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兵,王江萍
(贵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指出了“健康优先、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1]。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涵盖了政策法规、场地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健身指导与咨询等多维度指标体系,其中,健身指导与咨询已成为新时代大众最广泛最迫切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我国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传递者、健康行为的引导者、健身活动的指导者,对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2],是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计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贵州作为我国全民健身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规模、质量、职业素养和健身理念等诸多方面与全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其健康有序发展是协同推进西部地区乃至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结合贵州省区域健康发展实际需要,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加大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创造性地打造一条适合贵州省山地多民族聚集区生态旅游、康养、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与全国同步的全民健康迫在眉睫。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中最高的,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推动全民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本研究以参加贵州省2016~2018 年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的285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年龄、性别、学历、属性构成、参与动机等多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学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其中,低于44 岁的学员占67%。这与省体育局高度重视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逐年加大高校培训基地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紧密相关。从参训人员性别比例来看,男性占67%,远多于女性。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习俗和社会认同有一定关联,同时也与现阶段女性健身者多于男性者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从年龄结构分析,这支队伍具有年纪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和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征,与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轻化发展趋势一致,为持续推进贵州省大健康战略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全覆盖提供了人力保障。
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接受专科以上高等教育比例为89%,其中,硕士研究生占19%,体育专业占91%。学历和专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群体对体育新知识的理解、执行及实践能力。从培训过程和综合考核来看,学员对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相关文件、制度和实施方案的内涵解读比较准确,具备较为扎实的运动技能指导和训练能力。通过访谈,大部分学员对新形势下结合贵州省情、民情和体情开展指导活动,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能有一定的见解。
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学员构成涵盖了体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基层组织和协会、体育经营场所等各级各类机构,其比例依次为17%、32%、27%、20%和4%。从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类型划分的角度看,组织管理类占17%,技能指导类占83%。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前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员构成比例较为合理,但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背景下,体育经营场所从业人员培训人数仅占4%,这与贵州省“十三五”规划中实施体育产业培养行动计划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为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作为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贵州师范大学,按照大纲要求,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挖掘、整合师资团队,结合贵州省体育“十三五”规划关于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康养胜地、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和山地生态公园规划,将山地户外体育项目创新与推广、山地户外运动与安全防护、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与管理、山地旅游与体育产业等山地元素纳入培训计划,引起学员共鸣。84.6%的学员反馈培训内容搭配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但也有1.7%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太宏观,与基层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在对考核方式的认同调查中,83.9%的学员认为合理,能真实检验学习效果;1.4%的学员认为不合理,其观点是应当多维度综合评价。
学员对培训方式、师资安排、培训设施和管理服务四个指标体系认可度较高,“较好以上”分别占94.3%、99%、86.6%和97.5%。培训效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讲授比例大,案例研讨、实践互动、实地观摩等环节比例小;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个案分析较少,导致部分学员理解消化存在困难;教学场地设施开放时段无法满足学员的个性需求;食宿服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服务在坚持原则性和严谨性方面有待加强。
“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给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工作空间,同时也赋予其重大历史使命和工作职责。我国现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这些制度、规定规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申报程序、服务管理、从业资质鉴定等内容,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各项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时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的欠缺,导致该群体缺乏归属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因而参与积极性不高。伴随全民健身不断向纵深推进,贵州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出现了交叉共融但又无序化的现象,参与实践指导的动机呈现多样化趋势。
由于受地域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呈现出体育观念、项目选择、体育消费等方面的差异性。培训期间,各专题教师通过课件讲授、技能实践、观摩学习等形式,将专题前沿发展态势与核心理念高度融合,在开拓学员眼界、拓展思维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沟通交流时间。首先,由于缺少交流,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学员的知识需求和对目前知识的掌握程度[3];其次,由于学员来自不同行业,彼此之间缺乏深入的经验交流和互动分享;最后,培训基地缺乏对基层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指导的现实需求、参训学员状况的调研,导致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失去实践指导意义。因此,培训工作只能在培训和被培训、传递和接收的狭隘范畴内进行。
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严格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安排培训内容,在培训课程中安排了技能展示交流、实地观摩考查等实践学习内容,但总课时数和权重较小。在技能展示环节,为便于学员观摩学习,主办方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安排部分学员进行技能展示和实践教学,结合专家点评方式进行。而在实地观摩考查中,学员在惊叹参观基地优质设备设施、健身环境、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认为与基层的大众现实需求存在较大距离,观摩的实际意义有限。学员普遍认为大众的健身需求更多集中于自然环境中的太极系列、健身走、广场舞等传统体育活动。这表明,学员更渴盼现场实践、组织指导,以及个案制定的基础能力提升,即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身指导工作。
鉴于培训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的实情,贵州省国家级培训基地整合省内各级各类优质师资,组成培训团队,以保证培训质量。但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参训人员构成上的多样性决定了学员水平和需求的不同。由于学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型和技能型需求不同,专业性和非专业性学员对某些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4],因而,学员站在不同领域对培训内容有选择地学习在所难免。面对不同学员,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交流中难以满足学员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由此导致“听不懂”和“吃不饱”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同时,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时间短和培训内容覆盖广的特性,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为主,互动探究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使用不足,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性质来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习是一个伴随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统一考试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其中自学占30%。但鉴于公益性和“副业”的角色,参训学员通过自我学习不断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原动力不足,对培训课程理解消化并运用于实践的自觉性不高,部分学员甚至有应付学习和走过场的行为。受制于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考核体系,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培训基地重申报培训,轻运用提高;重培训数量,轻培训质量;重培训结果,轻培训过程。对学员后续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相关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机制、学员寻求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是政府主导下的公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公益性社会指导员影响着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再到全面小康推进的速度和力度[5]。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政府导向为行动指南,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事业健康有序进行。首先,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结合“健康贵州”及贵州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需求,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类别、职责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认可度、成就感和价值感;其次,加大政府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活动的宣传、保护和帮助,在各类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公共健身站点和社区活动室设置明显区域,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咨询、技能指导、健康评价等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最后,基于新时代人民健身需求的多元化,优化资源配置,兼顾地区差异,正确处理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交叉共融但又无序的现实问题,从供给侧改革出发,多措并举,保证贵州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全面健康有序发展。
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国家的发展首先要有“健康的公民”[6]。因此,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通过体育活动指导,不断增强国民体质,提升国民应对社会变革的心理适应能力。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培训工作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坚持紧跟时代要求、凸显地域特色原则,科学制定“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健身方法与指导、组织管理与实践为重点,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新兴体育项目和心理疏导与个案分析为辅助”等主要内容为核心知识的方案;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参与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小组讨论、课余拓展学习等方式,不断增进交流,互学互鉴。制定多维度考核标准,将平时学习态度、作业、考勤、案例分析与考试有机统一起来,综合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高水平授课老师和严谨细致的管理团队是培训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教师课堂教学与经验分享有助于学员结合实际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工作[7]。当前,贵州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相对不足、质量偏低的现状已成为制约该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发展的瓶颈。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精、教学水平高的培训团队,建立有针对性的长效培训机制以开展培训工作。师资方面,建立培训专家库,整合贵州省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高校、体科所、体育协会以及社会资源,根据培训课程性质,结合专家特长予以合理安排;管理方面,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服务意识高的管理队伍;切实解决参训学员的合理需求,让他们安心学习。实施专家课程预评估和学员上课信息反馈制度,将评估情况如实反馈给授课教师,以帮助教师根据学员要求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优化,从而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综合能力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身需求逐渐增强,面对健身理论指导与咨询、健身过程组织与控制、健身效果评价与研究等个性化需求,对社会体育指导的核心素养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适时出台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验,也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应然之举。精准把控身体素质测试作为健康体能评估和国民体质监测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仅是评价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的重要机能指标,客观反映着不同人群身体素质状况,也是国家制定和指导国民科学锻炼的重要参考依据[8]。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国民体质监控与测试测量工具、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指标体系。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是一个渐进式培训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涵盖了体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审核和授证,培训基地的专业培训、考核和认证,学员的学习、运用和实践指导,是高度融合的有机体。为增强培训效果,要积极搭建主管部门、培训基地和学员“三位一体”的后续跟踪指导平台,将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与培训基地、社会体育指导员、区域体育协会、群众体育组织有效连接起来,在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上创造新气象[9]。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切实履行职能,及时传达国家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政策、制度和要求;培训基地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实时关注全民健康的时代需求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的指导活动,采取回访、定点送培与定期送培、网络授课与答疑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学员要肩负历史使命,真实反馈实践指导过程中的困惑和拟解决帮扶的问题。三者各司其职,定期互动,协同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方面的指导作用。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宣传者、群众活动组织者、体育场地维护者和健康生活方式引领者,是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抓手,其队伍规模及质量对提升全民健身的科学化认知和参与程度,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不可或缺的力量。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以多元参与的全民健康路径体系建设和积极打造多民族山地户外康养大省为契机,克服社会体育指导员城乡发展不均衡、高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短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指导频率低和无定点挂牌指导点等困难,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机制和模式等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的顶层设计,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优化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打造终身学习平台,基于新时代人民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认可度、成就感和价值感,培养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精、教学水平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