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群为例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1-07-21 08:06田利萍
收藏与投资 2021年6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

摘要:伯孜克里克石窟群保存有相当丰富的壁画资源。文章从经济、文化和历史角度分析论述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价值,通过借鉴其他石窟,如莫高窟等成功的保护经验,针对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保护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伯孜克里克石窟;遗产;保护

伯孜克里克石窟群,是高昌石窟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作为高昌地区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见证了高昌地区佛教文化的昌盛与衰亡,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一、伯孜克里克石窟概况

伯孜克里克石窟位于火焰山山腰中木头沟河谷西岸的陡崖上,距吐鲁番市东约45 000米,南北全长166米,南距高昌故城约10 000米,鑿有石窟83个,现存57个,是吐鲁番地区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也是新疆境内最大的石窟寺遗址之一,在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伯孜克里克石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据当地人介绍,吐鲁番地区近年降水偏多,降水量大,有时候一场大雨能够产生接近一年的降水量。2019—2020年的考察发现,不少洞窟存在顶部缺失等不同程度的毁坏。洞内壁画被雨水冲刷严重,有的掉皮,有的失色,有的已面目全非,残破不堪的壁画上留下了浓重的雨水痕迹。

二、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遗产价值

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显性和隐性价值的双重特性。由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遗产的特殊性,本文从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分析其独特价值,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一)经济价值

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护伯孜克里克石窟具有特别的意义。它的永久价值在于:一是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游客的目光,带来直接和间接的旅游经济效益,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二是利用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资金到吐鲁番地区投资,加快吐鲁番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扩大其对外交流和开放的程度。三是保护好像伯孜克里克这样的石窟群,可以增加新疆的隐形资产,大大增强吐鲁番的国际知名度,提高吐鲁番地区的文化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发展经济,已把新疆这样的边疆地区放在国际一带一路大环境中,甚至在中亚、西亚乃至东欧经济圈中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二)文化价值

新疆的石窟寺遗址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承载物,伯孜克里克石窟主要依托佛教文化进行开凿。公元1世纪初,印度犍陀罗地区开始佛教造像活动,多依有水的山崖开窟修行,窟内有佛像、壁画装饰,即石窟寺。石窟文化和佛教一同传入西域,与当地文化交流融汇,形成鲜明独特的西域风格。从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内容和窟室结构可看出此地多种文化的交流痕迹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窟内的雕塑和以佛传、本生、因缘等为题材的壁画都体现了宗教和建筑相结合的独特文化,为吐鲁番地区的文化竞争增加了有力证据,其文化价值非常高。

(三)历史价值

伯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地区特定时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和文明的物证,见证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从伯孜克里克石窟群以及此地附属的佛寺佛塔遗址,甚至周边几千米处的石窟寺、佛寺佛塔遗址来看,吐鲁番地区的人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信奉佛教,佛教香火普遍而鼎盛,据此可推断出佛教在此处的兴衰以及佛教活动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佛教源于印度,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西域。伯孜克里克石窟作为西域与中原的中心点,从多方面反映、影响了西域和中原的佛教石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其在我国甚至中亚佛教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吐峪沟石窟、伯西哈石窟等,甚至高昌地区之外的其他佛寺、佛塔、石窟群以及故城遗址内的佛教遗址可以看出新疆佛教文化曾经的繁荣兴盛。

三、保护措施

(一)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保护现状

伯孜克里克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组在2011年和2013—2014年分别对伯孜克里克石窟进行抢险加固,重点在于修复濒危的裂隙崖体、裂隙存在坍塌风险的洞窟和加固即将脱落的壁画层,增加防护栏、防护玻璃等,减缓自然和人为破坏。但洞窟受保护的程度依旧不容乐观。目前来看,洞窟遗址遭遇的主要危害有两种,分别是自然和人为。自然危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风化、酥碱、水害和各种生物病害。人为破坏包括烟熏、挖盗切割和刻划、故意毁坏人物面部五官和装饰所用金箔等。经调查,自然病害主要表现为洞窟所在崖体裂隙、风化、洞窟渗水、窟顶坍塌、墙体裂缝、墙体倾斜甚至倒塌、光照风化、壁画层或是白粉层开裂、起甲、空鼓、壁画褪色、动物筑巢、留有粪便等。

(二)伯孜克里克石窟保护措施

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保护可以借鉴莫高窟和库木吐拉石窟等的成功经验,莫高窟的保护在中国石窟保护方面具有更为完善、超前的保护机制。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现存洞窟数目和内容都令人瞩目。1961年3月,其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几年之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之后,莫高窟正式拉开保护帷幕,国家针对个别濒危洞窟和存在极大坍塌风险的洞窟陆续开展诸多重大文物保护项目,有效地解决了洞窟安全问题。截至1966年年底,莫高窟共计完成了对洞窟进行加固修整的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回顾莫高窟整个保护历程,主要经历了人员值守、工程加固维护和结合科学技术保护预防几个阶段。

在新疆地区的洞窟维修加固工程中,库木吐拉石窟的维修加固是很好的例证。库木吐拉石窟是龟兹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存,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石窟位于沟谷多风地带,长期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石窟及其所在崖体产生了严重裂隙甚至发生了崖体坍塌,以致石窟形制和窟内壁画均受到很大程度的毁坏。21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库木吐拉石窟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多次考察,系统收集水文、地质、气候、地震等多项科学资料,并制定了针对性保护方案,对其进行维修加固和环境治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原则,既要维护修复洞窟,又要保持石窟原状。对于单个洞窟进行单体加固,组合洞窟则进行联体加固,总的原则是在保持洞窟原貌的情况下使洞窟保存的时间更加长久。但由于库木吐拉石窟南北区岩体成分不同,窟群所在地区岩体与克孜尔石窟类似,而谷口区的岩体又与敦煌石窟成分接近,所以分别采取锚杆支护和重力支撑措施,局部采取其他措施的方法来进行保护。多次维修加固工程有助于石窟的保护、管理以及未来的科学研究,有利于旅游事业的开展,也为其他石窟群的保护提供了借鉴经验。

对比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库木吐拉石窟的保护历程,目前伯孜克里克石窟仍处于初级的保护和抢险加固阶段,未来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在洞窟的修复方面,需要继续对处于危险状态的洞窟进行抢险加固,扩大加固的工程范围。在洞窟保护方面,对于开放的洞窟,合理规划洞窟承载量,以免由于窟内空间狭小,超负荷的游客数量对窟内温湿度、尘埃、二氧化碳等含量造成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窟内壁画的保护状况。同时,開放洞窟的窟门频繁开启,壁画也易受到自然光、手电光、不合理的闪光灯等光线影响,部分窟内玻璃隔板的使用在影响视觉观赏的前提下也存在着破损的隐患,会造成壁画的损坏。在游览参观方面,洞窟内光线昏暗,壁画颜色暗,洞窟窟顶高,观者无法清晰地看到窟内壁画,且窟内灰尘大,空气质量差,甬道内空间狭窄,活动范围受限,展示效果不好。同时,景区内缺乏综合性介绍和游客服务中心,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参观方案以及针对性的参观导览资料,卫生等服务设施较少等问题也会对游览体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洞窟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有些管理方面的不足可以及时解决,有些受到技术科技的限制暂时无法解决,但最基本的还是尊重石窟文化,避免损坏壁画。对于游览参观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结合科学算法,合理地规划开放洞窟的游客承载量,将人数限定在承载量内,避免洞窟受到再次破坏。合理调整淡旺季洞窟开放的时间段和景区门票淡旺季价格,缓解旺季游客数量大的问题。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参观导引牌,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多种参观路线,设立电子洞窟展区,复制洞窟内壁画,让游客不用进洞窟也能看到壁画,从而减少洞窟实际的游客承载量。

未来,在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保护中应加入科学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措施。首先是建立科学的石窟保护模式,石窟保护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管理经验,规范工作内容,逐渐设定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以及明确各项之间的联系。其次,对洞窟的背景资料进行考察收集,对其进行科学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价值、保护现状、管理现状以及保护目标和对策等。最后,开展实践保护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要求,并在此过程中完善洞窟的保护模式,以便为后续洞窟的保护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田利萍,1995年10月生,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石窟艺术。

参考文献

[1]唐玉华.新疆文物资源的保护[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牛文丽.新疆文物资源的保护[J].东方企业文化,2010(6):142.

[3]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4]柏孜克里克石窟抢险加固一期工程[N].中国文物报,2012-07-27(8).

[5]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二期保护工程[N].中国文物报,2014-12-26(8).

[6]何林.龟兹石窟保护现状[J].龟兹学研究,2008(00).

[7]陈艳,刘虎.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预防性保护探索[J].石窟寺研究,2015(1):440-443.

[8]满君.柏孜克里克石窟崖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D].兰州:兰州大学,2010.

[9]董琳.新疆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63-66.

[10]樊锦诗.《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的制定与收获[J].敦煌研究,2002(4):6-13,15.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
什么是遗产管理人?
遗产怎么分
瑞士人遗产达历史最高水平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