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容 徐巍 殷振超
肾下盏处于肾脏的最下端,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易导致结石的形成并且排除不易[1]。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根据微创的路径不同,目前在临床上有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和逆行输尿管软镜(RIRS)术两种手术方式[2]。PCNL是通过于肾下盏体表投影位置行穿刺后将结石用激光击碎,RIRS是通过输尿管达到结石的位置进行激光碎石,两者手术方式均是针对于肾下盏结石的手术方式,具体哪一种手术方式治疗≤2.0 cm更有利值得研究。故本次进行PCNL和RIRS治疗≤2.0 cm肾下盏小结石的效果,结果如下。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单纯肾下盏结石≤2.0 cm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通过B超、CT、腹部平片诊断为单侧肾下盏结石,且结石直径≤2 cm;(2)无泌尿系其他结石;(3)对手术耐受;(4)既往无泌尿系手术史;(5)有不同程度肌酐升高。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2)肾发现多处结石;(3)合并心脏病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4)孕妇;(5)精神病;(6)既往行泌尿系统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男38例,女25例;年龄19~61岁,平均(35.68±2.2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4.56±2.25)个月;结石左侧40例,右侧23例。研究组男37例,女26例;年龄18~62岁,平均(35.59±2.28)岁;病程3~11个月,平均(4.60±2.28)个月;结石左侧39例,右侧24例。两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行微通道PCNL治疗,研究组行RIRS治疗。
对照组:取硬膜外麻醉方式,麻醉成功后,利用膀胱镜将F5输尿管导管插入肾盂,插入尿管,再把尿管与输尿管进行固定。再尿管的末端予以0.9%氯化钠持续灌注。然后将患者换成俯卧位,在患者结石侧腋后线与十二肋缘下交点处行穿刺术,此操作需在B超或X线的辅助引导下进行,穿刺见到尿液后,将导丝置入,然后将穿刺通道以筋膜扩张器进行扩张,逐步扩张至F16,然后将剥皮鞘置入,置入成功后,将F8/9.8输尿管硬镜与灌注泵连接后,在输尿管镜的帮助下置入肾脏,找到结石的具体位置,然后用合适的激光率将结石粉碎并取出,镜下再次确认结石无残留,继续探查进入肾盏与输尿管移行处,在导丝的引导下将F6的双J导管置入输尿管,留置造瘘管,造瘘管选择F16导管,5 d后拔出造瘘管,术后每月复查泌尿系B超,根据患者的情况拔出输尿管内的导管。
研究组:在患者行手术前2周于门诊置入双J管于患侧输尿管。手术时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然后取截石位,置入输尿管镜于膀胱,然后取出双J管,再次置入输尿管镜,从患侧输尿管口将导丝置入,沿导丝缓慢探查输尿管至肾盂,然后缓慢将输尿管镜退出,导丝留下来,然后沿导丝在X线引导下置入F12-F14输尿管软鞘,置入输尿管软镜鞘后,将输尿管软镜进至肾盂,在输尿管软镜下找到结石,将钬激光波长为200 μm置入粉碎结石并用网篮将较大结石套出体外。探查未见较大结石残留,操作完成后,将F6双J管置入输尿管。术后每月复查泌尿系B超,根据患者的情况拔出导管。
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及肌酐、术后并发症及术后4周结石清除率。
术中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根据VAS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3分以下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但不会影响睡眠;7~10分表示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睡眠。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发热、血尿。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后疼痛评分(分)对照组(n=63) 7.25±2.34 64.58±11.32 10.12±1.14 4.89±0.52研究组(n=63) 6.12±1.56 48.57±10.12 6.51±0.78 3.12±0.15 t值 3.951 8.369 20.744 25.959 P值 <0.05 <0.05 <0.05 <0.05
术前两组血红蛋白及肌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及肌酐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及肌酐水平比较 (±s)
组别 血红蛋白(g/L) 肌酐(μmol/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n=63) 124.25±14.26 110.32±15.87 130.25±24.32 120.26±20.15研究组(n=63) 125.32±15.01 118.56±16.35 129.65±22.14 123.26±21.56 t值 0.410 2.870 0.145 0.808 P值 0.682 <0.05 0.885 0.421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周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肾结石是临床上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血尿及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对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结石类型、大小、位置[3]。肾下盏结石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肾盏的大小、夹角均对手术成功产生影响[4-6]。肾盏处的小结石目前以微创手术治疗为主,微创手术方式主要有PCNL及RIRS两种。PCNL是从体外肾体表投影位置进行微创操作。RIRS手术操作方式不同,无须经过体表造瘘进行手术[7]。故本次研究PCNL和RIRS治疗≤2.0 cm肾下盏小结石的效果。
PCNL手术是通过肾在体表的投影进行造瘘,用激光直接作用于结石。RIRS手术是通过输尿管进入到结石部位,用激光进行碎石[8]。
手术中出血量越大,术后疼痛越明显,术后住院时间越长,说明手术效果越差。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RIRS治疗肾下盏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减轻术后疼痛。可能原因是RIRS经过输尿管将光纤作用于结石予以激光碎石,无须经过体表造瘘,创伤性更小,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在手术中减少了造瘘操作时间,RIRS经过输尿管到达结石部位,对结石位置具体位置的寻找节约了时间,故缩短了手术时间[9]。
血红蛋白是贫血的指标,术后水平越高,说明术中出血量越少[10]。结石清除越彻底说明手术效果越好,肌酐属于肾功能指标中的一种,属于对身体不利的有害物质,水平越高,说明患者结石的堵塞越严重,结石清除得不彻底。在本次研究中,术后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肌酐水平及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RIRS治疗肾下盏结石可以减少手术中出血量,但是对肾功能的影响差异并不明显。可能原因是,两种手术方式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激光碎石,对于碎石的效果是激光的效果决定的,跟操作方式相关性不大[11]。因手术方式的不同,PCNL手术创伤性较大,导致出血量更多,术后血红蛋白数值更小。
术后并发症是体现手术的优势的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说明手术的优势越不明显,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RIRS手术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可能原因是RIRS无须经过造瘘等有创操作,可以减轻局部感染及出血,导致发热、疼痛及术后尿血等并发症的发生[1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针对肾下盏小结石RIRS手术方式更加有利。
综上所述,PCNL和RIRS治疗≤2.0 cm肾下盏小结石碎石效果相当,RIRS在控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