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理论的启示

2021-07-22 05:37车耳
世界博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利己马斯洛狮子

车耳

马斯洛所讲的5层需求中,第1层是生理上的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通俗一点说就是吃喝拉撒睡;第2层是安全上的需求,指希求受到保护、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上的需求,居安思危;第3层是情感和归属的那种社交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求;第4层是尊重的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有点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味道;第5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指在精神上的世界和追求,即人生境界。

结合马斯洛理论,回顾一下我们这几代人的生存和精神面貌,以及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化,还是很有启发的。

生理需求最基本

如果说吃饭、穿衣、住宅、性生活和医疗救治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的话,它也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初级的需要,同时还是推动人们行动起来的强大动力。饿了就要找吃的,冷了就要找避寒之处,和其他动物一样。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毕竟有吃有穿有住处才能生存,有性生活才能繁衍,有医疗救治才能健康。所以,吃饱喝足也自然成为国人千百年来的基本需求。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说来,这种需求曾经因为无法得到满足而变得十分强烈,所以比起发达国家的人更具有悲剧般的色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灾加上人祸,人们只求温饱。先是3年自然灾害,后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国人的这种基本需求也常常得不到满足。于是,在那个年代,饱食终日成了人们最基本的诉求。当时一些地方的人们常以“吃了吗”作为见面寒暄之语。下午的问候如果指午饭的话,清晨的寒暄就可能指头一天的晚餐。

这句话在过去之所以流行、代替了“早上好”“晚上好”,可能就是饥饿的缘故。无论何时何地,“吃了”就是满足,就是一切。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对此很不屑,但是很多老年人,比如像东北一些地区,多少年来,大家见面打招呼仍然用这句话,几十年都没有改变。

民以食为天,缺乏食物会引发动乱,吃不饱饭就会有灾民,于是配给制横行天下。那时,买吃的要粮票,穿衣服要布票,住房也是分配的,生病住院则按级别,这些都构成了计划体制的基础。

安全需求是必须

在衣食住行基本得到满足后,人们关心的是安全需求,即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级。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有时,在生理需要还没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安全感的需要,甚至还有安全感需要胜于生理需要的时候。

养过宠物的人都知道,猫咪天性胆小,换个住处就会吓得藏起来好几天不吃不喝,看上去好像绝食抗议一样。还有的成年猫狗不能更换主人,否则在没有安全感情况下它们宁愿忍饥挨饿。还有一些动物的行为更极端,比如一些麻雀在被捕捉后不吃不喝直至死亡。有人认为它们是被活活气死的,其实还是安全需求的缘故。没有了安全感,就没有了追求生命的渴望。

安全需求当然也体现在年轻人身上。一些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看上去似乎是很享受私密空间,但实际上这也体现出一种另类的安全需求:在自己的空间内不受约束,可以忘掉在校时被同学欺负、被老师责难以及在家时被父母逼迫的那种感觉。这时的他可以废寝忘食,甚至忍受饥饿,所以说安全需求有时甚至大过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会体现在恋人身上。很多女性对男友一个很重要的好评就是在其身边很有安全感,不仅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英雄救美,也体现在日常小事上的关爱。具有安全感的男人值得托付,能让人有安全感的地方值得常住。

安全需求也体现在社会上。在美國,缺乏安全感的人首先会想到报警,而美国警察行动迅速,一叫就到,正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点,所以报警非常频繁。报警能缓解人们的焦虑和激愤,似乎一旦警察在场,公平正义就会现身。从这一点上看,警察就得时时刻刻在现场执法,有求必应,这样才能在那些安全感缺失之地重建安全感。

社交需求是一种渴望

在前两者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社交需求就会油然而生。

社交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爱和理解。所谓社交,既指社会也指交往,是针对爱情、信任、温暖、友爱的需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前两者相比,社交需求更难捉摸,也更具挑战,因为它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之所以人们常说智商和情商同样重要,就是因为如果智商能够决定你的高度的话,那么情商则主要决定你的宽度。

缺乏社交需求的人往往会有心理阴影。比如,没有感受到社会关怀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价值;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青少年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以在学校交朋友、在社会上寻乐趣时,往往会无视道德观、学校规定和家庭教养。社交需求源于前两种需求,但又高于它们。

社交需求上主要考验情商,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求有时是难以察悟、难以计量的。

我的一个年轻朋友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往香港工作,他告诉我说住房是公司配置的,一个人住三居室。我住过香港的格子间,知道有的卧室小到只能放一张双人床,没有多少转身的余地。所以能有三居室是非常好的待遇,尤其是对年轻人说来。但是几个月后他感到并不舒服,希望有个伴,能够说说话,倾诉一下。

当然,社交需求也会随着人类进步而发生改变。我们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在文化和风俗领域开始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不重视个性,较少考虑性别因素,后来则变得更具有“人情味”了;原来互称“同志”,后来互称“先生”“女士”;之前我们穿的是中山服,之后我们穿的是西装。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以及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让这个时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西非布基納法索,一位母亲正与男孩讨论家庭作业。生活的贫苦并没有影响孩子求知的渴望。

很多女性对男友一个很重要的好评就是在其身边很有安全感,不仅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也体现在日常小事上的关爱。

尊重的需求是一种期待

在前3种需求被满足后,人们追求的是尊重。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3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按照马斯洛理论,尽管尊重的需求很少能够得到完全满足,但只要基本上能够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在这种推动力下,有人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或者律师,有人努力赚钱成为富豪,有人不断进取成为企业高管。这些人都是通过奋斗来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存在和价值,以便获得更多的尊重。另一方面,这种推动力下,有人变得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有人用化妆甚至整容来证明自己年轻漂亮,有人用服饰和座驾来证明自己的富有,有人甚至通过实施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

其实,尊重还是人的一种修养,尊重是一种对他人人格的充分肯定。只有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提高对他人尊重的程度,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才能被充分体现。尊重的需求有相对性,还是举上面提到的那位去香港工作的年轻同事的例子。拿20多万年薪确实不高,但是加上住房就相当于拿四五十万年薪,但是他仍感觉自己没有获得尊重——和自己每天辛苦工作不成比例,因为同样的职位在金融企业报酬就高得多。如果取消住房待遇,直接给其50万年薪,他就会觉得财富增加很多,富裕很多,毕竟可支配收入多了一倍。

就需求相对性角度讲,如果供求双方都能够换位思考,如果这个社会多一些相互尊重,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恶性事件。如果欠债者多一分尊重,可能就不会发生2021年春节一家6口的灭门事件;如果对那个女孩多一分理解,听从货拉拉有偿服务的建议,就不可能会发生跳车身亡事件;如果在日本旅游的那两个中国游客多注意一下卫生,就不会在吃饭时被赶出饭馆。人世间那么多不平,看着都像是“钱”的事,都像是“钱”惹的祸,其实背后真正的(至少是部分)原因是缺乏尊重——对人的尊重,对天理的尊重,对自己良心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种梦想

和前面4种需求相比,第5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高等级。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地发挥潜在能力,或者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或者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企业家,再或者成为一个位高权重的官员。如果这些都没有实现的话,也完全可以退休后自娱自乐。就是说,即便你前半生和学识、金钱和权力上的这些重要追求擦肩而过,只要丰衣足食,后半生依然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塞尔维亚先天愚型病青年活跃在篮球场上。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一直是美国慈善领域的领头人。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体验生活,并发挥创造力,使人生有新的斩获。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都会竭尽所能,不断开发能力,使自己感觉到价值实现:一个真心为了帮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会得到心灵上的安宁;一位运动爱好者把自己的体能练到极致、超越自我,也会有成功的感觉;而一位企业家真心认为自己所经营的事业能为这社会带来价值,则会觉得生活更有意义。

这5种需求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感、爱和尊重,通常他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他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喝,就是果腹,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求,比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指明了各种需要之间的关系,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就要去实现更高的需求和目标。在马斯洛看来,需求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推进的,在低一级需求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需求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求的高峰过去但还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需求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当然,从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说来,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求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求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求取而代之。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情况则刚好相反。

所以,任何一个族群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不能活得像动物,死得像动物,不能觉得每个人对他人来说都无足轻重;不能除了吃喝生死,除了金钱肉欲,除了自欺欺人,对物质以外的精神、信仰、自由都漠不关心;对于那种同情——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不能统统用一句“又不能当饭吃”来打发。

即便穷困潦倒也要胸怀羞恶之心,富裕之后的我们则更需要恻隐之心,需要那种关云长式的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的处世态度,以及起码的利他主义。

当利他之心成为常态

在利己利他讨论中,我们应该强调利己利他的对立统一。利己中有利他成分,利他时也有利己的考量,因为人是社会人,需要团结和共处,利己并不都是“损人”的利己,在原始社会它是人类的自然反应和生理需要,这点上和动物一样。

狮子集体围猎就是利己利他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几头狮子经过激烈追逐将一头野牛扑倒在地,野牛个头比狮子大好多,又有锋利的牛角和壮硕的四蹄,倒在地上还在挣扎反抗。这时,咬住猎物脖子的狮子A还在继续与其搏斗,而咬住肚子的狮子B居然已经开始大口进食。但这时的狮子A仍会恪尽职守,继续搏斗直到猎物断气,而不会因为狮子B提前开吃而放弃搏斗。

战场上的狮子B则该吃还是吃,尽管身旁的狮子A仍然在奋力撕杀。狮子B似乎觉得责任已尽,而且它可能觉得在战斗结束前自摆宴席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的开膛破肚也会造成猎物迅速死亡,从而使战斗尽快结束。

狮子A的行为显然是利他在先、利己在后,狮子B则是利己在先。但如果调换角色——狮子B处在同伴的位置,它在咬住猎物脖子时也会将战斗进行到底,只有这样狮群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结束战斗,赶在其它捕食者到来之前填饱肚子。

现在社会上应该还有很多人像狮子A一样具有责任心和利他精神,以维持这个群体的正常运转,但是也有很多人像狮子B一样。这时候需要一种制度,一种宣传导向,使得利他精神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让那些只会占便宜的人继续占便宜而不受谴责。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毕竟我们不是低级动物,人类社会也不再遵循丛林法则。

温故知新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我们毕竟不是普通动物,也过了只图温饱的时代。回顾过去,造成灾荒的原因各国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人的饥饿感在哪个国家都是相同的,引发的问题也是相同的。饥饿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留下了太深的烙印。贫穷落后不令人生厌,反而会赢得同情;相反,暴富和浪费可能被人侧目,从而产生敌意和不满。从贫穷到富裕,从节俭到奢侈,有人身上也体现出一些暴发户的不良习惯,那就不得不面对旁人的目光……我们是全球化列车的贡献者,也是它的受益者,不能輕言“脱钩”,而是应该进一步融入这个世界。

几年前,我去参加北大贫困研究院举办的扶贫论坛,会议组要嘉宾写几句箴言作为寄语,我写下了下面几句话,引用在此,作为本文结尾:

物质贫困问题应该解决,但更应该解决的是心灵上的贫困、知识上的贫困和道义上的贫困。所以,对个人来说要有阳光向上的心态,对政府来说要重视教育的普及,对社会来说要追求公平和正义。

猜你喜欢
利己马斯洛狮子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狮子的喷嚏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论体育教师的分类
威风凛凛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