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宜君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长期以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实践经验表明,没有职业技能上的严格把关,专业知识就无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必然受限,更无法顺利平稳渡过教师职业的适应期[1]。从国家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和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师范院校都能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和具体细化落实培养计划,来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特别是在师范生教育实习阶段,师范类高校都能紧贴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来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水平,不断强化该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培养师范生能教、会教、善教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增强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从而培养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概念内涵上看,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是即将入职从事教师行业的师范生,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用已经获得的教育理论知识观察分析实际教育教学现象,形成反思性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具备一整套解决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2]。
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成要素来看,基本涵括教师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面表达和汉字规范性书写技能、教育管理技能、专业教学科研技能、教育技术应用技能五大部分。其中教育管理技能主要为班集体建设、个体教育技能、与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沟通技能。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科研行动与成果是专业教学科研技能的主要内容。专业教学信息搜索与检索以及教学媒体和教学软件操作技能是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核心内容[3]。这五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会随着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各实践流程不断提升发展,所以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既要清楚每一具体技能的核心构成,对照各专项标准要求,进行规范性训练,也要学会综合性地灵活运用自己具备的职业技能,完善教研管理实践活动,实现教育能力的自我突破。
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发展性四大特征[4]。从师范生个体发展的视角看,专业类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其四年师范学习活动的重点项目。而相应的口语书面表达技能等也随之获得相应的提升进步,这为师范生的职业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次,系统性是指师范生作为合格的准教师,必须在实际教育应用中将五种基本的职业技能融会贯通,以综合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再次,师范生在入职前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教学管理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如模拟讲课、教学专题研究、社团组织、带班实习等。师范生职业技能素养提升遵循着从理论到实践,在解决教学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反思升华的运行规律[5]。最后,发展性指的是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构成是动态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师范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会不断提升,例如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师范生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而时代的发展进步也在部分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吐故纳新,这无疑能够促使师范生掌握社会要求的基本职业技能。
如今各师范类院校都从健全组织机制、完善工作管理手段和改善教学软硬件环境上下足功夫,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工作。特别是校内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实施联动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采取了“师资培养校地共建”“教师专项学科提升计划”,制定新的训练方案和检测手段等多项举措,加强对师范生教育培养的合作和督导,创建出不少师范生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项目、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室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确保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条件的现代化[6]。为此,文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省内师范院校展开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问题”的网络问卷调研,发放网络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网络问卷共451份,回收率为90.2%。此外,调查还重点访谈15名在校师范实习生和在校指导教师,以期对问卷调查作出较为详尽的补充。
1.存在部分师范生专业态度模糊,职业规划不明。从师范生的专业态度调查来看,有37.2%的大学生不是自身主观意愿选择师范专业,专业就读初衷的模糊,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训练上存在懈怠性问题。而在职业忠诚度问题上,有68.3%的师范生忠诚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不过多地计较工作的辛苦程度和待遇高低。在师范生的毕业意向选择上,24.4%的学生希望能继续深造读研,22.4%的学生选择参加公务员或事业编的考试,只有51%的毕业生坚定自己的教师职业选择。多样的选择性无疑对师范生参与职业技能提升活动认识的重要性和积极性产生不少影响。调查显示,23.4%的学生从未参与师范院校组织的各类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7.2%师范生大学四年间从未参与选修过关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可见存在部分学生在专业意识和专业态度上较为弱化的现象。在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的认知调查中,28%的学生赞同意义重大,43%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也有6.2%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这表明大多数师范生还是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部分学生在职业认识上存在误区,进而影响其参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浪费了职业成才的机会和资源。
2.课程安排欠合理且形式丰富性不足。在课程安排设置上,51.2%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高校设置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存在紧密的关联,38.7%的受调查者认为关联性一般,甚至有10.1%的受调查者认为关联性不大。这表明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创新度不够,缺少时代感的同时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65.3%的师范生认为应当增加相应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时安排,74%的师范生反映应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更多地提前安排到大二、大三阶段,这反映很多师范生希望较早得到更多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见图1)。
图1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安排的看法
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形式,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关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目前来看,只有19%的学生认为课程形式非常丰富,32%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单一(见图2)。这反映了高校在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建设上应该采用更为新颖灵活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而非仅仅限定于传统的通识类模式化教学。
图2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类授课形式看法
3.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在教师教育技能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分别有28.4%、11.8%、17.9%、20.4%和19.5%的学生倾向性选择社会实践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拟教学法。而仅有7.8%的学生倾向于常规教学法。而实际教学中四成以上的教育技能课程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法。由于很多师范生缺少正规的讲台实践经验,师范类教师的授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学生的参照标杆。只有34.7%的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新颖性,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发展有现实性的帮助,46.7%的学生仍然表示由于技能课程课时安排有限,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职业技能的理论传授上[7]。调查数据反映,现阶段师范生在职业技能的训练上迫切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示范,重点训练组织领导力、团队协调力、专题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师范生教育实习中问题颇多。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一般来说师范生实习多在毕业前夕,多数实习生能充分利用此次机会将专业理论学习同实际教育工作相结合,检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职业技能。但是也存在高校同实习学校联系不够、考察不实的问题,在实习学校未能充分了解实习生专业特长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状况下,极易导致对实习生期望过高或重视程度不够的双重问题。也导致一方面存在部分职业技能素养不足的实习生缺少应对课堂突发问题的处置能力,在班级管控和人际关系处理上也显得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在校优秀的实习生进入实习学校后未能得到重视和充分锻炼的机会,对实习师范生技能培养和提升的影响力较小。
造成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现实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传统“插秧式”教学培养模式下的师范生在人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上容易出现偏差,这和很多师范生受到环境氛围影响或其他非主观性因素选择师范教育学校就读有关,数据分析显示,在就业选择上接近三分之一的师范生倾向待遇条件好的其他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这类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上无疑是缺乏兴趣的[8]。第二,人才培养目标精细化程度不够是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今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上表述得较为宽泛,既不能针对师范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技能培养计划,也没有在师范生技能训练的动态实践活动中对培养计划加以修正和调整,甚至还存在62%的师范生不了解教师职业技能的具体细化要求。第三,部分师范类高校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存在重理论科研、轻教学管理实践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选择上比较单一,时间安排上显得较为延后,课时安排也略显不足。第四,现实中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保障性资源不足也是形成问题的原因之一,比如,专业的技能训练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对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的质量产生负向性的影响。
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是决定其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今在实用主义思想的驱动下,部分专业兴趣不浓的、职业感情欠缺的师范生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对职业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主动积极性不强。因此,师范院校从师范生入学起,就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职业理想,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养,结合职前教育技能培养方式,充分挖掘自身教师职业技能的突出特长,及时弥补职业技能的不足之项[9]。此外,作为一名优秀的师范生,良好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建立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基础之上,丰富的知识是良好技能的基础,良好职业技能则是丰富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升华。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既要体现概念性、规律性的专业知识,也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等等。育人则更为强调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和纠正过程。所以,师范生职前要想在教学实用职业技能训练上获得快速提升,必须下大功夫从专业知识的点滴积累开始。
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在其从事的教育活动中具有纲领指导性的作用。师范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规律,能够胜任中小学相应专业学科教学科研及班级管理活动。而在师范生职业教育技能的培养上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将师范生技能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形成阶段性目标。对于大一阶段的学生,在职业技能达成上,不仅要完成专业的学习,同时也要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在教学口语上能够做到语言流畅、逻辑连贯、灵活生动。粉笔字书写规范流畅,掌握与教师教学工作相关的基本应用文写作规范。大二阶段的师范生可适当参加教育见习活动,逐步熟悉相应学科知识构成的重点难点,做好教学教案设计,培养教育教学的反思习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技能,形成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三阶段的学生在技能达成方面,可依托学校提供的科研教学平台,将自己学习、见习过程中的见闻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增强自身教育科研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大四的师范生必须按要求参加为期六个月的教育实习,重点要承担班级管理、学科教育,锻炼自身的协作沟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书面形式进行学习反思和总结,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高等师范学校要结合学科特点来设计与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为此,师范类高校首先要同步关注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性和教育技能训练课程。适当增加教育技能类课程的安排,并将技能类课程均匀配置于大学四年内,延长相应的课时。避免出现因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分布时间相对集中,导致师范生出现择业、论文、实训等事项扎堆冲突,增添师范生负担,降低技能训练实效的现实问题。其次,在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安排上要能自主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能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小课,如《习题与考试设计》。为此,学校可以安排优质的师资力量采取形式新颖的教育方式进行讲解,既可引导学生直面教学实践难题,培养专业反思的能力,又可让学生感受名师教学的风采,培养良好的职业感情。从总体上看,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优化需要相应增加技能训练的选修课、缩减相关理论课程,综合考虑新课程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课程设计安排上的全程性与多样性,重点突出名师专题讲解技能训练类的小课[10]。
现阶段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方法老套、缺乏新意,导致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鼓励教师在教案设计、教学方法上及时更新,在具体授课模式上,可以安排师范生模拟授课,组织评议,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技能问题。为了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教师可以选用任务驱动型教学,让学生在研讨和多样性尝试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师范生创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互动研讨来解决教学科研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疑难问题。
其次,为了使师范生更多地将个人精力用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学校和相关院系应该严格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化的考核能够从源头上遏制师范生教育技能滑坡的趋势。在考核的方式上既可以选择卷面作答,如钢笔字、书法字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如学科教案设计、课程专题讲授等,通过标准化的考核方案提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效。为了让师范生在教育技能训练上变得更有活力和创新性,学校院系也可以展开形式多样的关于教育职业技能的专项竞技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教师礼仪展示、多媒体教学评比等,为广大师范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最后,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考核上要重视将学校技能训练课程培养成效同各项技能考核证书获得相挂钩,不但让师范生能够顺利通过《普通话等级证》《教师资格证》考核,还要通过学校自行组织的师范生教师职业专项技能考核。此外,在师范生的实习安排上,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强化同各类中小学的业务往来,调动中小学参与师范生培养的积极性,为师范生挑选中小学优秀教师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实习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