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迁,夏菲菲
(1.北方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北方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早在1 300多年前,中国沿海地区的商船扬帆起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阿拉伯半岛,中国自此与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被誉为“海湾明珠”的卡塔尔地处波斯湾西南岸,石油和天然气是其主要经济支柱。截至2020 年,卡塔尔已探明石油储量近30 亿吨,天然气25 万亿立方米。仰仗着地下的油气资源,卡塔尔富甲一方,连续多年跻身全球最富有的20 个国家之列,人均GDP7 万美元,高于多数欧美国家。另据卡塔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卡塔尔常住人口为270 万人,比10 年前增加了100 万人。之所以激增如此多的人口,是因为富裕的卡塔尔有大量的外籍劳工,外籍人口占卡塔尔常住人口八成以上。2022 年,足球世界杯将在卡塔尔举行,届时必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中国与卡塔尔正式建交于1988年7月9日,迄今已逾32年,虽然两国相距遥远,政治体制不同,经济模式各异,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性较大,但两国始终平等共处、互利共赢,尤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秉承一贯性的原则,相互支持,相互合作。中卡两国建交以来,在政治上的互信互助日益增强,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始终保持交流沟通,不断将两国关系向更深层次和更广维度推进。2014年,在卡塔尔现任埃米尔塔米姆·哈马德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双方就多个议题达成共识。塔米姆·哈马德表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卡塔尔“2030 国家愿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双方就此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并宣布建立中卡战略伙伴关系。这为中卡两国未来全面、快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哈马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进一步明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在经贸领域,中卡两国早在20 世纪50 年代末就有贸易往来。1993 年,双方共同签署了贸易协定。因为在多个领域互补性较大,两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天然的合作伙伴。中卡双方以油气领域合作为主,互为进出口体量较大的国家,卡塔尔是中国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和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截至2020 年1~6 月,我国与卡塔尔双边贸易额46.7 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1.4 亿美元,同比增长5.2%;进口35.3 亿美元,同比下降19.6%[1]。同时,卡塔尔积极支持亚投行建设,并成为其创始成员国之一。中国则积极参与卡塔尔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卡塔尔哈马德港和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建设项目。此外,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体量也在不断增长,2015年,卡塔尔首都多哈市设立了西亚北非地区首家人民币清算中心,中卡签署了金额达350 亿元的人民币与卡币互换协议。2017 年,中国银行在卡塔尔正式设立金融中心分行。2020年4月22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线上签署“中国船舶—卡塔尔石油液化天然气(LNG)船建造项目”协议,所涉订单总金额逾200 亿元。2021 年3 月11日,中卡两国在多哈签署《中国政府和卡塔尔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这一系列合作被视为中卡两国在经贸领域互惠互利、相互支持最好的背书。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到达海湾一隅的卡塔尔,并在此登岸,卡塔尔至今保留着郑和船队的一些遗存。郑和为当时的阿拉伯民众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自那时起阿拉伯人称中国为“绥尼”(阿拉伯语音译,汉语意为“瓷器”),并将中国通过海路和陆路前往西亚各国的途径称之为“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这些称谓保留至今。同时,郑和从阿拉伯地区带回香料、没药、沉香等,当时中国人将中国与阿拉伯商人之间的海路贸易称为“香料之道”。由此可见,中国与包括卡塔尔在内的阿拉伯国家间的交往由来已久,为今天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互鉴、互助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卡两国建交历经30年,两国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密切稳定。在文化交流领域,1999年两国签署文化教育合作协定,2002年享誉全球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北京设立分社,开动了两国文化交流的车轮。此后,中卡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日趋广泛,亮点颇丰,仅大大小小的文化、文艺、歌舞艺术交流活动便达数十次。
如图1 所示,截至2018 年,中国和卡塔尔两国签订人文往来相关协议数量虽然不多,但切实可行。特别是2018 年享誉全球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开通中文网站,既为中国民众打开了认识阿拉伯世界的一扇窗口,也助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此外,2018 年12 月,中卡双方互免签证协议的签署,一方面彰显了历来“只看西方”的卡塔尔对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瞩目,另一方面,也为今后两国开展人文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机遇。
图1:中卡两国人文交流合作协议
2010年开始至今,中国在卡塔尔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多由中国驻卡塔尔大使馆主办推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发挥官方优势,调动国内大多省份有特色的文艺团队到卡塔尔进行文化表演,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和类型较为丰富,如表1 所示。例如,先后调动来自重庆、四川、福建、宁夏、江苏和湖南等地艺术团队中100多位中国艺术家远赴卡塔尔进行中华民族特色的展示和节目会演,包括民间艺术展示、文艺表演、传统艺术、民族文化、中国丝绸服饰和技艺实物展等。表演和展示的形式以户外主题活动为主,目的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卡塔尔民众近距离地接触中国文化,并从多个角度感受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多彩魅力。特别是2016 年中卡文化交流年活动,中卡两国的文化部长均出席并为文化年开幕式揭幕。文化年的活动包括中国丝绸展、中国当代艺术展、华夏瑰宝展、“中国节”、苏州芭蕾舞团巡演及卡塔尔爱乐乐团巡演、卡塔尔珍珠展、中卡摄影家互访采风创作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受到两国人民热烈欢迎,对增进中卡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巩固两国人民间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2]。
表1:中卡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简表
驻外大使馆从官方角度推介中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受众面还存在局限性。很多时候,非常宏大的表演只有少部分人或者一些特邀人员观赏和交流,这就需要国内其他机构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推广。然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毕竟不是中国驻外使馆的主要职责,所以使馆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这一领域。总体而言,双方通过已有的文化交流活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往来互动,特别是让卡塔尔由先前的“以西方为主”转向接触中国,由通过西方话语了解中国转向直接感受和领略中国文化,进而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合作,诸如公共外交、新闻、卫生、文体、会展等。
2021年2月20日,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在多哈会见杨洁篪时表示,卡塔尔十分希望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深入开展战略性沟通,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两国能源投资、数字经济、人文交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互利合作,不断推动卡中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新发展[3]。作为“小国大外交”的卡塔尔,基于其在地区的影响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华文化走进和深入这个国度,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要有充分的准备应对各种困境和挑战。
其一,中华文化传播对中卡两国“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促进。“一带一路”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主要以文化共荣为宗旨,通过人文交流达到各国间民心相通,继而推进各方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制定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其中涉及很多制度建构的内容,如构建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促进文化贸易合作机制建设等等[4]。
追根溯源,“丝绸之路”这一概念虽然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但其在历史上从启程到终点,与卡塔尔在内的西亚阿拉伯地区无法分开。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在其专著《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 年至公元127 年间,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界和大众所接受[5]。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开始再一次重新界定“古代丝绸之路”的内涵,即沿线地区囊括了中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部分地区,从而更好地升华和传承了这一历史上的国际商道,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通”提议为基础,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多元共赢发展,推进以点带面和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
卡塔尔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最重要的海湾国家之一,积极响应并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契机,深化与中国政治、经贸、能源和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为摆脱产业结构单一的束缚,卡塔尔一直居安思危,积极寻求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道路。卡塔尔提出“2030国家愿景”,确立了长期发展目标和国家战略以及实施计划的总体框架,其目标是截至2030年,将卡塔尔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至世界前列的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领域内外双循环,而且增进了世界各国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随着中卡交流互动的日益增多,卡塔尔民众也愿意和主动了解中国,消除文化壁垒,减少文化误读,最终实现民心相通和互信增加。尤其在近两年,卡塔尔从政府到民间均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可,卡塔尔商贸区电子大屏幕经常会播放有关中国文化的节目,例如,中国春节、年会(中国各企业单位年终晚会活动)等。卡塔尔国际机场免税商店的店员们几乎都会用中文进行简单的问候。卡塔尔前驻广州总领事侯赛尼阁下就对中华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曾提出在卡塔尔建一座“丝绸之路文化纪念馆”,以纪念郑和下西洋到达卡塔尔的历史,他写过两三本有关中华文化名人传记的书籍。显然,他们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成为“一带一路”和“丝路文化”最好的宣传者。基于此,中国对卡文化传播,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布局,人文交流是基础,只有交流才能实现共赢,才能让文明多样性得到尊重。
其二,中华文化传播对真实中国形象客观塑造的推进。中华文化在卡塔尔的传播过程中,半岛电视台发挥着重要作用。自“9·11”事件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成为阿拉伯世界了解国际和地区新闻的主渠道之一,与美国CNN、英国BBC 并列为全球三大新闻电视台,成为不折不扣的国际性知名媒体集团。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影响力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2011 年“阿拉伯之春”的爆发,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因其报道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而受到诟病,致使收视率不及从前,但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依然难以被取代,点击率和关注度仍居首位。半岛电视台主页分为五大版块:新闻版块、知识版块、节目展示、传媒简讯和百科全书等。这五大版块中又细分为30个不同的专栏,包括视频媒体、图片漫画、网络直播、24小时音频广播等,既传承了阿拉伯媒体的传统播报方式和手段,也充分兼容了西方新媒体的播报主渠道。半岛电视台之所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风靡世界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和关注度;二是有良好的经济实力;三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及权威性,常以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取胜,报道和评论常被其他国内外媒体引用[6]。这使得半岛电视台不论处于何种窘境,都无法撼动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对华报道的覆盖面较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军事、文化、环境、中国动态及国家形象等领域。2001 年至2007 年,半岛电视台对华报道的负面新闻在25 条以上,特别是在2001、2002 年,负面报道分别为126 条、114 条。2008 年至2014 年,半岛电视台对华报道数量较少,2015 年至2017 年,报道内容开始上升[7]。截至2020 年,对华报道内容大多涉及中国新疆、西藏等,其中不乏一些片面报道,但较之CNN、BBC 的报道而言,总体来看,半岛电视台的报道内容更显中立。
当下西方媒体仍然占据着国际媒体市场的主导地位,信息传播极不平衡。对此,中国应当加强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新闻传播领域的合作,从而对中华文化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中国新闻业界已经注意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和媒体地位,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先后与半岛电视台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例如,共同举办世界媒体峰会、共享新闻画面等。中国政府也注意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华文化走进阿拉伯世界民众的心中,亟须充分利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半岛电视台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提及中国文化时语言表述的用词和尺度的把握,无疑都会直接影响中东地区民众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制造”的好恶。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卡塔尔及其半岛电视台深度参与,这有助于中华文化在中东地区走深走实,进而提升中国名片的国际认可度。
“文化定势”(Culture Stereotype)的概念源自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 年,他在《公共舆论》(The Public Opinion)一书中使用了这个词。他认为,文化定势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的社会分类而形成的关于某一类群体的固定印象[8]。简单来讲,文化定势主要指人们对某一国家、地区、民族、个人文化特征的心理认知或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主观的、片面的、以偏概全的,会直接影响国与国或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流。
根据2015 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数据(见图2),其主要围绕欧盟、中东、拉丁美洲、亚太、非洲对中国的好感度展开调查研究,可以看到,中东地区受访者对中国的好感度为52%,而对美国的好感度却不足30%。对中国的好感度明显高于对美国的好感度,但也并不乐观。
图2:中国在欧盟、中东、拉丁美洲、亚太、非洲好感度调查(对中国持好感度的中位数)①不包括中国在内的39 个国家/地区的全球中位数。数据来源:中国日报网援引皮尤研究中心一份最新报告《2015 年春季全球好感度调查》。
在卡塔尔当地,近一半人对中国在多个方面依然存在消极的“文化定势”或刻板印象,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商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商品虽然价格较低,但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认为中国制造的鞋子会导致脚气;在饮食方面,认为中国人在择食方面过于随意,似乎任何动物都可以置于餐桌,2001年的非典就缘自中国人的饮食;在着装方面,认为到了夏天,中国人的着装不太讲究,北京的大街上随意可以看到“膀爷”和“裤衩哥”;在精神信仰方面,认为中国人过于物质化,普遍存在拜金主义,不信仰任何宗教或者只是“临时抱佛脚”,等等。以上这些认知显然是对中国以偏概全的看法或是刻板印象,这与西方媒体长期掌握话语权并抹黑中国是分不开的。
但是,也有一些卡塔尔受访者对中国的好感度非常之高,比较喜好中国美丽的建筑、城市现代化、整齐划一的大阅兵、万里长城、华为科技等。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旨在改善国际形象的愿望已初见成效。支持中国的受访者主要集中于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9]。
国际话语权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它体现了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的综合运用[10]。国际话语权既是一国在国际领域的政治体现,也反映了一国在政治舞台上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在文化表达和话语表述方面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主张推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并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其表现形式则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进行文化输出和反文化输出。
西方国家惯以自由、平等、人权为口号,将国际媒体和世界舆论垄断在手,全球舆论体系90%以上被西方媒体所垄断,形成西方文化话语霸权。特别是随着西方国家媒体政治化现象的日趋普遍,一些政客借助主流媒体,在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的同时,对他国形象进行贬低和妖魔化。多年来,西方某些国家通过所谓的“媒体话语权”对中国形象进行污名化,不论是中国对外进行援助援建,还是人文交流,都会被西方国家大肆歪曲,鼓吹阴谋论,给中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数据整理统计,在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环境等领域的报道中,始终紧盯中国人权和民族问题,将所谓的“专制”与中国捆绑在一起;将中国的对外投资合作描述为“新殖民主义”;将“一带一路”描述为中国对外扩张的战略规划;将中国在外创办孔子学院描述为中国传播意识形态。涉及政治领域事件时,西方更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渲染,报道频率和数量远高于其他新闻。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因受BBC 等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在对华报道中也有一定的偏向性和狭隘性,致使一些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负面的印象。虽然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一再强调其独立性和并非西方媒体的拥趸,但其涉华报道总是浮现出BBC 的影子,没有完全摆脱西方的话语权和新闻表述习惯。
因此,卡塔尔民众看到的中国形象大多经过西方媒体的加工,在某些方面容易误读中国或出现对中华文化的刻板印象和预设立场。中国与卡塔尔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在官方层面开展较多,还未能深入民间进行民众之间的深度交流。卡塔尔民众对中国缺少直面了解,甚至不知道中国有高铁,质疑中国乡村温饱问题、中国人权问题、中国新疆问题等。虽然卡塔尔民众否认自己的观点受西方媒体影响,并同样厌恶西方媒体的有色报道,但西方的话语总是影响着其对中国的认知。由此可见,西方话语权优势对中华文化在卡塔尔传播的阻力之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有效应对。
在“一带一路”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在海湾地区的传播成效与挑战并存。通过近些年中卡两国间文化交往交流的一系列活动,卡塔尔民众对中国的态度由陌生向了解、由排斥向接纳转变,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和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华文化在卡塔尔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现实路径。
一是进行系统调研,摸清中卡文化交流的底数。目前,中国对卡塔尔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靠西方国家机构调研中心的数据,还有一些来自民间收集总结的零散数据,这些数据整体呈现出较强的随机性,缺乏系统性。因此,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数据库,亟待深入卡塔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以便在卡塔尔传播交流时能够对症下药。通过此前的数据和资料不难看出,中国在卡塔尔的文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仅仅在官方层面推进,缺少民间互动,而所销售的文化产品也是宣传大于实际的市场销售量。卡塔尔民众大多停留在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状态,对中国的认识整体停留在表层,而对中国治国理政、经济发展、社会状况、人文领域基本不了解,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解。中华文化在卡塔尔传播需要采取的路径、方式以及有待总结的经验、问题和突破的瓶颈等,在调研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分析。
二是深入卡塔尔,用对方听得懂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所实现的成就令世界为之瞩目,中国已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同时,一些外来声音却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在国际上不断煽风点火,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污名化,制造“中国势强必霸”等谣言。在此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不论出于怎样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中国都秉承与世界各国和睦共处的一贯传统,从不献媚西方列国,也不霸凌第三世界弱国,“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最好的体现。“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第三世界国家,面向这些国家讲述中国故事,更需要我们采用对方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进行表述,全面客观地讲、入情入理地讲、真诚亲和地讲,做到虚怀若谷、平等待人、不卑不亢,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11]。
三是提升名片亮度,打造高质量文化品牌。一个国家文化特征的知名度离不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一个品牌往往胜过一打广告,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既需要政府的不遗余力,更需要民间各界的群策群力。提起美国,除了白宫、五角大楼和华尔街等占地面积不大却撼动四海的场所外,好莱坞、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等皆被世界所熟知。近些年,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发展情况整体趋好,但文化品牌的亮度和热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卡塔尔为例,卡塔尔民众对中国品牌的印象多为红灯笼、华为、小商品等零碎信息或符号。可以说,我国商业文化品牌虽然在国内几近成熟,但是要融入卡塔尔社会并产生更大影响,还需努力。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卡塔尔及周边的阿拉伯民众认识、结识、熟识中国文化已成为国家愿景,进一步提炼中华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精品,让中华文化走进卡塔尔广大民众已时不我待。
四是用好语言媒介,夯实文化传播基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不同国家间语言相通,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消除误解和分歧、化解矛盾和纠纷,生发出友谊[12]。卡塔尔人的母语为阿拉伯语,虽然英语在卡塔尔社会有一定的普及率,但卡塔尔民众对母语的情感和认同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讲好中国故事,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考虑到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做到有的放矢,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13]。当前,中国在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方面缺口较大,阿拉伯语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世界的市场需求。据了解,自2019年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相继宣布要在当地开设汉语教学,并将汉语纳入中学外语教育体系后,有阿拉伯语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更显捉襟见肘。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基础,文化是心灵沟通的保障,在“一带一路”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语言媒介做支撑,更要夯实文化传播的基础。
通过对中卡两国交往历史的回顾,深入分析中华文化在卡塔尔传播的重要意义、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结合实际提出中华文化在卡塔尔传播的可行路径。从地缘政治、媒体作用、能源地位、文化张力等方面来看,与其他海湾阿拉伯国家相比,但卡塔尔的内政外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探析“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文化在卡塔尔传播的意义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卡塔尔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张开怀抱迎接八方宾客,并提出“拥抱中国”的活动计划。中国则与卡塔尔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媒体、智库、高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增进民心相通,这为两国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4]。一个国家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需要文化的繁荣。卡塔尔“2030 国家愿景”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文化走进卡塔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面向卡塔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向卡塔尔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为促进中国与卡塔尔交流沟通作出新的贡献,从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