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素材作文化教学策略例谈

2021-07-21 15:42魏彤彤刘锦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活素材教学策略作文

魏彤彤 刘锦华

摘 要 写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能为写作提供不断源泉,与此同时,写作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认真观察生活,还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思考生活,让生活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合理的生活素材作文化教学策略:关注细节,感知生活;研读课文,沟通读写;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多样视角,审视生活。只有在教学中适切地运用这些策略,学生的写作才能真正融入生活。

关键词 作文;生活素材;教学策略

写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都是写作的源泉。“万事源头必正名”,写作的源头就是生活,醉心于走过的一路风景,留心于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便会发现这一切都可以巧妙地写入文章之中。正如荣维东教授所说:“为什么要写作,因为生活需要,或者因为要生活,因为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生活在影响着写作,写作也在影响着生活。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拿到高分,一味地要求学生歌功颂德,力求展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一再地重复写作技巧,纠结于字词句的修饰和运用,却忽视了生活对写作的价值,后果便是学生越来越讨厌写作,只能开始胡编乱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角度思考生活经历,以丰富其人生经验。

为此,本文着眼于生活素材作文化,并结合名师的课例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可实行的教学策略:关注细节,感知生活;研读课文,沟通读写;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多样视角,审视生活。

一、关注细节,感知生活

学生的生活其实很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还有广阔的校外生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是要解决“让学生有生活”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让学生有生活意识”的问题。每个人都在生活的过程中,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活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生活,并且内心真正对生活中的种种事件有独特的体会,且产生迫切想要把它们写下来的冲动和欲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并没有一个任务群是完全涉及写作的,但处处都流露出了对学生自觉写作的期待。学生只有充分地体验生活并有表达的欲望,才能进行自发性写作。对生活的感知力对写作的作用毋庸置疑。很多國家都十分重视生活对写作的作用,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有生活作文运动,该运动主张文道统一,倡导儿童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并以此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现实,探讨自我内心,还培养了儿童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何才能锻炼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呢?写作训练的是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而口语表达与之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入手,比如每节课上课前让学生说一说今天发生的难忘的事,通过这样的提问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帮助学生思考容易忽略的事,并鼓励学生用言语将这些体验表达出来,同时通过他人的讲述还可以唤起其他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审视,进而反思日常生活中被自己忽视掉了的细节,从而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另外,教师可以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关注细节,视频、音频对学生的吸引力往往要大于文字或者单纯的说教。比如特级教师张祖庆的微电影作文指导课,选取了时长只有几分钟的微电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电影的细节。比如张老师利用《月神》这部短片,通过层层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回想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细节,继而经过深度思考,慢慢地得出“孩子的好奇心不能被磨灭,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主见”等道理。这样的作文课营造了既有温度又充满深度的学习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言语自信,还无声无息中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发现自己所忽视的那些细节。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以启迪学生联想生活,比如张祖庆老师的《致地球的新生儿》一课中,通过一张地球的图片启迪学生思维,生病的地球引发了学生对生活中破坏环境的联想,甚至还得出“环境的破坏导致人们心情的急躁”“导致人才资源的流失”等结论。接着老师以“给地球的新生儿写一封信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从生活引向写作,这样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使学生“下笔如有神”。张祖庆老师还引入学生学过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阅读角度唤醒学生的以往学习生活体验,让学生既联系了生活,又结合了相关的知识,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二、研读课本,沟通读写

丰富有效的阅读能够促进写作。叶圣陶先生就提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很明显与汲取有密切关系”。然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将目光投向课外阅读,忽视了语文教材的作用。事实上,语文教师不必过度舍本逐末,应该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内涵,发掘写作素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写作新天地,通过读写联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初中课文莫怀戚的《散步》,全文700来字,通过一家人一起散步这一普通的事件,表达了作者对母子、父子、祖孙之间平淡而浓厚的感情的体会和对生命的感慨。文章语言朴素无华,不尚藻饰,但情长纸短,令人感动。散步的经历其实就是一件普通的事件,而将它写进文章,就变成了写作素材。由此可见,生活本身可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莫怀戚在广阔的生活里遨游并精准地截取了一家人散步这样一个微妙的镜头,以此营造了一家人的温馨氛围,展现了三代人之间真挚又深沉的爱,这就是名家对生活素材的选取。教师在上课时可将课文当作“例文”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从阅读走向写作。

再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仿写经典课文。在平时的写作中引导学生模仿名家的经典作品,不仅模仿其语言,还要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经历,思考名家是如何从这些平凡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出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语言层面上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其在清华园欣赏荷塘月色,得到了暂时的超脱。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仿写任务,让学生用相应的修辞手法写自己最喜欢的景点,以此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因此,教材不仅仅是阅读的材料,更是写作学习的经典范本,教师应该敬畏教材,合理利用教材。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比如美国的写作课就给了我们启发。美国教材中有一个单元,里面包括三篇课文,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第二次就职演说》和罗伯特李《给儿子的信》,学习《葛底斯堡演说》后,教师让学生搜集美国内战的资料,并针对内战的一个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类似的写作练习还有:1.假如你是罗伯特李的儿子,请你对信中的看法做出回应。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如何看待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里的观点,并用你的生活或阅读经验来支撑你的观点。我们会发现,美国关于写作的练习题不仅仅止步于教材本身,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阅读经历进行表达。在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发展尚未达到如此高度,但语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以开发更多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有效的写作实践。

三、循循善诱,水到渠成

写作是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语文课很少有真正的写作课,回顾笔者过去十几年的中小学生活,上过的真正的写作课寥寥可数,大多数课堂都是给出一个题目并要求学生两节课内完成。有一些勉强可以称之为作文课的,就是教师机械地教授一些写作学理知识,比如倒叙、插叙的运用,比如修辞方法的使用等。试问:这是真正的作文课吗?长此以往,教师机械教授,学生不知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充斥着写作技巧的冷冰冰的课堂代替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然而,真正的写作课应该怎么上呢?海德格尔倡导教师要追求“让”“引”精当得法的写作教学,学生要追求“学”与“思”的辩证统一。写作课应该是教师进行合理引导,启迪学生思维。

比如,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作文课《好久不见》。肖老师从上节课同学们的作文题目“好久不见”入手,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但学生无一例外回答的都是曾经的同学或者故乡,由此可见学生确实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但显然只是机械地结合,所关注到的,也只是生活的表面,没有深入肌理,也没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美的眼睛。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此,会导致自己的作文缺乏特色。于是,肖老师进行点拨,提醒学生可以将视野放得更宽广一点,去寻找更有意味的“好久不见”。

当学生苦苦思考但依旧没有思路时,肖老师并没有直接和学生说可以从什么角度再思考,而是指了指窗外,让学生观察身边的风景,寻找身边的“好久不见”。慢慢地,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那些真正很久未见的事物,而转向身边那些常见但却被忽略了的人和景,在肖老师的细致引领下,学生答出了“好久不见一片湛蓝的天空”“好久不见一片茂密的树林”“好久不见一级级清爽的台阶”等,这堂课也就水到渠成达到了教学目的,那就是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那些我们常见但却很少观察的事物。这样,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更广阔的的世界,同时,作文的立意也随之拔高了许多。

原本以为整堂课会止步于此,但肖老师显然还有安排,他接着问:“我们都直接默认好久不见的主语是‘我,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主语,思考世间万物都好久不见了什么呢?”由于叙事角度的变化,文章的选材思路再次被打开,在肖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答出了“黑板好久不见粉笔”这样令人深思的回答,揭示出了现在教师普遍用幻灯片而不用粉笔,课堂上失去了原先古朴的味道这样的事实。当学生回答“树好久不见了它的叶子”时,肖老师立刻加以点拨:“树,怎么就看不到自己的头发了呢?叶子都去哪儿了呢?就像人,怎么就看不到自己的头发了呢?叶子去哪里了呢?树叶,秋天会凋零,會熬过冬天,那万物复苏的春天呢?那蓬勃旺盛的夏天呢?是谁剥夺了它们的生命?”肖老师的回答给予了学生许多感动,带给了学生新的思路,提升了学生思考的深度。

本以为课堂该结束了,不料肖老师又问道:“如果换成‘又见,我们‘又见什么呢?”学生的分享再次成为本堂课的亮点。肖老师的这堂课就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生活,但同时又让学生的思路超越生活,使其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对生活进行理性思考。正因为学生阅历的有限,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时都能进行理性思考,深挖生活细节的深意,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四、多样视角,审视生活

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便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比如,肖培东老师在执教高三复习课《小小鸟窝,大大世界》的时候,从窗外的一棵小草入手。刚开始学生面对一棵草,只能想到“生命力”等词语,肖老师不断提醒要进行升华,于是学生慢慢地想到了“坚韧”“自己的未来”等各种合理且有高度的立意。接着整堂课自然地过渡到“鸟窝”,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小小的鸟窝想到了“坚韧”“温馨”“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奋斗”“人与人的关系”“无用之大用”等,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明白由一个鸟窝能够联想到很多事物,并将自然界存在的物品哲理化,从而促使学生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身边的一花一木,进而提高写作的思想深度。

又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一则写作故事的多重利用》,黄老师用一则故事打开学生的思路: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女生想要去竞选班长却没有信心,身边的好友一致鼓励她并表示会为她投票,但最终女生却没有选上,一次无意的机会,她在班主任的桌子上发现了投票记录,自己只有一票,而且那唯一的一票还是她自己投的。这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同样的身份可能都有相似的遭遇,但多数学生只会将其当做日常事件进行情绪宣泄,却不曾理性地思考:就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能为写作带来什么新的灵感?黄老师耐心引导,学生们议论纷纷,分别提出可以从“友谊”“人际关系”“鼓励”“诚信”“竞争”“奋发”“成长”等角度进行写作。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小事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故事素材,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切不可约束学生的思维,而应鼓励学生从多样的视角来发现同一故事的多重魅力,从中不断汲取出营养,挖掘故事的最大价值。

总之,当学生苦苦思索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当他们依旧把写作当作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细节,感知生活,在阅读中仔细思考,连接起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纽带。在教学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唤醒学生的思维,并启发他们多角度品味生活和教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经历“山重水尽疑无路”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作者通联:魏彤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锦华,杭州市下沙中学]

猜你喜欢
生活素材教学策略作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