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 樯
社团,即社会团体,根据国务院1998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团、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是我国社会组织的三大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顾名思义,儒学社团就是为推动孔子文化及整个儒学、儒家文化的研究阐发、普及应用、传播传承、创新转化而创立并开展工作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就名称而言,在儒学社团的正式名称中,一般带有“孔子”“孔学”“儒学”“儒家”“孔孟”等研究对象性的字眼和“研究会”“促进会”“学会”“协会”等职责定位性的字眼,其宗旨、职责、权限等一般可以通过名称展现。
儒学社团不等同于儒学机构。儒学机构,泛指为推动孔子文化及整个儒学、儒家文化的研究阐发、普及应用、传播传承、创新转化而创立并开展工作的一切组织形式,可为社会团体,亦可为科研机构、民办非企、文教企业等。儒学机构并不受“非营利性”的局限,也就是说,儒学社团属于儒学机构。就数量、影响力等因素和指标来看,儒学社团是儒学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另需说明的是,鉴于目前中国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大陆)实行不同的社团管理办法,本文探讨对象仅为中国内地(大陆)儒学社团。
中国内地(大陆)真正意义上的儒学社团,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儒学社团的出现,与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文革”结束以后,重新认识孔子及儒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催生了儒学社团。“文革”时期的价值观错乱,导致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非正常待遇,这些民族瑰宝统统被视作“糟粕”“流毒”“祸害”,遭到严重扭曲、破坏、玷污。但儒学是传统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主干,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堂屋”,是传统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最深根源和最大依据。因此,为孔子及儒学平反,在“文革”结束后就变成了当务之急。但要为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标签与符号的“孔子”平反,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革”结束后,伴随着不断升温的所谓“儒学热”“国学热”,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国际儒学联合会等一大批儒学机构(包括儒学社团、以传播儒学为职志的基金会等)纷纷成立。
其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社会组织兴起。在传统中国,并不存在专门负责儒学传承发展的组织机构,儒学之命运,掌握在“庙堂”之上;儒学之生命,跃动在“江湖”之中;儒学之神韵,勃发在精英和民众的言谈举止之间。中国社会组织的出现,与打开国门后涌入的西方思想文化和制度的影响有着密切关联。社会组织作为介于政府机关和民间大众之间的第三方力量,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连接政府机关和大众,以及代表大众发声的“中介”作用。加之儒学自古便具有“美政”和“美俗”的双重功能,故而当代社会更需要借助儒学社团的力量从中推动“美政”与“美俗”的有机融合与双向互动。
中共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的变化和进步是全面深刻且显而易见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精神满足、价值追求、灵魂享受等更高层次的向往变得更加必要而迫切。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地宣扬与践行上。对于在民族文化上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觉的国人而言,以中国式雅致生活为期许的“诗和远方”已不仅是心中的梦,更是脚下的路。作为传统中国核心价值观主要贡献者的儒学,同样迎来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以儒学为灵魂与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和舞台。
中国儒学社团发展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但就其发展状况而言,儒学社团目前整体上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与“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时至今日,包括儒学社团在内的儒学机构如何实现自身良性发展、写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儒学篇章”,已成为一个有必要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在展开探讨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当下中国儒学社团的整体状况。
依据国家民政部官网“全国社会组织信息查询”系统,笔者对含有“儒学”“孔子”“儒家”“孔学”“孔孟”“孟子”“颜子”“曾子”等最能代表儒学字眼的儒学社团进行了统计(截止日期:2021年3月28日)。为方便下一步分析研究,本文将以“登记区域”(见表1)和“登记年限”(见表2)两个不同的指标为依据,分别统计儒学社团的数量。
对于表1和表2两个表格,首先需要作出三点说明。其一,针对儒学社团的统计标准有很多,鉴于可操作性不同,并限于笔者能力水平,本文仅选取“登记区域”和“登记年限”两个主要指标进行量的统计。其二,本统计仅涉及部分代表儒学之字眼,为方便操作,并未扩大搜索范围。事实上,我国当下儒学社团不仅有以上这些,若加上含有“国学”“荀子”“朱熹”“朱子”“阳明”等其他相关字眼的儒学社团,其数量更为庞大,但如此一来,工作量会增加很多,故而不再扩大本次统计范围。其三,本统计只涉及“组织状态”标注为“正常”的儒学社团,其中也包括同时标注为“行业协会”的儒学社团。
表1 不同“登记区域”的儒学社团统计表
表2 不同“登记年限”的儒学社团统计表
通过表1、表2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就目前来看,全国性儒学社团仅2家(根据民政部官网可知,此2家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地方性儒学社团占绝大多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学社团已在全国所有省份和市区县“遍地开花”。据民政部官网初步统计可知,儒学社团在我国分布并不均匀,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数量明显偏少,甚至不一定存在。据本次不完全统计,当下我国儒学社团共计218家,其中,在近十年内(即中共十八大以后)成立的儒学社团有146家(即登记年限为5-10年、1-5年、1年以内的三类儒学社团数量之总和),占比近67%,可见,中共十八大以后,我国儒学事业迎来了最繁荣、最活跃的时期。尽管以上统计数据并不能呈现儒学社团的全貌,但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我国儒学社团最基本的发展现状。
按照身份定位、职业归属、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可大体把儒学事业参与主体划分为学院派和民间派。学院派归属于教学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学术阐发、科学研究、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工作,其从业者多为全职的科研人员;民间派多由社会各界对儒学及优秀传统文化有感情、有认同感、有研究的热心人士组成,主要承担普及传播、化民成俗、资源整合的工作,其从业者多为公益性、志愿性的兼职。学院派服务对象主要为学术圈群体;而民间派服务对象则主要为民间大众。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支撑,且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交叉性、互补性、共融性。民间派可为学院派提供难得的实践舞台与发声平台,将专家学者的新思考、新理念、新成果,以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融入生产生活中,指导行为实践;此外,两者还可强强联合,共同发挥智库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发布调查报告等形式,为党委政府进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可靠的学理依据和理论支撑。
就本质属性而论,儒学社团的参与主体理当属于民间派。在古代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便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通过举孝廉、科考等途径进入官场,从事“美政”工作,不得志则退居乡间,以乡绅、乡贤的身份从事“美俗”工作。特别是唐宋以后,除官方教育体系对弘扬儒学有规划与保障外,民间书院的勃兴、繁盛,以及民间儒学的普及推广,都对儒学的传承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历代百姓在鸿儒硕学的引领与教导下,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师法孔孟之道,践行仁义理念,憧憬大同梦想。儒学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是日用而不知的。受上述本质属性影响,当下的儒学社团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身份中介性。一方面,如上所述,儒学社团连通政府机关和民间大众,发挥着居中协调的功能;另一方面,儒学社团也是连通“学术儒学”(精英儒学)和“民间儒学”(应用儒学)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实现“学术儒学”与“民间儒学”之间的互动,如何把学者的“好想法”变成民众的“好做法”,把民间的“好经验”变成专家的“好理论”,这些课题都有待儒学社团来促成和实现。
其二,人员多元性。综观如今的儒学社团,其人员构成都呈现出了多元、跨界的特点,政、商、学等各界人士都加入进来,参与人员虽然专业不同、经历各异、学历不一,却无不热衷于儒学传承发展事业。借用黄宗羲评价朱熹和陆九渊之语,其共同点可谓“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宋元学案》)。总之,儒学社团在社会资源整合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其三,业务灵活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儒学传承发展并无固定路径和模式。就像“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的孔子一样,儒学社团在组织形式、业务范围、人员构成等方面,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在事业谋划及推进上完全可以进行大胆创造、积极创新、灵活统筹。
其四,话题实用性。十几年以来,笔者曾参加大量由儒学社团举办的活动。通过工作实践及查阅有关材料可以发现,儒学社团所关注的话题,通常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时代性、社会性、实用性已成为儒学社团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和着力点。
当下,尽管儒学社团普遍表现出极大的创业激情和干事热情,正全力推动着新时代儒学事业的进步与提升,为儒学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心灵奠定了必要的组织基础,但仍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在业务方面,儒学社团同样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任何一份事业都是在不断试错中走向成熟与健康发展,儒学社团事业亦不例外。当下,儒学社团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亟待理智面对并科学解决。
其一,宗旨和业务范围不明确。单就字面意思而言,儒学社团的宗旨本应很明确,但由于“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儒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中心地位,我们总认为儒学无所不包,故而导致儒学社团对自身宗旨和业务认知模糊。首先,要认识到儒学有“小儒学”与“大儒学”之分。“小儒学”即以孔子思想为根源和核心的,由儒家代表人物传承至今的一整套道德主张和价值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德性色彩、伦理色彩,既关心个人成长、家庭和睦,更注重群体和谐、天下大同,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儒学”则是以“小儒学”为圆心和内核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武茶香等内容。从“小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儒学社团的宗旨和基本业务,应当以传承发展“小儒学”为主,有余力则兼顾“大儒学”。换言之,前者是“规定动作”,后者是“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当下,一些儒学社团因一己之好而舍弃“规定动作”,整日围绕“自选动作”活动,这其实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毕竟社会上还有许多从事这些“自选动作”的专业性机构,这些“自选动作”乃是专业性机构的“规定动作”。
其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一些儒学社团热衷于人事布局,往往依据参与者的政治地位来进行人事安排,把座次排名当成终极追求和最高兴奋点,进而导致人员名衔和机构设置叠床架屋。当下,一些地方性儒学社团在职务安排上就出现了严重的层级化、泛滥化、随意化、主观化的问题。综观今日某些儒学社团,有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虚假的“繁荣”,有的陶醉于新闻稿中的所谓“业绩”,名不符实。此外,制定规划随心所欲,举办活动虎头蛇尾,开展合作指山卖磨,等等,都是当下儒学社团亟待认真纠正的现实问题。少说漂亮话,多做实在事,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牍主义、主观主义,慎言笃行,当是一切儒学社团恪守不渝的基本工作准则。
其三,存在“单兵作战”“闭关自守”的现象。儒学社团面向民间基层,应积极发挥引领性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绝不是一事、一时、一地的,很有必要打破时空限制、思维定势来统筹谋划业务工作,这其实就涉及到抱团取暖的问题。儒学社团抱团取暖之意义有三:一是明确方向,统一业务;二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三是协同攻关,形成合力。儒学社团从业者必须要带着儒家式的高尚情怀和博大胸怀,尊重同行,团结同仁,以主人翁的心态和姿态共建“儒学社团命运共同体”。2013年,浙江省儒学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在杭州联合发起了每年一届的“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经过七八年的发展,这项活动已得到全国几十家儒学社团的回应和支持,并已初步形成常态化运作机制。但目前来看,此活动参与社团的数量依然太少,很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促成全国儒学社团的有效整合。
时至今日,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力的持续增强,都已将包括儒学社团及其从业者在内的一切中国文化从业者和组织机构置于新的起跑线上。儒学社团必须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主动顺应时代大势,扎根社会基层,回应大众关切,争做新时代儒学传承发展事业的引领者。必须要明确,新时代儒学社团的根本使命与担当是,在讲清楚儒学与中国、儒学与时代的基础上,发掘提炼儒学核心价值理念,促进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实现儒学融入国民教育、滋养文艺创作、深入生产生活,推动儒学的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年轻化、国际化,推动儒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文以成立于1984年9月的中国孔子基金会为例,来探讨新时代儒学社团的使命担当。严格来讲,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基金会并不是社团。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孔子基金会事实上一直在以基金会兼社团的身份开展工作,且在国内乃至国际颇具影响力,故而仍将其视为儒学社团。新时代背景下,儒学社团应把工作重点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推动化民成俗,实现儒学走向大众、走进生活。儒学是精神的武学,儒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建构我们的精神家园,强大我们的心灵世界,其理论学说的实现路径在于指导社会实践、生产生活,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在心性修炼中塑造品格、在明道立心中成人达己、在追本溯源中经世致用。儒学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理念系统,其次才是知识系统。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儒学显然属于形而上之“大传统”。“大传统”关乎国民精神塑造和民族文化基因传续,也就是说,儒学应当且能够使人的精神变得更加强大。清代学者章学诚有言:“学于众人,斯为圣人。”(《文史通义》)儒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其生命力和活力也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因此,儒学社团要全力组织社会力量,推动儒学核心思想、基本理念等走向民间、走向基层、走向大众,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儒学社团还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主动引导广大民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自2014年1月起,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国内推广公益品牌“孔子学堂”,经过七年的发展,目前已在中国内地(大陆)创办2000余家,遍布学校、社区、乡村、企业、机关等场所,该品牌与全国各地的“道德讲堂”“儒学讲堂”“国学讲堂”等,共同营造出弘扬儒学的一道道亮丽风景。但要注意的是,在弘扬儒学的过程中,儒学社团也要坚决避免填鸭式灌输,要积极探索大众喜闻乐见的工作方式,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建构“儒学传承发展事业命运共同体”。近年来,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设立儒学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国学院等专业机构,举办了大量学术研讨活动,策划出版了大量学术成果。面对如此形势,儒学社团的学术贡献也逐渐由以组织学术研讨活动为主转变为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社会调研、项目对接、产学研融合等方式引导广大学者走出象牙塔,关注并积极影响社会进步和时代变化。在此社会背景下,儒学社团应探讨建构本地区、本行业“儒学传承发展事业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自2016年起,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海内外文庙、书院、儒学社团等机构和组织,依托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举办“全球同祭孔”活动,邀请权威专家对各地祭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受到广大儒学爱好者的支持和欢迎。2013至2018年,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浙江省儒学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等儒学社团,先后在杭州、曲阜、贵阳、西安、太原、合肥发起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全国各地儒学社团负责人聚集到一起,关注社会热点,交流办会经验,共同探讨新时代儒学社团的使命任务。如今这两个活动的举办已基本实现常态化、长效化,这为建构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的“儒学传承发展事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是发挥资政作用,为党委政府贡献政治决策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今天,广大儒学从业者既要深刻理解儒学传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又要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总体趋势和走向。儒学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崇德向善、知行合一、家国一体、与时偕行、有教无类等价值理念等学问和智慧,这就要求一切儒学从业者带着济世情怀和问题意识,倾听时代呼声,回应社会关切,研究新课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成果,积极为党和政府进行政治决策贡献智慧和力量。新时代背景下,儒学社团也要自觉发挥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在掌握大量理论和实践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调研报告,努力做弘扬儒学精神、传播儒学理念的“动力源”和引导文化宣传、教育事业发展走向、指导社会实践的“智力库”。
四是讲好儒学故事,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明对话的开展。在全球化时代,儒学社团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儒学篇章”的神圣使命。十几年来,中国孔子基金会依托对外宣传品牌“孔子文化世界行”,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积极作为,赢得海外华人华侨的普遍好评和一致欢迎。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文明、开放的文明、对话的文明,以儒学社团为平台,开展儒学与中外重要思想文化流派、宗教之间的交流对话并达成广泛共识,是摆在新时代儒学社团面前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这项工作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巨大的助益作用。中国孔子基金会曾多次联合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于孔子诞辰“逢五、逢十”的年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积极参与在山东曲阜举办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这些做法都大大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
五是多方募集资金,为实现儒学持久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从长远看,新时代儒学社团的发展建设势必要走上一条规范、透明、独立的运作道路。若要行稳致远、大有作为,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便是其必然之举。遗憾的是,今天绝大多数儒学社团的财力状况不容乐观,在资金募集运作上依然乏善可陈。对于儒学社团而言,提升资金募集运作能力和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绝非朝夕之功,与整个儒学社团的内部建设(包括职能定位、部门设置、制度配套、激励机制等)密切相关,有待有识之士集思广益、统筹谋划、科学施策,进一步做好儒学社团长久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孔子基金会曾与山东省兰陵县合作设立“兰陵文化专项基金”,共同致力于荀子文化研究,这种做法不失为地方政府出资支持儒学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新时代的中国儒学社团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其发展壮大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当本着对历史、现实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谋划、大胆开拓、创新思路。同时也要时刻清晰地认识到,儒学社团的健康发展,就如同儒学本身的发展一样,有赖于遵循其内在规律和外在规范。儒学社团只有以儒家精神从事文教事业,以儒家伦理建构职业道德,以儒家智慧突破发展瓶颈,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真正大有作为,儒学才能真正造福时代、造福中华民族、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