉴别和诊断贫血疾病期间,使用血液检验方式的诊效果更好,在检验期间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概率较低。在传统检验方法中,血细胞数量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将血细胞形态动态的变化情况准确反映出来,并将此作为基础,判断贫血、感染等多种疾病,有效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提高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需引起人们的重视[11]。

综上所述,贫血患者可使用血液检验,有效鉴别缺铁性贫血、肿瘤性贫血,具有较高诊断弹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血细胞缺铁性贫血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综合护理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营养干预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缺铁性贫血病因探讨(饮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