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占业 梁童昕 杜卫东
(1.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 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8;3.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8)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拉开了序幕。为及时跟踪了解河南省黄河流域各地政策落实及工作推进情况,更好地为河南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在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黄河安全、水资源利用、高质量发展及黄河文化等进行了专题调查。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河南全省上下“一盘棋”,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谋求黄河生态保护之策,大兴弘扬黄河文化之风,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之路,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出台保护修复措施,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力度,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性改善,宜栖度、宜居度不断提高。一是以保护修复治理为抓手,着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2019年,郑州、开封、新乡分别投资1119.3万元、2959万元、17854万元用于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商丘市加大黄河故道修复治理力度,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新乡市2016年以来建成污水处理厂15个,在建5个,日处理能力增加55.5万吨,达到137万吨。二是扎实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济源示范区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推动水域岸线管护和河道“四乱”问题整治,共拆除违章建筑3.35万平方米,清除垃圾1.3万立方米,拆除养殖圈舍16.4万平方米,整治非法排污口4处。三是加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优化居民生活环境。2019年,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投入1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
2.环境质量逐渐向好。2019年,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森林覆盖率为26.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高于全流域3.6个百分点。其中,三门峡市达到50.7%,高于全省25.7个百分点;洛阳市、济源示范区达到45.3%,高于全省20.3个百分点。湿地保护率58.0%,高于全省10.2个百分点。其中,郑州市、济源示范区、濮阳市分别达到67.4%、67.0%、64.4%,分别高于全省19.6个、19.2个、16.6个百分点。水土保持率84.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见附表)。
附表 2019年13个省辖市(示范区)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3.安全保障巩固增强。加大堤坝建设投资、河道维护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构建完善的防洪减灾和工程管护体系,合理规划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安置,黄河安全保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2019年,郑、汴、洛、新等8个沿黄市(示范区)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河道维护经费投入2.5亿元,比上年提高19.0%。濮阳市实施“二级悬河”治理工程8.3公里,改造险工控导21处、195道坝,完成黄河堤防标准化建设144公里,建设黄河生态防护林2.5万亩。焦作市加固黄(沁)河堤防253公里,完成维修养护土方11.9万立方米、石方5.2万立方米。
4.节约用水初见成效。2019年,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平均值为40.8立方米,比全流域的55.4立方米低14.6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值为0.63,高于0.562全流域平均水平。
从发展规模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以改革促发展,积极培育新优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稳步上升。2019年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生产总值40993亿元,占全省的75.6%,比上年增长8.4%,增速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开放格局稳步扩大。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招商引资、对外投资、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格局呈稳步扩大之势。2019年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货物进出口总值5335.6亿元,占全省的93.4%,比上年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151.8亿美元,占全省的81.0%,比上年增长1.8%。
从发展质量看: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各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就业人员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进一步提升。2019年,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7.7%,开封、洛阳、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等地降幅均大于全省平均降幅;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5594元/人,高出全省13718元/人,比上年提高14.4%;开封、安阳、濮阳、济源能源消费总量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分别为8.0%、10.0%、10.1%、9.4%,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1.8个、3.6个、0.4个百分点。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新驱动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9年,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平均,下同)4.23件,比全省多0.35件,同比增长14.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9.3亿元,同比增长20.9%;科学技术经费支出11.6亿元,同比增长43.0%;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225.4亿元,占全省的96.3%,同比增长56.8%,增幅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99.5元,比全省高1196.9元,同比增长8.9%,增幅高出全省0.1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985.3元,比全省高653.5元,同比增长8.2%,增幅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上年的2.09下降到2.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民生支出持续增加。2019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民生支出总额4998.7亿元,比上年增加644.6亿元,增长14.8%,增幅高出全省5.2个百分点;人均民生支出6920.3元,比上年增加790.1元,增长12.9%;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2%,高出全省2.96个百分点。
3.社保体系日益完善。积极完善社保体系,民生保障日趋牢靠。2019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838.1亿元,参保人数303.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6%、6.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126.5亿元,参保人数1073.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1%、1.3%;人均基本养老金8405元,比上年提高12.2%;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6.7万人,占全省的91.6%。
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18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文化产业增加值1653.2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0%,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7.2%,比上年增长56.2%。2019年,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同比增长16.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8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人均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35元,比上年提高17.4%。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变迁,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多,黄河文化已成居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食粮。2019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景区共接待游客3.1亿人次,红色教育基地共接待游客3.7亿人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1972元,同比增长11.7%,占消费支出的11.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1.环境污染仍较严重。一直以来,黄河流域面临着来自工业、农业、城镇生活等方面的污染威胁,污染防治依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任务。2019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50.9%,低于52.7%的全省平均水平;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3.9%,低于97.7%的全省平均水平。
伴随着流域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废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大,而污染治理相对滞后,部分企业未实现达标排放,加之农业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降水减少、水量偏枯,水体稀释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起流域水质变差。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仍然较多,对流域环境影响较为严重。2019年,全省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648个,分布在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的有488个,占全省的75.3%。
2.生态修复任务艰巨。近年来,黄河流域等地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培植生态保育林29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流域环境效果明显。但仍有1.7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和1372处矿山亟待修复治理。
黄河是一条非常特殊而又复杂难治的河流,其症结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年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高达16亿吨,进入下游的泥沙,约有1/4淤积在下游河道内,使下游河道每年抬高5—10厘米,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
黄河之险,险在河南。黄河河南段711公里,是历史上发生大规模决口次数最多,决口影响最为深远的河道。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7米,多的高达10米以上,近七成河段为设防河段。特殊的地形、地貌、地势,一旦遭遇暴雨等自然灾害,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有决口的可能,防洪压力巨大而且长期存在。
1.全流域水资源紧缺。黄河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有限的水资源除要满足防洪、发电、灌溉、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等方面外,还要满足流域生态用水,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虽然经过长期综合治理,黄河干流实现了连续20年不断流,但水资源总量紧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由于黄河水资源紧张,地下水超采严重。鹤壁市水位逐年下降,漏斗区面积达到1174.8平方公里,且在持续扩大。开封市农业灌溉大部分使用地下水,各县的工业及城镇乡村居民生活、生产全部使用地下水,年度开采地下水量均在8.2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超100%,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呈上升趋势。
2.开发过度且效率偏低。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河流生态用水难以保障,严重威胁全流域生态安全。流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同时,还存在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和浪费的现象,水资源总体利用效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以农业为例,尽管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已有20年,但全省农业用水仍然占黄河用水总量的80%左右,而且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019年,济源、新乡、濮阳、开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59、0.58、0.58、0.54,低于0.7—0.8的世界平均水平。
从调查结果看,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2019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GDP增速为6.9%,接近7.0%的全省平均水平。但是,从各地情况看发展不平衡,增幅最高相差5.3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率有3个市在临界值0以下,濮阳市降幅最大,下降22%;有10个市在临界值0以上,开封市涨幅最高,上升20%。森林覆盖率有7个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间最多相差43.1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最多相差55.6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最多相差26.4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最多相差35.2个百分点,人均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最多相差190元,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最多相差188张,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最多相差17435元。
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常住人口占全省的67.6%,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5.6%,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密集区。但产业结构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集群,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2019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40.8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1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7.7%,低于全省8.0%的降幅,能源利用率、生产质量、生产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R&D投入强度为1.4%,低于1.46%的全省平均水平,更低于2.23%的全国平均水平,与美国(2.83%)、日本(3.26%)等科技强国相比更显不足,R&D产出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农业大省,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重量轻质,加之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弊端较多,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民生福祉虽有较大改善,但大部分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依然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利于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
滩区迁建是民生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河南省黄河滩区河道长464公里,滩区面积约2290平方公里,耕地228万亩,居住人口125.4万人。黄河滩区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长期以来,滩区滞洪沉沙与群众生活生产矛盾突出,而且受洪水威胁,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程度低。虽然2015年以来实施了居民迁建规划,目前仍有57.25万人居住在20年一遇防洪水位以下,沿黄滩区治理和搬迁任务既急且重。
黄河文化积淀了护河治河的宝贵经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传承、发展、弘扬的关键是把传统内涵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凝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能量。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2018年,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低于4.3%的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河南省黄河流域13个省辖市(示范区)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972元,同比增长11.7%,人均支出额比全省低45元,增长幅度低于全省2.3个百分点。文化市场突出问题是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自我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较弱,文化精髓挖掘不够深,特色文化产品层次不高,文化精品比较欠缺。
牢固树立“抓生态保护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保护治理并重,筑牢黄河生态屏障。一是要强化监管,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以制度约束为抓手,严格执法,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坚强保障。二是要标本兼治,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开展治污、防污专项行动,严查各种违规排污行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黄河水质越来越好,空气质量越来越优。三是要强基固本,增强防洪防灾能力。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沿黄生态廊道、沿黄生态涵养带植树造林投资力度,抓好生态整治、防洪工程和资源保护,确保黄河安澜、长治久安。
严格按照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取水、用水,杜绝超额用水行为;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考虑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协同做好产业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做好用水规划,提升产业和城乡生活用水的效率;加快创新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打破水利、环保和地方的条块分割管理格局,构建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大利用的多方协同工作机制。
1.蓄积发展动能。要大兴科技创新之风,加大相关方面投资力度,加快提升、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要积极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汇集创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推进河南省黄河实验室谋划建设工作,打造先进技术孵化转化平台和新产业高地,解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2.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资建设力度,对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倾斜、资金倾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效吸引外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坚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出口创汇,增强外需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3.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方式的根本变革;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坚持走区域协作共同发展之路。强化“协同作战、共胜共赢”意识,摈弃各自为战,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统筹解决各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方面的信息孤岛和同质化竞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共赢。
4.整合发展要素。全力整合发展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依托区域发展要素差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要素支撑作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1.强化保护传承意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力保护好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待抢救挖掘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申遗工作,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和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
2.打造河南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河南特色文化高地。一是利用黄河不断流而形成的黄河河道固定优势,将黄河滩区打造成以湿地为代表的天然生态廊道,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大氧吧,建设国家黄河生态公园。二是利用考古以及现代科技手段,探寻、复原相关遗存,依托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具有鲜明黄河文化标识的项目。三是重点保护民间“非遗”,打造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使民间文化存续传承,代代相传。四是以郑、汴、洛为核心,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核心隆起带,实现以黄河为特色的产业带动,促进高质量发展。五是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为抓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艺术精品和文化产品。
3.加大弘扬、宣传力度。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不断完善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黄河文化的展示推广力度,创新黄河文化弘扬形式,拓展黄河文化弘扬渠道,擦亮“老家河南”名片,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让旅客在“黄河故事”中全面了解黄河治理开发的宏伟史诗,充分领悟黄河的忧患性与福祉性,深刻体会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