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1-07-21 08:15肖卓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型校企

■肖卓霖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在2010年5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1]。本研究所提出的政产学研主要是指通过整合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从上至下全面开展协同合作实现多维度联合发展的新模式。其中涉及的不同主体都各有所长,合作生态网囊括了科研、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技术应用等全过程,不仅是位于行业生产链的上下游,还涉及了人才培养到企业发展全生态图景。政府在其中主要把握着人才培养及科研主要方向,为各方主体合作搭建创新合作平台与载体,而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则是在政府引导下与企业开展合作,将自己的研究资源、经验与数据及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和过程进行全面对接,最终培养出新时代产业行业亟需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政产学研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当前政产学研用模式下衍生出了两种人才模式,分别是就业导向型和科研技术服务社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就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指高校基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随即出现了订单式、顶岗锻炼式的培养形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依据协议学校制定专门的配套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中企业积极参与,学生所学即是企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就业,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人才岗位。顶岗锻炼模式则是依托校企合作,学生直接进入企业科研项目、生产计划之中,对于学生能力考核主要以其参与项目的完成度来具体评价,顶岗锻炼后绝大多数学生被合作企业吸收。

科研技术服务社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则是指地方院校依托地方需求、学科特色,地方政府领头支持、龙头企业提供资源支持开展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第一类是校企联盟,校企共同开发技术研发中心与实验室,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企业生产,让高校科研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进而保障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率。第二类是校政合作,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定位院校人才培养特色,让高校人才培养顺应地区发展的人才需求,实现就业与人才需求的平衡,政府在地方院校特色办学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第三类是基层培训,培训对象既包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也包括了高校教师群体。当前部分教师群体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行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而部分企业员工亦需要及时更新技术理念,高校可为企业有发展潜力的职工从一线工人发展成为技术骨干提供再培训的机会,企业也可为高校教师科研发展提供真实的项目锻炼场景。

二、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产学研合作在二十世纪末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渐过渡到政产学研用这类新型模式。以往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盲从性,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这也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倾向,入岗后企业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的“培养之殇”。因此,将“用”纳入到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类问题,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创新发展战略下行业企业。“政”的进入更是对市场环节的把控,教育仍然是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钥匙,现实中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具体的认定细则,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认定更需要政府的参与。此外,一些核心技术的突破难以依靠小型单位企业完成。政府成为大型技术项目开发的主要推手,在权衡企业技术开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地方产业发展、科研机构参与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对人才培养、锻炼和使用的各环节进行合理的整合、优化”[2]。

当前尽管大部分高校将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但仍然沿用传统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践能力培养仍居于次要地位,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也变相增加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阻碍了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克。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下文将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出发,探索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三、政府引导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建设合作管理机制

(一)政府统筹协调搭建合作育人平台

政府以“形成众多平台衔接叠加、优势资源集聚互补的科技‘大平台’”[3]为目标。从德国双元制、日本产学合作等模式实践经验来看,政府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关键性作用。其合作平台主要包括了:第一,建立高校科技园。国家级科技园能为高校科研成果、企业高新技术提供有效智力支持的平台,高校通过整合各类优势资源,例如专家团队、科研能力、学科建设等,基于现有的学科优势实现技术向成本的转化,也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较高层级的培养平台。第二,打造协同创新中心。我国近些年提倡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形成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与模式。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行业产业、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类型,通过高校师生自主探索式的科研模式转化为校企科研项目合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创新中心的形成也为学生适应就业市场提供更多机会,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展示与合作平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实训教学资源、就业服务、创新创业、用户需求和使用反馈等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探索产业与教育互动机制”[4]。

(二)建设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合作管理机制

一方面,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互动机制。加强企业与地方院校的互动与合作,依据行业产业发展态势需求来设定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培养方案。地方高校也需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时修正和调整专业设置,聘请行业带头人、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最终形成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运行机制。校企间应针对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开展共享共建,为区域内行业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激励约束机制。高校应通过改革教师管理评价制度,提升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成果转化等教学评价指标的权重。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为高校制定管理制度提供确定性指引,同时高校通过正向激励,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热情。例如,为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提供专项津贴,将挂职时间按比例抵消教学任务等。

(三)加大投入,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提升行动

立足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主动牵线搭桥,采取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意向等方式,力促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充分利用地方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参与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一对一”跟踪指导做好科技型企业培育申报工作,制定出台专项奖补政策,对首次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进行奖励。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共建数字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与地方高校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搭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深入开展科技示范服务活动,利用“三下乡”和科技活动周,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科技新产品、新成果、新技术,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同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建设综合性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交流合作、科技项目论证、科技咨询培训等科研业务。

图1 政府引导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建设合作管理机制

四、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形成科技管理和人才甄选机制

(一)校企联合创设实训基地

资源共享型合作教学基地将成为校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进入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等任务,将技术技能应用于真实的生产环境。学校也可选择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实训基地的部分教学任务,企业技术人员可将最新的行业技术、产品设备介绍给学生。校企合作形式也应多元化发展,企业作为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应积极落实行业政策,促进产学研纵深发展。企业可为高校教师提供技术培训平台,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行业交流大会,鼓励合作学校的师生参与。地方高校也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类宣传平台,联合开发创新技术,加快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产品宣传提供平台与机会。校企互助合作的关键就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形成基于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机制。高校应根据学校学科优势和教研特色,与长期合作的企业在校内联合建立实验室与研发中心,鼓励师生参与技术类课题研发,邀请技术专家担任课题专家顾问。校内应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的形式,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企业也需要为学校建设科研教学中心提供各类资源。双方合作不仅推进产品技术的高速实现,让企业从中获得了研发回报,也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二)形成企业科技管理机制

企业作为投资受益方、风险承担方,对政产学研机制中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起到主导作用。企业应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对人才培养标准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开展联合培养的校企双方可共建专门的咨询委员会,企业及时为合作院校提供产业行业发展趋势、产品结构变化、技术改革、人力资源类型需求变化等信息,同时还为高校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程升级、教学资源更新提供优质的意见。若企业遭遇到突发性增产时,可向合作高校寻求帮助,通过工学交替解决合作企业用人的刚性需求。高校则应建设学习型组织,对企业予以全面开放的教育资源支持,为企业职业提供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

(三)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甄选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亟需的人才类型。政产学研用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与需求展开,有必要构建以企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的人才甄选机制。例如,德国的西门子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形成的知识互换中心,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科学家、投资者高效交流与转化的知识平台,这也为市场项目、人才甄选提供了充分的数据资源。我国企业也可以借鉴此类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合作网,建立长期合作的产学联盟,协助高校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甄选方面可以更依赖产学联盟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建立具体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模块,将目标人才数据快速录入平台,为企业快速甄选岗位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便利。

图2 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形成科技管理和人才甄选机制

五、高校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确立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

(一)建设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正式确立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产教融合基本原则,明确了“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教育目标,为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教学育人等指明了方向[5]。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应将企业纳入到高校管理工作当中。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然制定出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但是各类企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却存在一定分歧,如何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对接,有必要为企业进入高校管理提供机会,让其成为高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的主体,特别是让企业成为学生阶段性与总结性考核工作的主要参与方,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教学管理制度方面高校要与企业开展更加深层次的合作,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学生评价上引入企业。同时,高校也要积极融入地方科研工作、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依据企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图3 高校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确立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

(二)准确定位高校在科技创新战略中的角色

高校在推动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任务[6]。高校应摆正自身角色,利用自身在学科多样性、信息、人才、治理等方面的长处,积极为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建言献策。高校承担着服务社会发展的关键职能,地方院校应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服务,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国内高校教师有待进一步发挥咨询参与作用。地方院校应形成学科互补、分工合作的科研教研团队,以开放的姿态办学,将持续提升创新力、科研生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从而积极规划校企联合办学形式,依据企业合作规划制定科研人才的培养规划。这可为打造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也可为企业提供高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及教研成果。高校广大教师应积极在国家、企业重大技术攻关难题方面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激励学生参与到校企联合研究的课题与项目中,依托合作选题开展相应的学生研究计划、创新实验计划。对于进入高年段的学生应让其认识到岗位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引导其毕业设计向企业生产目标、技术研发靠拢,提升本校师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技术研发能力。

(三)依托教育信息化改革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效能

一是挖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最新行业技术。实训基地的真实项目运营区可为合作方提供项目代运营服务以及相关技术指导服务,从而让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实时对接,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实现校企共赢。二是开展专业合作,提升实训基地建设的专业性。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依据重点专业设置,将实训基地发展成为产品生产车间,开展订单式的教学,将校内研发生产的商品实现电子商务化经营,鼓励学生将优势产品从校内投入到真正的网络消费市场,从而让本校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了解专业化的工作流程、实践技能。三是整合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实训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通过模拟生产与服务的各个步骤和流程,模拟企业的具体运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基地根据当前具有代表性企业业务流程,模拟企业实际运作的各类过程,为开展案例教学、真实项目实训、模拟项目实训等提供教学条件。

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合作,搭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平台,有利于解决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弱、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立足未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将成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合作的利益共振点和同频对话的条件与平台。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产学研创新型校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