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华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计算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任务,既要求学生算得正确,又要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计算方法。为有效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算理及算法;掌握计算方法,灵活应用简便方法;给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关键词】计算能力;提升策略;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重点,老师要给予正确引导,使其能够掌握简便算法,将数学素养不断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计算能力的高与低直接会对学习效率带来影响,所以数学老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算理及算法;掌握计算方法,灵活应用简便方法;给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要想将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使他们喜欢上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收获到乐趣,进而做到主动计算。为此老师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兴趣,例如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此时老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大头儿子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大头儿子想买两个篮球,每个篮球的单价是75元,大家帮大头儿子算一算要支付多少元呀?大头儿子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动画人物形象,极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参与积极主动性,乐意帮助他解决这一难题,由此将算式:75×2列出,进而引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教学重点。在此过程中老师不要将计算过程、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给予他们思考与探讨的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另外在练习环节,老师可开展一系列的比赛,巩固学生计算能力,学生可以抢答,哪位同学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又快又准确地计算出结果便获胜,这样不仅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而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计算技巧,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算理及算法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虽然有些学生能够将结果得出,但是却无法掌握计算的原理以及算法,此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算理、算法准确掌握。比如关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教学中,老师便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同学们经常会和父母一起去旅游,如果景区门票是每张120元,若买15张要支付多少元呢?学生将120×15的算式列出,并表示15个120元相加,这样老师就可以继续问:谁能用学到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便会有学生提出将120×5=600与120×10=1200列出,600+1200=1800。老师继续提出问题:120×5=600计算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5张门票要花的钱数。120×10=1200计算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10张门票要花的钱数,为什么要用600+1200=1800这样计算呢?5张门票是600元,10张门票是1200元,相加就是15张门票的钱数。在老师多次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寻找到答案,了解到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对算理、算法准确掌握。
三、掌握计算方法,灵活应用简便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算法是经常会用到的,当出现在计算题中很多学生都知道如何去做,但是相同的式子放在另外一个题目中,学生便不会使用简便算法。针对此情况,老师可以将生活常见现象融入到计算教学环节,比如在分数乘法练习时,老师可融入简便方法计算教学,如计算题( + )×
,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采用 × + × 的简便计算方法;而在(14+ )× 计算中,同样也可以通过14× + × 简便方法快速计算出结果。在经过对比以后,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简便算法的方便快捷,慢慢地在遇到相同计算题,学生便会选择最简便的算法。
四、给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而引导学生审题、书写、验算、估算,有利于学生计算效率提高,慢慢地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以后更好的学生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生计算要想正確,第一步就是要审好题目,为此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例如混合运算教学中,关于254-84÷4×3+19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此题目进行观察,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由于此题目不涉及括号,为此无需考虑优先计算;接下来看一看都有哪些计算,加减乘除,就要先计算乘法除法,然后才是加法减法,同一级运算按照由左向右法则,为此可以先将84÷4=21算出,随后计算21×3=63,254-63=191,191+19=210。在给予学生正确审题时,老师可加入小括号,要求学生先观察,说说计算过程,进而计算出结果。比如254-84÷4×(3+19)计算中,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认真书写的习惯
在小学计算能力提高方面,正确的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竖式计算过程中,数位相同数字要对齐,书写的规范能够提高计算效率与正确率,同时还要将解方程格式规范,针对书写有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认真指导,多鼓励,进而使学生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验算的习惯
小学生计算过程中,要想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验算是极其常用的方法。例如加法计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减法完成相应的验算,而减法的计算同样也可以用加法完成验算,针对乘法、除法的验算,则采用互逆法,解方程验算,老师可要求学生将计算最终结果代入到原来的方程中,检验其是不是方程式的解。若在验算以后结果不正确,需要对算式重新进行计算,并且完成验算,直至获得正确结果。
(四)估算的习惯
数学计算最终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而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做出准确的计算,而是要进行估算,所以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能够对计算结果快速预测。比如611×3,可将611看作600,600×3=1800,而正确的结果要比1800大,主要由于将611估算小了。在415÷71计算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看出商是多少,需要试商好多次,但将71估算为70,把415估成420,商是6大了,所以商应该是5。
总而言之,老师要给予小学生计算能力高度重视,对不同计算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使学生计算能力不断提高。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4846)】
【参考文献】
[1]甘凤臣.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J].才智,2020(09):71.
[2]陈丽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9,8(33):120-121.
[3]童洁.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才智,2018(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