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媒介融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作者单位】姜慧芳,商丘学院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融媒体视阈下主流媒体正能量传播策略研究”(SKL—2020—739)。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1.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此后,“党中央不断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及省级平台建设的标准及细则”[1],为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和财力保障。
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模式逐渐多元,既有中央级媒体助力的模式,也有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还有在全省范围内由省级媒体牵头、实现省市县三级共建的模式。融媒体中心在建設时往往将政务功能、服务功能、媒体功能融于一体,建设内容、平台、终端一体化的传播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当前和未来建设全过程中,县级融媒体需牢记媒体的党性、公益性、社会性,承担媒体责任,正向引导舆论,弘扬社会正能量,从而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一、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重塑行业生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媒介形态也在不断变化,社交媒体等新媒体逐渐兴盛,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媒介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用户注意力已转移到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冲击。媒介深度融合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手段,也是传统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加大融合力度、探索融合路径是传统媒体提升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县级媒体作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媒介,是完成全国范围内媒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对其建设也是近年来媒介融合的重点。
1.技术推动行业革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持“技术决定论”的学者认为,技术是媒介形态及媒体行业发展革新的根本动力。从口语媒介到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都离不开技术的推动。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媒介形态变革速度更快、更频繁。互联网媒介集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形态于一体,随着AR、VR等技术的发展,媒介向沉浸式、体验式方向进一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使信息的储存量、计算量大大增加,信息呈现海量化、碎片化等特点,得以批量储存和共享,使用效率大大提升;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应用对新闻生产的全流程进行了重塑,包括新闻采集、数据整理、新闻撰写、新闻分发、用户反馈等,机器人新闻的出现及应用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能化也是当前媒介融合建设的亮点和重点。智能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还能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如2019年9月,人民日报社成立了智慧媒体研究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实现内容传播与先进技术的融通共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成立时政新闻中心、技术局、国际传播规划局、民族语言节目等部门。主流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的典型示范,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先进经验。
2.打通“最后一公里”,构建全媒体格局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2] 。全媒体的内涵得到了全新解释,即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的时间、形态、覆盖群体范围、媒介效果得到了科学概括。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全媒体格局,是一项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工程,包括信息传播全过程——收集、生产、传播、反馈等,也涉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各种形态,还包括体制机制、组织关系等社会关系的改革。全媒体格局的建设从不同层面来说也包括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的改革、省市县三级媒体的改革等。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等各种接收端的普及,我国网络用户人数不断增多。同时,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以其强娱乐性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用户,传统媒体尤其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密切的县级媒体受到较大冲击。县级媒体作为媒介融合、构建全媒体格局的“最后一公里”,对其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国家政策支持,出台规范引导发展
媒介不仅有传播信息、构建拟态环境、帮助受众了解所处社会环境并做出决策的基础作用,还能够给受众带来娱乐,也能够协助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协作,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媒介融合经历了从推动、融合到加快推进、深度融合的过程。2014年,媒介融合上升成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家部署新媒体发展格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对媒介融合进行指导建设,对媒介深度融合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如《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深化机构、人事、财政、薪酬等方面进行改革,调整优化媒体布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此外,我国财政部也成立专项资金助力媒介融合,尤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
二、建设模式多元,因地制宜是发展要义
县级融媒体中心需在充分了解本地民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打造风格多元的特色品牌,如江苏邳州“银杏传播”品牌、浙江长兴传媒集团的“长兴模式”等。目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中央媒体+县级融媒体”、“企业+县级融媒体”、多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建设三种模式[3]。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模式,最终要实现的都是最大限度借力,既保证充分自主权,又提升竞争力。
1.中央媒体助力,全方位合作助建设
主流媒体率先转型是我国媒介融合的特点。2015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项目“中央厨房”首次亮相,2016年正式上线。“中央厨房”式融媒体平台利用技术手段和业务架构的设计,将新闻线索整合于同一平台,方便资源共享。中央媒体的成功转型为地方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此外,中央媒体利用国家级媒体的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经验、技术、人才、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指导和援助。
当前的“中央媒体+县级融媒体”转型模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即中央媒体直接与县级融媒体签订合作协议,以及中央媒体成立专门用于帮助县域融媒体建设的项目,以帮助地方媒体实现媒介形态融合及内部机制体制改革,如人才引入及薪酬机制改革等。2019年9月10日,新华社设立了县级融媒体专线供稿系统,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2020年2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全方位赋能,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移动传播矩阵。
2.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市场化发展
互联网企业是当前信息技术的研发者和掌握者,与企业合作建设融媒体中心,能充分利用当前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智慧转型,从而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不同地区的地方媒体与具有不同优势技术的企业合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媒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从而打造风格各异的多元化融媒体中心。如2019年,四川广播电视台、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熊猫云”媒体平台,集内容生产、信息汇聚和分发、管控、服务于一体,互联互通,跨界互动,智能融合。四川广播电视台作為四川省主流广电媒体,与地方媒体联系紧密,在“熊猫云”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内容、运营等优势,整合该省媒体资源与行政资源,实现共融互通。华为公司则提供云计算、AI、5G等最新技术,为“熊猫云”的智慧媒体云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3.多政级合作,实现统一调配资源共享
除以上两种模式外,多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建设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式,该模式是指同一省份内部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媒体建立融媒体云平台,联合运作,资源共享。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借用行政力量进行统一建设,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县级和省级融媒体中心合作,以省级为核心,三级共享;县级和市级融媒体中心合作,县级有更多的自主权;县级自主建设,原有媒体牵头建设,即由报业集团主导或者广电系统主导。如湖北“长江云”移动政务服务融媒体平台就采用多政级合作建设模式。湖北广播电视台统领建设,负责顶层设计和基础平台搭建,具体的每一个客户端由各地自行管理和运营,实行属地管理,品牌归当地所有,内容由当地负责。与此同时,省内所有终端共享一个技术平台,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地快速复制。“长江云”的建设实现了主流媒体的党媒基因和与时俱进的互联网市场之间高效融合和嫁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多功能一体化,以人为本是发展核心
县级融媒体发挥着桥梁和中介的沟通作用,其特殊位置决定了其是政务服务、民生服务、智慧城市等多重功能的汇集点。在建设过程中,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坚守公益性、社会性,履行媒体职责,承担媒体使命。
1.打造融媒体矩阵,多重功能融合发展
县级融媒体中心承载着多重功能,其建设要融多功能于一体,打造融媒体矩阵。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党媒,有天然的政治优势,可与各党政部门合作,将各部门工作内容融入中心建设,实现“政务上网”,建设“本地掌上平台”,提供便民化服务,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提供和本地居民相关的衣食住行玩乐购等民生信息,满足居民了解生活环境的信息搜索需求,这一服务的提供是融媒体中心本土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在提供这一服务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可进行多行业联动共建,如“县级融媒体+旅游”“县级融媒体+教育”“县级融媒体+文化”等,在提供民生服务的同时增强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未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还可与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使用5G、区块链等最新技术,实现物物相连、万物互联,以居民切身需求为导向,设计建设各服务场景,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党性原则,积极引导舆论
网络媒体因其匿名性、即时互动性、交互性等特质,成为舆论表达的新空间。当前,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带来挑战。传统媒体需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发挥政治导向作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我国的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在运行过程中不仅要听党指挥,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组织路线,还要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及党性原则,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更好地履行新时代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建立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进行舆论监督,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极为重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可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监测舆情,对包括评论、转发、搜索等在内的用户数据实时监测,从而更好地了解民意、贴近群众,建立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县级融媒体中心还要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水平,增强舆论引导力,同时要把握好舆论的时效度,掌握舆论的实时动态与准确走向,把握舆论大方向并及时调整对策,提供公众所需要的信息,坚守基层舆论阵地。
3.承担媒体使命,坚持公益性和群众性
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公器,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反映舆论、引发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县级融媒体中心既是舆论的载体,也是舆论主体的影子,因此,必须坚守公共服务准则,为公众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必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遵守新闻工作伦理道德,坚持崇高的新闻理想,按照新闻的实践规范开展新闻活动。
在当前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中,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坚守初心,履行责任,承担媒体使命,始终对党和人民负责,坚持将党性和人民性融为一体,坚持群众办报的方针路线,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应坚持公益性、群众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思考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践行时代精神,从而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4.更新发展理念,坚持整合思维
在当前“重新部落化”的时代中,人类感官能力再次统合,视觉、听觉、触觉重新得以调整,改变了此前注重单一感官的现象。正如印刷媒介时代更加注重线性思维、逻辑思维,当前的互联网时代需要更注重整合思维,媒介融合要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媒介融合要实现的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和内容相加,而且是以一种整合的思维和理念进行融合。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不仅要吸收新媒体的现代传播理念、高效创新理念、经营管理理念,还要坚守媒介行业所必需的专业主义理念、内容为王理念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融合化运作,做到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等全过程改革,进而实现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达到速度与质量并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还要注重内容建设,优质内容是媒介长盛的法宝,也是当前信息泛滥时代避免同质化的可行之策。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在充分发挥自身本地化优势的基础上,以优质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坚持内容为王,以用户为核心进行内容创作,从根本上提升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黄楚新,刘美忆. 2020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问题及趋势[J]. 新闻与写作,2021(1):39-45.
[2]叶俊,朱鸿军. 全媒体传播工程实施的版权困境与治理之策[J]. 科技与出版,2021(1):77-82.
[3]唐绪军,黄楚新.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