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蓬 张文东
【关 键 词】后疫情时代;文学;出版现状;市场趋向
【作者单位】张蓬,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张文东,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1.010
精品文学是时代的印记、回响和旋律,是史学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也是出版文化品质的表征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1]。近年来,为了促进文学出版蓬勃发展,党和国家及各出版机构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编辑团结广大作家,积极策划不负时代的文学精品。如2019年作家出版社颁布的《关于加强“双效”原创文学精品图书出版的意见》、2020年初第一批年度“双效原创文学精品”的出炉,彰显了现阶段我国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足见文学出版的应有之义。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据统计,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70.8亿元,较2019年下降5.08%,这是自2001年以来我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2]。为此,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和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破局突围的关键时期,文学出版既要持续深挖时代主题,坚守社会效益目标,也要创新发展模式,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各项工作,迎难而上,开启新征程。
一、后疫情时代文学出版的机遇
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出版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文学出版也无法避免。
从内容创作与生产角度看,2020年是对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考,但从文学是时代的记录者和观照者的角度看,战“疫”事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众多客观真实、内容丰富的宝贵素材,为文学精品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如崇文书局出版发行的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大型纪实性文学《抗疫英雄谱》等,彰显了大疫面前举国同心、人民至上的伟力和情怀,是出版业观照社会现实的直观体现。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实施了国家文学行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许多出版机构和文学创作者积极参与,推出了诸多精品力作,为后疫情时代文学出版讲述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运营模式和手段层面看,受疫情影响,文学出版的线上渠道创新开发迎来了重要机遇。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探索文学图书直播营销,策划组织了数十场直播活动,包括“红楼梦主题”“纪念汪曾祺主题”等,为文学出版触达更多读者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营销渠道层面看,北京开卷2021年2月发布的《2020年文学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文学图书市场较2019年降幅接近15%,码洋比重低于9%。从近五年的情况看,文学图书市场的同比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新书活力不足。
后疫情时代,尽管线上渠道的创新拓展为文学出版注入了一定活力,但低价竞争、利润微薄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应对现状,采取破局措施,成为文学出版乃至整个出版业亟须思考的问题。
二、后疫情时代文学出版的发展现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形势严峻。2019年我国文学类新书品种为22791种,重印文学图书品种21405种,2020年市场同比增长率为-14.97%,码洋比重相对减少9%[2]。除受疫情影响导致文学类图书的刚需下降外,过于依赖经典图书、新书市场活力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020年文学类新书品种12844种,较2019年下降约43.6%;重印文学图书品种也有所下降,但幅度相对较小[2]。此外,2020年文学类市场销量在百万以上的图书品种明显减少,较2019年的《活着》《三体》《红岩》等畅销书而言,仅有《红岩》保持了销量“神话”,其余销量均下滑[2]。这表明红色文学主题的图书出版尽管是市场头部需求,但长尾效应的增强也意味着市场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细分市场领域看,小说类文学图书码洋比重最大,占比超过60%,同比增加1.92%;其次是成人绘本、漫画类文学图书,码洋比重增加0.91%,这与其定价逐年上升密切相关[2]。
1.文学类图书依旧是馆配大户
卷藏·中文图书馆馆藏分析系统显示,在全国1300所图书馆样本调查中,2020年参与馆配的中文图书品种为112.9万种,总计2558.9万册,码洋累计13.76亿元。与2019年相比,2020年码洋总额减少近14%,馆配册数减少近17%,馆配品种数量减少8%左右。就馆配结构而言,文学类图书占了1/4的市場份额,与2019年相比基本持平,但文学类图书单册平均价格不及整体馆配市场价格,仅为41.91元/册,低价销售已是不争的事实[3]。
馆配是图书销售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文学类图书提升读者触达率和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从2020年文学类图书的馆配情况看,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图书零售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实体销售渠道几乎“断流”,但馆配数据整体上与2019年基本持平,这也意味着文学出版的发展仍在上升期。
2.文学类图书读者需求旺盛
在2020年整体图书市场馆配覆盖率TOP200书目中,文学类图书以136种位居榜首,其中小说类占了64种。在2020年最受欢迎的文学类图书TOP10中,除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庆余年》系列占据前三名外,2020年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沉默的巡游》(南海出版公司)、《11字谜案》《濒死之眼》(人民文学出版社)、《魔力的胎动》《盗墓笔记·十年》《梦幻花》(北京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等新书也赫然在列,显示了文学类图书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说明传统文学阅读并未因受到数字阅读的冲击而失去读者。
3.文学类主题出版规模更大
中宣部出版局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出版单位精心上报的主题出版选题共2233种(其中图书选题1911种,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322种),最终确定的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25种[4]。无论是申报选题总量还是重点出版选题数量,都较2019年有所增长,这表明主题出版持续保持规模化发展态势。
文学类主题出版主要是以“四个讴歌”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和大众读物,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讲述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故事等。此外,现实主义主题文学出版成绩斐然,一大批精品力作层出不穷,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元的、优质的精神食粮。其中,《习近平扶贫故事》《涧溪春晓》《革命者》《查医生援鄂日记》等成功入选2020年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较强,彰显了现阶段我国现实题材文学创作与出版的高质量和高水准。
三、后疫情时代文学出版的市场特点
1.经典文学市场热度持续走高
近两年,大多经典文学图书经由各类平台、主流媒体和知名出版机构等主体的不断推荐而持续保持市场活力,口碑效应明显。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典文学类图书相对其他文学图书更受市场欢迎,“霸榜”现象不断。此外,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红色经典作品、世界文学名著以及外国当代优秀作品等)的颁布也对阅读风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著作进入畅销榜,成为读者市场中最受欢迎的板块。由于市场热度高、效益好,许多出版机构纷纷推出经典文学类图书,从而助推经典文学类图书市场走强。
2.疫情相关文学图书备受关注
2020年的疫情也催生了市场对疫情相关主题图书的爆发式需求,一大批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图书相继受到读者热捧。如《你信大爱我信你:潇湘家书抗疫篇》《2020武汉日记:方舱“手绘小姐姐”的抗疫画集》《抗疫英雄谱》等。其中既有大众喜爱的小说,也有宏观磅礴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体现了文学出版观照时代、观照现实、扎根群众的特点。除新书热销外,一些以疫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也再度“翻热”,市场销量明显增长,如《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等。这也意味着读者对社会现实类题材或相关题材的喜爱度不减,为文学出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
3.影视文学深受市场大众喜爱
2020年,受一批热门影视剧的影响,影视文学作品的市场热度持续保持攀升态势。如《隐秘的角落》热播使其原著“推理之王”系列的《坏小孩》在2020年6月迎来了销售高峰,季度销量接近2.5万册,足见影视文学图书的潜在市场发展空间;《沉默的真相》播出后,其原著《长夜难明》也在2020年9月进入了销售热潮,季度销量近2.4万册,市场表现十分亮眼[2]。
近年来,影视圈与出版业互动频繁,一是因为有些影视剧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二是当一部影视剧成为爆款或获奖后,其相关图书便会畅销或加印,两者相互影响,成为推动消费市场的“组合拳”。
4.传统文化热带动传统文学热
2020年,“国风”“古风”文化热潮愈演愈烈,为传统诗词等文学类图书的市场热销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倒逼文学类图书的创作与出版,呈现特色化、多元化特征。其中既有《半小时漫画宋词》《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等创意文学作品,也有基于沉浸式解读的《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等大众读物。这些传统文学类图书以当代语言情境阐述古代优秀文化,以极富创意的另类解读为读者呈现与众不同的文学阅读视角,从而成为图书热销榜上的“常客”。
5.融合出版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尽管疫情重创了传统出版运营模式,给线下实体书店銷售带来了沉重打击,但也催生了线上运营模式,加快了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步伐。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0年3至4月举办了多场直播活动,并联合“北京阅读季”活动打造了经典文学“云课堂”,对提升文学类图书的线上销量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抖音、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也大举介入图书销售,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二是纸电声一体化全媒体出版成效显著,进展较快。2020年4月,喜马拉雅与26家出版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通过技术赋能、流量赋能、场景赋能,依靠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速纸电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文学出版的新增长。如《平凡的世界》在喜马拉雅的播放量已超1亿,常年位居畅销榜的前三名。2020年10月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发布的《有声书:席卷世界》白皮书显示,中国将在2022年成为全球有声书第一大市场,这也为文学出版的融合创新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6.文学出版海外市场亮点频现
2020年以来,我国各出版机构以线上形式积极参与第57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第72届法兰克福书展和第2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对拓展文学出版线上“走出去”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诸多出版机构还自主建立多元平台,为文学出版“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7月,中国外文局发起并建设了“中国国际云书馆”项目,旨在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构建3D虚拟展厅,为各国出版机构的图书贸易提供平台支持;同月,中国出版集团推出了“中版好书云展销”平台,吸引了150多家海外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在平台上订货。
7.网络文学出版前景无限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约为4.67亿,这为网络文学出版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可知,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较2020年3月增长了475万,仅阅文集团2020年第一季度平台新增作者人数便超过33万,环比增长129%,但付费阅读和免费阅读之间的冲突较为剧烈[5]。
2020年网络文学出版的一大特色是跨界协作不断增强。如2020年8月,头部短视频平台快手与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未来共同探索开发优质网文IP;同一时间内,国家图书馆与阅文集团就共建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来自阅文平台的百部网络文学佳作被收藏入馆;2020年10月,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联合举办了2020年度发布会,首次以整体影视生产体系的“三驾马车”形式公开亮相,为网文影视IP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以网络文学、短视频、有声书、直播等为IP资源链的复合发展模式将逐渐形成,这也是文学出版提高声量、深化价值、做大基本盘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金晓峰. 主题出版视域下文学精品的创作与出版启示[J]. 出版广角,2020(23):36-38.
[2]2020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R]. 北京开卷,2021.
[3] 商报·卷藏数据分析组. 2020哪些书、哪些社受馆配市场欢迎[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3-16.
[4] 韩寒. 2020主题出版:感受时代力量与温暖[N]. 光明日报,2020-07-15.
[5] 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R].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