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探联章,解恨《菩萨蛮》

2021-07-22 20:02曹萌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6期
关键词:韦庄忆江南断肠

曹萌

联章体是指以并列的方式扩张词的内容的一种体式,就是两首或两首以上的一组词写相关的事,此体式常见于五代词。韦庄的《菩萨蛮》共有五首,也属联章形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本》(后文称“教材”)中选择了《菩萨蛮(其二)》一词,为了打破孤篇赏析的禁锢感受生命的完整进程,体会首尾圆融之妙,课程安排展示完整的五首词,并由三个问题探讨韦庄的多重“恨”。

一、问此篇何时著

探讨此词何时写成对于理解作品主题情感有重要作用。据教材中注释一:“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而张惠言在《词选》中认为《菩萨蛮》五首“盖留蜀后寄意之作”,也就是韦庄晚年入蜀后所写。单从一首词我们很难推测所著时间,不妨将联章词一起纳入思考范围。

《菩萨蛮(其二)》中说“人人尽说江南好”,借人人的口说出了江南之美,“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出在他人的眼中,如同自己一般的“游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而当时的词人未必持如此观点,原因在词的后两句体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不论江南的人、事、景多么美好,终究抵不过对故乡的怀念。若没有联章的《其三》一词,似乎可以认为此篇为词人早年浪游于美丽的江南所写。但是,《菩萨蛮(其三)》的第一句写:“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如今”把眼光迅速拉到了现实,说明前诗是属于过去的,如今回忆起当年身处江南的自己,衣袂翩翩。韦庄的五首联章词在时间层次上是非常分明的,对江南生活的回忆须是离开江南之后所著,不应将其看成早年浪游的作品。

为何又推测此篇为晚年入蜀所写?从“未老莫还乡”中“未”和“莫”这两个双重否定词来看,此句暗含“年老应还乡”之意。古人尤有“落叶归根”之心,情眷眷而怀归。处在江南时,词人尚且年轻,朝气蓬勃,可于江南游乐一番,而年老应还乡便是此词中“似直而纡”之处,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言:“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韦庄六十六岁至西川,被节度使王建聘为掌书记,七十二岁时为王建所建前蜀的宰相,身在蜀地,江南、中原都是遥遥相望不得归之地,更体现了“已老不得还”之恨。读出这一暗含之意,不难推测此篇是词人晚年入蜀所著。

二、问江南好不好

白居易《忆江南》中写了有着江花、江水、山寺、桂子的美好的江南,对青年时期漫游过的江南念念不忘,发出了“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的感概。在白居易的心里,江南是风景如画、值得惦念的,那么在韦庄心中呢?韦庄身处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避乱于江南,是美好的江南收留了他那颗离乱之心。

“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里的“人人”指其他人,暗指着自己并不认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又是他人劝说口吻,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一生。从客观角度上说,江南风景的确很好,有“春水碧于天”的美景,有“画船听雨眠”的惬意,还有似月的垆边姑娘。而韦庄心中颇有“虽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之意,所以江南再美不如归去。但江南在韦庄心里真的不好吗?恐怕不是的,只是年少的韦庄尚未意识到江南的好。《其三》有“如今却忆江南乐”,一个“却”字的转折意可以看出当年的词人虽不认为避难江南的时光有多么美好,但如今却怀念起江南的欢愉。人往往容易有“当时只道是寻常”之感,转眼间,唐王朝覆灭,江南不再是过去的江南,已成为千里之外的故国时,江南的种种、过去的年华都变得美好了。“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当年的韦庄年少潇洒,吹起的春衫衬出其潇洒风度,倚在斜桥上引来众人的羡艳,而如今,年少已不再,春衫不再着,江南已陷落,那些美好的境遇无处再相逢,江南就变得珍贵起来。《其三》末尾言:“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此时此刻若是再能逢着灿烂的花枝,誓言白发苍苍都不归。韦庄借誓言侧面表达了江南际遇的美好,但遗憾的是此度无花枝,往事不再来。

同样,《菩萨蛮(其五)》也写“洛阳城里春光好”,韦庄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曾避难于洛阳,洛阳与江南一样都并非他的家乡,但他同样认为洛阳春光好,缘由与前文所言一致,洛阳因朱温篡唐后成为了故国,它的春光业已不再,才子青春不回。洛阳也好,江南也罢,皆是那回不去的故国。

综上所言,认为江南不好是把江南和故乡二者对照而言的,江南再美也要还家;认为江南好是把江南当作已经失陷的故土来看,同时也承载着词人一去不复返的年少时光。

三、问思乡几重恨

《其二》末尾“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不难看出词人的思乡之情,但仅仅理解到思乡的层面,恐怕未能有韦庄“凝恨对残辉”的生命体验。结合其他四首词能够对“恨”有更丰富层次的理解。

说“未老莫还乡”,那么,什么情况须还乡?

第一,年老入土须还乡。从“未老莫还乡”中“未”和“莫”两个否定词来看,年老应还乡。人有“落叶归根”之心。《其五》中“洛阳才子他乡老”洛阳才子也暗指词人自己,终究还是在他乡老去,“凝恨对残晖”中的“残晖”也有生命的黄昏之意,故此处思乡之情蕴含着年华老去的迟暮之悲。

第二,富贵功成须还乡。如天下志士共识:“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史记项羽本纪》)”而一事无成之人,归乡有愧。如孟浩然“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南归阻雪》)”还家对于无功绩之人而言是一种羞愧可耻的事。韦庄年轻时期应举不第,避乱于洛阳、江南等地,未有功绩,还乡须受断肠之苦。

词人大器晚成,年近六十中进士,仕途生涯刚开始却遇上政权更迭,六十六岁至西川,被节度使王建聘为掌书记,七十二岁时为王建所建前蜀的宰相,算得上是世俗意义上的富贵功成,按理来说应该衣锦而还,但此时的长安已落他人手,国已不在,还乡更有断肠苦。其五中“凝恨对残晖”的“残晖”也隐喻了国家的衰亡,怎能不恨?所以,此处思乡之情还指向了年少时的壮志难酬、晚成后未能挽回国家颓势的亡国之恨。

第三,等候的灯火为远行人亮着,游子须早还家。从《菩萨蛮(其一)》来看,“红楼别夜堪惆怅”中“红”本是温暖的颜色,“香灯”“流苏帐”也应该是柔和之物,为何惆怅?只能落在“别夜”之上,美人带着泪分别,劝我早归家,是承诺了等待,但此去之后战火纷飞,亲旧四散,美人隔云端。“绿窗人似花”,别夜之后是漫长的分离,美人似花凋零,《其五》中“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的“君”有很大可能是指等待中的女子,这就与《其一》所言的“劝我早归家”产生了首尾圆融之感。“君”可能老去,甚至已亡故,因为无法相见,怀念也便无从知晓。“朋侪冢累累”的满目疮痍是一个远行者内心无法接受的变迁,所以要说“还乡须断肠”。由此可见,思乡之情又暗含了对美人的情思,虽然这种对美人的相思怀念不能算是格调高远,但也是真挚的情愫。

韦庄一生漂泊,却对于种种际遇皆赋深情。长安、洛阳、江南,承载着几多恨。五首词整体来看,不仅局限于个人的离别之苦,更是抒写出家国沦落之恨。这种以个人的离合抒写国家的兴亡的意识也让后人品赏到不一样的“花间词”。

附:《菩萨蛮》五首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勸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构建探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9PTZD016。】

猜你喜欢
韦庄忆江南断肠
他的心上,住着一座长安城
韦庄: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韦庄:花间词人的一世江南烟雨情
忆江南·客居怀思
乐府—清平调之二
忆江南·晨游
思远
忆江南·纪念建军九十周年
清平调之二
用“心”字组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