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亮
(重庆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重庆 404000)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病势险、病情进展快,属于高血压患者疾病发展至一定阶段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出现脑出血后患者颅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肿和水肿;该病病情危急且预后较差,因此需在短时间内开展有效治疗,旨在消除颅内血肿和水肿,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愈后[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外科手术成为临床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的,但就手术时机而言,不同时机对患者愈后均会产生不同影响[2]。为进一步研究手术时机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此研究特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内的50例患者展开,具体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内的5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遵从手术时机差异分组,分为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59~83岁,平均(71.23±8.25)岁。观察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58~83岁,平均(71.85±8.15)岁。两组患者资料用统计学分析,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延期治疗,观察组开展早期治疗。操作步骤:借助CT立体定向行穿刺引流术,局部麻醉后安装立体定向头架,CT扫描头颅,最大血肿面积中心作为中点,借助坐标测量器对血肿点三维坐标准确测量后核实,无误后安装排空仪和导向。以血肿长轴为基础从额部入路,在眉弓上方穿刺,根据血肿状态、长轴穿刺方向进行,注意避开侧裂血管,颅内钻孔后借助引流管(大口径)导入针芯,完成血肿穿刺后拔出针芯,缓慢抽出三分之二的血肿,固定引流管,复查CT并根据血肿引流情况注入液体,2 h后释放引流,2次/天,直至血肿完全被吸收。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临床疗效:借助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开展评价,优(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机能恢复正常,无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良(机能恢复正常,生活可以自理,但伴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中(机能恢复,意识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伴有中重度病残);差(机能和意识无恢复,呈植物生存状态)[3]。
1.3.2 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情况:评价神经功能缺损采用卒中量表(NIHSS,0~42分)进行,0~10分记录“受损轻”,11~20分记录“中度受损”,21~42分记录“重度受损”。预后情况借助格拉斯哥(GCS)量表评价,分值0~15分,分值越高、预后情况越好[4]。
1.3.3 观察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借助SF-36健康状况问卷对生活质量展开评价,共8维度,单项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好[5]。
1.4 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全程借助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所有数据遵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原则,以“P<0.05”视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显著。
2.1 临床疗效。就临床疗效而言,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n(%)]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预后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GCS评分高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情况()
表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情况()
组别 例数 NIHSS(分) GCS(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4 26.15±5.43 10.31±1.43 7.22±1.21 13.22±1.20对照组 26 26.20±5.52 19.32±3.25 7.14±1.13 10.25±1.34 t - 0.0322 12.5027 0.2417 8.2301 P - >0.05 <0.05 >0.05 <0.05
2.3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较高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
表3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活力 心理卫生 躯体角色 社会功能 肌体疼痛 情绪角色 总体健康观察组 24 85.24±2.33 88.36±5.27 90.25±1.34 88.12±5.33 87.45±5.42 70.40±6.55 85.41±5.16 91.13±2.22对照组 26 82.35±1.05 80.35±3.40 88.33±0.50 80.44±4.22 82.34±3.20 83.51±6.25 75.23±1.25 88.13±2.30 t - 5.7292 6.4363 6.8148 5.6710 4.0975 7.2416 9.7619 4.685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调查发现,在年龄、身体机能、合并基础疾病等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致使中老年人成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主要发生人群,且年龄与发病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6]。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一次性出血,持续时间约在20~30 min内,但发病后6 h,患者会出现血肿并逐渐扩大;随着血肿压迫时间的进一步延展,患者周围脑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致残率、死亡率明显增加。但研究证实,在患者发病6 h内并不能进行手术治疗,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并且术后患者脑功能正常恢复情况较差,导致愈后效果并不理想;更有甚至者,在内外源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由此可见,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把握手术时机至关重要,早期开展手术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预后。而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并实施针对性的手术方式,可有效清除血肿并降低出血量。临床报道称,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其发病后6 h内实施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死亡风险并改善预后效果[10]。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外科手术成为目前临床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措施,而该病发病急且病势变化快,因此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需尽早开展手术治疗;且在围术期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近年来,CT检查技术逐渐完善并被临床不断普及和应用,借助CT技术可有效吸除血肿,减少创伤的同时具备操作便捷等优势,因此临床使用范围较广。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CT技术穿刺可有效吸除血肿,但并不能有效止血,所以在实施CT穿刺前需先确定患者无活动出血;而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但该术式会对患者脑组织造成较大的创伤,并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高,因此仅能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不建议临床推广。
经临床研究证实,出血急骤诱发脑疝是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且绝大多数患者在疾病后期会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血肿压迫时间越长,患者周围组织缺血、缺氧症状越严重;而早期手术治疗会在短时间内清除血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此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GC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证实了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早期开展手术治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