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花 尹 祥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要求高校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信息化时代,线上教学模式基本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态。高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信。
“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在信息化时代,高校依托红色文化“云”教学平台,积极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互联网+红色文化”的云课程教学体系,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担当。
高校要紧紧抓住思政课堂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积极构建“互联网+红色文化”的云课程教学体系。高校要“深挖各类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创新载体手段,不断为革命传统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之中。高校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线上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模块化的红色文化“云课程”体系,或以时间为轴,或以区域为经,将红色文资源适时融入各类思政课课程线上教学全过程,有效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高校线上“红色文化+思政”课程体系。
高校要紧紧抓住专业课程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阵地。专业课程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干课程,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育人平台。高校可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制订红色元素嵌入高校在线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实施方案,找出就业教育的“实践点”和“教育点”,在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点”对“点”的无缝衔接,打造“点、线、面、体”的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实现红色文化既覆盖全校专业在线课程和选修课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切实发挥高校两类线上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
高校可以增设“红色文化”类人文素质线上选修课,开设“红色文化概论”“红色影视赏析”“红色经典文献选读”和“红色旅游导论”等线上综合类课程,还可以开设“伟人生平与思想系列”“红色精神系列”“四史讲解系列”和“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等线上专题类课程。这些选修类课程能够系统化地传递红色精神,避免碎片化传递方式导致大学生信念教育过程缺乏系统性。高校成立专门的课程组,设定合适学分,纳入学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培养专兼职教师队伍,以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所需,有效提升“互联网+红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
立足新时代积极搭建的红色云课程平台,就是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以全新方式温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适时实现红色文化资源高效转化为鲜活生动的线上育人素材,让红色文化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化、立体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和全过程的红色文化线上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有效延伸理论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实践育人中导入红色文化元素,能够使实践育人工作更契合时代主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而通过红色文化增强学生的精神动力。”高校积极探索基于云平台的红色文化体验空间,以各种虚拟技术实现大学生红色文化在线教育的常态化,改变以往因为经费不足、制度宽松和管理缺位等原因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让红色文化以声、光、电等显而易见的方式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有效整合政府、社会和学校在内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云平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虚拟实践的育人价值。在全校线上课程教学平台可以适时设置“红色故事会”“红色歌曲联播”“红色影视展播”和“红色教育基地体验”等特色栏目以供学生参与体验所需,还可以设立“红色讲台”“红色主播”“红色论坛”和“红色才艺秀”等精品栏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学生虚拟实践过程中,除设置专业指导教师外,还要增设政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切身体验红色文化的价值魅力,有效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党、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自觉。
社会实践环节是高校有效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桥梁,更是提升当代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外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依托云实践平台将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线上教育资源,合理设置教学板块,开辟特色栏目,创造性打造红色文化线上实践虚拟体验中心。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要设置政治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报告中适时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实习的政治感和责任感,让大学生通过虚拟体验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云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育人机制,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认同。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育人功能,在结合区域红色文化实际与学生专业实际的基础上,有效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入心入行教育目的,有效提升广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环境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物以及创造的过程。”校园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丰富了“互联网+红色文化”的育人载体,还有效拓展了“互联网+红色文化”的育人空间,为搭建红色文化浸润校园文化“云”平台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校依托“互联网+”平台和5G技术有效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基因,通过各种行之有效方式使之融入广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血脉和日常生活。学校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网络阵地,构建集电子校报、电子广播、校园网络电视台、新媒体和校园网等立体化的红色文化矩阵。高校可以依托校园网络平台积极开辟“红色文化专栏”,设立领导小组,完善制度体系,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形成系统化、全方位的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向学生不断输送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产品,让红色文化基因常驻学生的内心,使其常伴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设置专题网站能够有效整合各地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两微一端”打造集红色文化资源于一体的专题网站,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和常态化。学校依托区域内外的红色文化资源,开辟“我读红色文献”“我看红色影片”“我赏红色纪录片”和“我品红色虚拟体验空间”等品牌栏目,创新性探索“红色文化说”“红色才艺秀”“红色微电影”“红色微视频”和“红色小导游”等精品项目,利用数字模型和3D技术生动再现红色文化展馆面貌、故事场景和革命精神等虚拟场景,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打造图文、音频和视频一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平台,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有效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营造红色文化精准滴管的校园红色“云”空间。
“互联网+红色文化”虚拟体验课题必然是浸润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高校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底线,设立专门领导机构,打造覆盖校园各个角落的在线红色文化育人平台。此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协同效应,要在校园内设置错落有致的红色物质文化,出台相关制度体系,有效实现红色实体文化与红色虚拟文化的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