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芳
【摘要】近年来,自主游戏在学前教育界兴起、发展。各幼儿园通过自己对自主游戏的理解,开始实施并总结出自己的做法。我园开展自主游戏已有数年时间。秉承高宽课程的理念,我园各年龄班开展班级自主游戏的模式一般为:计划环节-工作环节-分享(回顾)环节。而小班幼儿虽然处于入学初期阶段,但也会根据孩子们的情绪情况逐步开展自主游戏。小班幼儿刚开始接触自主游戏,对游戏的开展模式尚未熟悉,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小班游戏活动的分享环节,一般有教师随意省略分享环节、幼儿收拾玩具拖拉造成分享时间紧、幼儿不太懂得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关注结果非过程等问题。教师应采取合理的策略,才能让幼儿的自主游戏更加完整,才能让幼儿的游戏水平和能力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自主游戏;分享环节;问题;解决策略
中共中央、國务院于2018年11月7日发布并实施《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开端就已经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同时,《意见》的第二十七条也明确指出幼儿园要注重保教结合。其中提到“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游戏,已经成为幼教人的共识。其作用和地位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文件中均得到明确。幼教人在国家的指引下一直在探索对幼儿有益的各种各样的游戏,为培养国家人才奠定基础。开展自主性游戏已经是目前幼儿园发展的一种积极趋势。那什么是自主游戏呢?在《广东省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引(试行)》(下简称《指引》)提出:自主游戏活动是指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时间要求上,《指引》提出幼儿园应保证幼儿每天有连续不少于一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指引》直接指出了自主游戏的价值和作用:自主游戏活动能够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促进幼儿在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及提升好奇探究的品质。
在探索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园发展出了自主游戏开展的路径:计划环节-工作环节-分享(回顾)环节。小班幼儿虽然是入学第一年,但是我们也根据幼儿的身心情况和需要开展了自主游戏。在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梳理自主游戏的各个环节,提升自主游戏的质量呢?下面就小班自主游戏的分享环节谈谈个人想法。
一、分享环节的实践内涵
从以上自主游戏开展的路径可以看出,分享环节是整个自主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环节一般是指幼儿在结束自己的游戏之后,由教师组织幼儿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共同来回顾、分享和讲述游戏中的经历和感悟。在我们的实践当中,每次自主游戏的工作环节时间到了之后,通常由教师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游戏时间到了,幼儿自行收拾好自己的游戏材料,并在一个记录本上记录自己当天的游戏,然后所有的幼儿集中到一起来共同回顾、共同交流当天的游戏。在小中班,我们通过以全班集体的组织形式来做分享,到了大班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做分组分享。
二、在小班分享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主观意识不明确分享环节的价值,认为分享环节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件,教师可能会随意省略了分享环节。
在实践当中,部分教师认为分享环节其实是一个次要的过程,认为真正对幼儿有意义的是幼儿的游戏过程,只要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指导到位了,分享环节部分就没那么重要了,做不做分享都无所谓了。因此很多时候教师会根据班级的安排或者因为下一活动马上要开始时间来不及而直接不开展游戏分享,而在过后又不采取一些弥补活动。
(二)幼儿收拾玩具拖拉造成组织不顺畅、分享时间紧,导致分享环节开展的质量不高。
我们知道,小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正在熟悉集体生活和游戏的规则。他们收拾和整理玩具的能力水平相对不高,收拾玩具的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孩子在家父母注重培养,懂得自己收拾玩过的材料,有自己主动收拾玩具的意识,而有些孩子主动收拾玩具的意识较弱,在家依赖长辈帮忙收拾玩具。在集体里,收拾玩具除了懂得把玩具放进玩具框里,还要懂得按照玩具框的标识来收拾玩具,这要求小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在我们的带班过程中,经常可见的场景是,通常老师们播放提醒音乐后,有一部分能力相对较强的孩子很快做出回应,开始收拾玩具。而有很大一部分小朋友经常沉浸在游戏里,不愿意收拾玩具,在老师在催促收玩具时,孩子们依然继续在游戏在玩。很多时候,如果孩子们开始收拾玩具,他们更倾向于把玩具和材料都放进框子里,而不管框子上的标签。当老师引导孩子们按照标识收拾玩具时,孩子们花在收拾玩具这一部分的时间更多了。这样,老师很难在组织小班的孩子们在某一个时间集中起来开始分享游戏,当全部的孩子们都能收好玩具材料集中的时候,按照幼儿园的本来的作息时间表来走的话,分享的时间就会显得紧张。此时老师们的对策往往是匆匆提出自己今天观察到的一些常规问题,而不是把时间交给孩子们去分享游戏当中的经验了。
(三)分享过程幼儿不太懂得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分享环节拖沓。
如果你是一名幼儿老师,你会知道,我们大部分幼儿是很有表达的欲望,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总说“我,我,我”,想让老师请他来回答问题或者请他来分享。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够、各种体验都不足等原因,他们的表达能力相对中大班的孩子来说,是稍微欠缺的。他们在分享的时候,要么有些幼儿一股脑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停地说出来,如果老师不加以阻止,一名幼儿可以说很长的时间,要么有些幼儿站起来的时候正要分享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老师和其他的幼儿都在等待他,最后只能老师去提问他来回答。如此一来,分享的过程就稍显拖沓,分享的质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