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养成和实践:新时代图书编辑学术自信的逻辑理路

2021-07-22 05:55周丽丁三青
出版广角 2021年11期
关键词:出版社学术图书

周丽 丁三青

【关  键  词】图书编辑;文化自信;学术自信;逻辑理路

【作者单位】周丽,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丁三青,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2020SK07)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1.015

图书编辑的学术自信是图书编辑凭借牢固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图书的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实务工作中自觉批判、思考已有学术研究成果,勇于科学建构创新观点的自信心态和行为。在编辑实践基础上,图书编辑应提升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在理论完善和实践推进中洞察理论薄弱点,挖掘知识增长点,培育学术兴趣点,切实提升研究质量、品质和水平,为知识增长和思想传播做出贡献。

一、理念认知:正确认识学术自信的作用

1.确立编辑培养定位:树立服务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1]学术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力量。正如“编辑是杂家”所言,图书编辑以其专业为根基,具有既专又博的知识结构。图书编辑要科学地分析、判断书稿质量,衡量其思想和科学价值,“对比同类著作看特色,对比学术争鸣看创见”[2]。首先,学术自信能帮助图书编辑充满信心地将个人知识和才华投入出版事业;其次,学术自信能帮助图书编辑“诚心服务、耐心指导、即时沟通、力求完善”[3],更好地服务中国学者。总体来看,图书编辑的学术自信能助力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借助中国特色学术思想向世界贡献中国学术礼物。

2.强化编辑工作职责:把关意识形态传播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图书编辑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作为意识形态阵地把关人的职责,并落实到书稿的选题报送、选题审批、书稿审读和编辑加工过程中。图书编辑只有具有学术自信,才能严格履行书稿把关主体责任,确保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才能对书稿进行认真、细致的辨别与判断,对有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表达保持敏感,维护好意识形态阵地安全。为提升意识形态把关能力,提高出版物质量,图书编辑应慎思明辨个别“学术成果和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奉西方学术标准为评价圭臬,机械套用西方思想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现象”[5],尽量减少书稿中国内外研究综述、引文、论说、事实、数据等的悖谬、误判和差错。

3.提振编辑工作风气:锻炼学术思维能力

从学术研究规律来看,图书编辑的学术自信是保证学术领域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在审读、加工书稿和工作思考中,图书编辑的学术自信能提振其工作风气。图书编辑不能把编辑加工当作工作的全部,应从重编辑技能向重智慧转变,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养成创新活力,形成正确的学术判断和较高的学术品位,传播先进的知识和思想。在审稿和加工整理环节,图书编辑评价稿件时,需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图书编辑只有时时锻炼学术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彰显学术自主性,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和学术评价原则。在运用学术思维提高图书编辑质量的同时,图书编辑也要注意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征文活动等上发表、发布论文,使学术思考转化为学术话语,将关于编辑出版的点滴思考进行理论提升和理性表达,促进学术交流,与期刊编辑、作者等一起构建学术共同体。

二、养成机制:正确生成学术自信的逻辑

1.对图书编辑养成学术自信的判断

第一,学术前沿追踪方面。按照目前出版社的编辑招聘、培养模式,图书编辑多为专业出身,担负着选择、优化与传播学术成果的重任。图书编辑要凭借其专业素养和编辑技能,对作者的学术成果进行审读、加工整理。“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6],繁重的工作任务常使图书编辑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现状、分析学术前沿、追踪研究热点,难以拥有超前的研究方法并进入高端的研究领域。加之,图书编辑工作任务的相对封闭性,使其较难独创性地、高屋建瓴地驾驭发展动态类论题,极易“见木不见林”,无法筛选、助力学术成果的出版和转化。图书编辑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术论文的有效发表。

第二,学术话语表达方面。学术论文强调探索性、学术性和专业性,在理论概念、话语范畴和表达方式上区别于工作总结、经验汇总等作品,具有一定的学理性。很多图书编辑的文章限于研究视野和研究角度,沒能有效地将编辑技能的经验话语转化为编辑哲学的学术话语,无法使读者一窥编辑实务,洞察出版发展。“现在稿子越来越多,很多期刊的主编抱怨面临中国学者地毯式轰炸。”[7]相较于出版大家、新闻院校专业教师、科研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理论框架,图书编辑囿于经验的话语表达和行文逻辑,在国内学术期刊“少而精”“内涵式”发展路径下很难发声。

第三,学术发表目的方面。图书编辑日常思考多是日常工作总结、编辑经验分享,或发表于出版社及行业内部交流平台上,或以地方编辑学会或协会征文形式汇编,或在个人或行业公众号等自媒体发布。图书编辑发表学术论文,有一部分原因是申请新闻出版单位高级职称、申报科研项目等,一般集中在申请和申报前一两年或当年发表。学术论文的发表较少被编辑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常态,一旦有发表论文的任务要求,可能会增加编辑的写作焦虑。

由上述三点可以看出,我国图书编辑的学术行为尚处于自发状态,未到自觉状态,离养成学术自信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图书编辑有必要从学术自信养成机制角度改变现状。

2.图书编辑学术自信养成机制

图书编辑学术自信养成机制以养成图书编辑学术自信为目标,通过图书编辑学术自信养成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建设和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图书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术创新潜能,综合提升其学术素养。养成机制要素包括养成环境、养成主体、养成内容、养成领域和养成目标。学术自信养成,必须以养成主体为核心,以养成环境为支持,形成环境、主体外化和内化统一的养成机制。编辑学术自信的养成,既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又需要主体的自觉坚持、开发自我、超越自我,二者协同发展、缺一不可。

第一,养成环境。养成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从社会层面和出版单位层面(大环境、行业环境和单位环境建设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为图书编辑了解学术进程、把握学术前沿、培养学术眼光和鉴别力提供信息和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环境、出版的行业环境和出版单位的人文环境,对图书编辑发挥润育作用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将自己锻造成学者型和专家型编辑,为出版社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努力奋斗。即从社会层面和出版单位层面对图书编辑的学术素养、学术底蕴提出基本要求,并提供与编辑业务相关的学术信息交流、学术年会等便利条件。这些做法有助于图书编辑将学术自信养成作为苦练内功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二,养成主体。图书编辑作为学术自信养成机制中人的重要因素,要想个人能力发展得更全面,必须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培养学术自信意识、兴趣、积极态度和自律行为。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图书编辑应意识到自身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因此产生的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责任。为做一名合格的意识形态把关人,传播先进思想和知识,图书编辑必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政治头脑,时时思考编辑职业,研究和关注编辑创新,学会借助学术期刊、学术热点图书、期刊社和出版社公众号等途径把握学术思想发展动态,强化自身与学术的联系,明辨学术面纱下的是非曲直和低水平重复研究。图书编辑可以把写文章这种自主学术行为当作一个自我成长过程,一方面体验作者“投稿—拒稿—投稿”的艰辛,另一方面也能将期刊编辑的审稿意见作为对自己选题能力和编辑能力的一种鞭策和勉励。

三、实践表征:养成学术自信实践举措

1.通过环境的外化促进学术自信养成

第一,搭好交流平台。出版社要搭建好编辑与作者、读者互动,以及对外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以内容为王的互动平台能帮助编辑与作者、读者及时沟通,与学术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学术团队等进行学术交流,获得知识服务;能帮助编辑开眼界,长见识,并在灵感来临时及时转化为工作心得和学术论文。出版社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支持图书编辑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充分利用好各级别、各层次学术论坛和会议,提高学术交流质量,拓展学术交流领域;借助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图书编辑与学者的交流,培养二者合作机制,助力学术话语、学术体系以及学术成果“走出去”。此外,图书编辑的成果奖励平台应重点宣传编辑的特色方向,打造编辑品牌。

第二,整合四种资源。出版社要整合好专业资源、高校资源、社会资源、学术资源四种资源。其一是专业资源,出版社要基于出版社专业发展,鼓励编辑与学者有效沟通,服务专业作者队伍与专家团队,及时获取选题规划、项目策划等学术信息;其二是高校资源,出版社要鼓励编辑立足母校师生资源,加强与高校作者和科研团队的交流与沟通,把握学术动态,开阔研究视野;其三是社会资源,出版社要面向社会,关注实践,找到真问题;其四是学术资源,出版社可以借助学术年会、编辑审读交流会等形式,适时邀请期刊编辑、行业领军人物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加强图书编辑与学术期刊编辑、行业领军人物的互动交流,鼓励图书编辑勇于发声,用学术积累和学术积淀增强学术自信。

2.通过制度的强化促进学术自信养成

第一,完善学术写作能力审核等制度。除职称评审制度对编辑学术论文发表的篇数、行列等有具体要求外,编辑学术写作能力审核等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并扩大和细化行业评价标准外延。自2021年6月1日施行的《中文写作专业能力评价标准》从思维、结构和表达三个维度,对相关从业人员写作水平等级进行测评。图书编辑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地评价写作能力。例如,如何区分学术写作与工具性写作;非行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如发表于学术公众号或自媒体的、讨论或研究编辑问题的文章是否符合学术写作评价指标;有关工作经验、建设性意见等文章如果达到一定阅读量并被权威网站或头部公众号转载,是否也可以作为图书编辑学术写作能力的审核标准之一等。

第二,立体化工作绩效考评制度。目前出版社的绩效考核未考虑图书编辑学术成果的绩效转化,出版社可以将图书编辑学术成果计入绩效考评项目,鼓励其开展学术研究,并在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等方面有所倾斜,营造良好的单位学术氛围,打造学术辨别力敏锐、学术实力雄厚、学术人格严谨的三审队伍。对于图书编辑在全国出版界重大奖项上(如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入选提名,在征文活动上获奖并被收录文章,在学术交流会上作专题报告,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学术公众号上发布文章,开展学术普及活动等规范学术行为、促进学术进步的学术表现,出版社可将其与利润考核、工作量考核、评奖考核等一起作为图书编辑的工作绩效考评内容。

3.通過主体的内化促进学术自信养成

第一,养成思考习惯。图书编辑要力戒以忙为借口,在编辑工作中培养学者思维,强化问题意识和听众意识,勤于思考、坚持思考,善于总结、提炼并诉至笔端,学会像记者、作家、学者一样写作。图书编辑要客观思考所处时代,如媒体深度融合和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编辑生态环境的改造、编辑工具的改进和工作模式的改变等新变化,自身职业定位、专业能力、出版发展趋势等新变化。编辑要弄清楚所思考的问题和到底是写给谁看,提高语言表达、思维论证和语境构建能力。一方面,图书编辑可以参考《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研究是一门艺术》等指导书,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另一方面,图书编辑要积极把思考淬炼为“一板一眼的,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一步接一步”[7]的文字,在写作中提高结构化复杂问题和清晰化应对方法的逻辑思考力。编辑一旦养成思考习惯,就能逐渐确立研究重点、方向和学术兴趣,养成学术能力和提升学术品位。编辑思考习惯的养成,也会助力其编辑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使编辑有能力、有机会将大家、学者的一部部扛鼎之作摆在读者面前,在出版理论探索、编辑实践、出版管理等方面都能有所贡献。

第二,提高团队意识。图书编辑要根据出版社专业特色,以团队合力和集体智慧提高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图书编辑可与同事以项目合作形式,就如何总结党领导下的出版业历史经验,如何助力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等主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精选优质图书选题,有意识地展开选题构思、出版的案例分析,将出版社内部“三审三校”制引入学术论文选题、撰写、发表实践;另一方面,图书编辑可与学报期刊编辑、高校编辑出版专业院系教师和研究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合作伙伴,基于对出版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成就、图书出版结构分析、出版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个案、出版媒体深度融合与发展案例等出版实务和学术前沿的思考,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流与对话,强化学术表达能力,用学术诠释事实,以学理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M]//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四版).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3]吴飞. 编辑学理论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臧峰宇. 用中国话语体系彰显学术自信[J]. 区域治理,2019(17):76-81.

[6]叶至善. 我是编辑[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7]李连江. 不发表 就出局[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出版社学术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