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慧 邵士德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从民艺传承视角看,国外对于街区的立法保护较早,当历史保护从文物建筑保护转向历史文化环境的整体保护时,街区概念的产生对其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新理性主义产生,出现了新老结合和辩证对待的两种思想,既不能过度控制性发展,也不能破坏其本来面貌。国内对于街区以及古镇的保护,大都处于建筑的维护和旅游文创的开发,学界目前呈现出几个研究倾向:一是研究过于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古镇的景观设计上,出新处理有点过犹不及,缺少民艺文化的挖掘和品牌文化传播;二是流于个案和常识性介绍,缺少理论体系化和内涵研究;三是重视街区古镇公共领域生态链中的环境关系,缺失人文关怀;四是研究视点过于关注大城市和历史名城,“标本”意识浓厚,忽视对传播效应一般地域街区古镇的民俗文化研究等。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渊博,民间艺术多集中于历史文化街区古镇中,比如剪纸、泥塑、陶具、布艺、灯彩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数不胜数。[1]随着民艺的守旧化、老龄化传承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护传统民间艺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化,这是一种新兴的时代潮流,具有创新性、保护性以及高速传播等优点,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民艺步入创新发展的瓶颈,以传统手工业为例,许多民间艺术手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面临着失传的窘境,究其原因,一些复杂的民间手工工艺仅有极少的老辈们才能完成,由于手工工艺比较复杂,且实用性较低,所以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即将失传。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致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民间艺术品的样式缺乏创新,一些手工艺品样式过于单调,由于专业工具和技术手段过于老旧,因此许多民间艺术已经无法立足于当今社会中;另一方面,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商业模式,相比民间艺术产生的时代,现今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站稳脚跟。因此,多居于历史文化街区古镇的传统民创意产业发展尤为重要,须采取符合当下生产生活方式的商业模式,即从产业链创新的角度去发展民间艺术产业。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相比发达国家还较为落后,该部分主要从文化价值的层面分析制约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产业向前发展的因素。一类成功的产业需要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自身文化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守和产业文化的凝练,否则它将无法立根。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的产生最早源于英国,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尚不成熟,也很容易拿“西方标准”来评价自己,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仰。另一方面,传统民艺较长时间里处于商品价值层面,其文化价值不够丰满。以传统手工业为例,一些民间流传的传统手工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完全失传,由于文化价值的缺失,部分民间艺术也即将被社会所淘汰。相比现代技术,传统手工业技术过于老套,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要求,不具有普适性价值。因此,传统手工业之类的民艺品若想充满生存活力,需要注入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灵魂。
市场经验是一项综合历练的体现,我国民艺市场经验还很匮乏,没市场定位和提质增效方面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我国政府以及一些社会组织正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缺乏市场经验是制约升级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宿迁的云渡桃雕为例,其作为宿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以云守阳等传承人的推动下得到了民俗界认可,尚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桃雕以及同类的手工艺品缺乏实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类手工艺品的发展。市场化是发展和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手段,由于经验不足,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必然会走许多弯路,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将传统民间艺术产业更好地融入市场中去。
历史悠久的街区古镇有很多民俗民艺,独具特色内涵,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历史文化街区古镇的民艺是文化记忆和民俗生活的多元叠加,其中人、物质、环境等共生于历史文化这一大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各历史时期的积淀,都是层次性的积累和文化内涵精神的体现。
历史悠久的街区古镇有很多民俗民艺,且各具特色和内涵,有重要的传承价值。近些年,随着街区古镇的改造、重建,呈现了一些重外表轻内涵、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舍弃严重,现代观念植入过度,拼凑痕迹过重,街区古镇的文脉受到了伤害。[2]面对诸多现实问题,借鉴国内外经典案例研究,以非遗民艺为代表,凝聚构建街区古镇文化共识,应该准确把握传统遗留和现代社会环境和人文的关系,真正做到原汁原味的传承和发展。一是要整合资源,如民俗生活、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经典作品等,以现代创意产业发展思路来使旧的东西提升鲜活力和生命力,使资源整合变成现代资本,使文化保护传承成为“活态”文化存续。二是要针对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由来与界定,全面认识传统与现阶段发展,在树立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规避快速化发展过程中的记忆丧失。三是要积极建立政府责任制,我国在推进从城市建设进程中拆掉了很多传统建筑,这是非常可惜的,政府应该建立协调和监督机制,积极推动、引导文化单位、民营文化企业以资源、项目、创意、技术为纽带,加强深度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以推动古镇文化产业发展。
由于旅游与经济利益的驱使,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民艺与街区古镇的文化价值和美学内涵大打折扣,逐渐丢失了独特个性和历史真实性。首先,需要政府牵头,鼓励复兴民艺村,整合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作用,提供政策引导,转变思路,强调可持续性的保护宗旨。实践证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空间是双赢举措,既保留了本色,又焕发了新生,真正实现与地方生活共融共生。其次,找寻古镇文脉与公共艺术间所隐含的密切的内在关联性,同时设计具有可行性脉络及方案,如:理性思想与公共性思想——民艺提取——古镇历史路径——古镇民俗路径——公共艺术策略——传播古镇文化策略——承载古镇记忆策略——促进社区交流气氛策略——构建宜居生态环境策略——提升古镇公共设施品质策略——文脉表达——历史文化符号象征表达——古镇精神隐喻表达——古镇地理文化间接表达——古镇民俗文化直接表达等。
街区古镇文化的创意产业化发展保留了地区文化的原生状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在自然状态生存下来的东西。街区古镇通过旅游展现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独特环境和历史遗存等衍生具有价值的文创产品,同时达到良性的、适度的效果。关切民众民俗生活符合我国服务于民的宗旨。当然,这还需用其他经济方式来协调、补充与发展,从而实现长远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市场是由需求所决定的,需求越高,市场就越好,很多民艺作品在宿迁的发展受到限制,根本原因是当地的需求量较低,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实现产业的发展。首先,应提高民艺作品的工艺水平,从材料到做工上,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完成,生产出做工精良的艺术品,从而吸引广大消费者;其次,用当地文化对民艺作品进行包装,打造地方品牌,使其与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人们愿意将其当作一种时尚的民间艺术来看待时,才能真正地打开市场。所以为了拓宽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道路应大力推进文创产品的市场化实践。再者,应从公共艺术关注到多途径落地探索。公共艺术最为现代艺术的概念,要综合运用多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规划保护和古镇空间设计体系中的文化建构,组织培育受众群体,有必要整合民艺家、公共艺术理论家等。古镇改造更新和保护传承,可以通过引进相关项目加以实践检验,这都存在一个逐步摸索,慢慢加深认识的探索过程,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弥补不足、持续跟踪完善。
传统民艺的形成历史悠久,对我国民间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但要想在当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在立足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要着力创新发展。当代的消费群体大多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往往只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却并不关注,有些想法极端的年轻人甚至对“传统”二字产生抵触心理,认为传统是落后、古板甚至封建的。
重视创新治理与保护结合。推广适用技术,鼓励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成果的具体实践,建立新媒体的数字化艺术传播;加强传承人培育和扶持工作,发挥原居民参与作用,改善他们生活条件,让物质和非遗文化“活态”存续,保护方法多样化,守住地域特色,弥补不足、监督完善。要着力创新发展,打造地方品牌。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芭比娃娃的销量极高,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大体来讲,芭比娃娃是一种国外的民间艺术品,它能够占有如此大的市场主要原因就是其所走的产业化道路。由此可见,产业化和创新化才能产生量的效应。
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民艺的传承发展应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基石,以技术为支撑,创新开发以智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基于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古镇民艺传承发展现状,我们要以深化改革为理念,以创新为驱动,以融合与协同为途径,推动空间改向价值重塑的创意产业化发展转变,使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文化服务能力更强、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