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21-07-21 09:07刘朝阳李永娣张小科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河南省现代化

刘朝阳 李永娣 崔 岚 曹 雷 张小科

(河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目前一些省份已积极部署、勾画蓝图,纷纷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河南如何顺利完成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变,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理性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探索和实践的发展之路。

1.改革开放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并于1955年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第一次完整表述。1975年,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通过十五年建立工业化基础,推进以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为基础的四个现代化。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雏形已形成。

2.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一步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再次吹响了现代化建设的号角。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确定20世纪末中国只能达到“小康水平”,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推迟到21世纪中叶。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规划。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蓝图的新描绘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描绘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壮阔蓝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选择

事实证明,西方现代化之路并非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丰富性。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让现代化具有了最全面、最丰富的形式。

1.总部署——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安排

1987年,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两者一脉相承,后者有所创新(见表1)。

表1 “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安排

2.路径选择——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既要尊重现代化规律,又要尊重中国国情。在长达70年的现代化征程中,将完成发展模式的三个转变和一个升级。

一是“目标转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模式转变”——从工业化为主到知识化为主。三是“工作重心转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生活质量为发展主题,即从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主题到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主题。一个“战略升级”——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升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我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一)国内区域性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逐步实现,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国家以及部分先发地区的新目标,为此,国家、省级和市级层面都先后探索制定若干关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区域内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及短板弱项,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中长期规划和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建议(见表2)。

表2 典型的国内区域性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本状况

(二)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专家学者开始密切关注对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权威的有: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根据我国国情并参考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预测,制定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及标准值;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构建了两套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并分别对全国、各省(市、区)进行测度分析。

三、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本文从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民主法治现代化、文化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等6大方面构建一级指标,在每个领域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河南统计年鉴》、专业部门取得相关数据,构建具体的27项二级指标,形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

(续表)

(一)目标值设定原则

一是观察历史数据并利用模型预测目标值。在参考、优化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具有自身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并通过观察历史数据的年均增长情况,使用目前经济预测的经典模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预测2035年河南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等。二是参考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评价标准。参照当前世界发达城市的指标数值,同时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2035年指标标准值。

(二)权重确定

采用德尔菲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初步分值,考虑到指标计算的方便性,采取四舍五入取整的方法确定最终的权重值。人民生活现代化赋权较高,充分体现以人为核心,以满足人的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现代化内涵。同时适当降低了经济发展现代化指标的权重。

(三)测算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综合指数法计算,再对各项指标指数进行加权算数平均得到,指数值介于0到100之间,越接近100,表明越接近目标。

四、河南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评价分析

“十三五”时期,河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关键性成就。在此基础上,通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对2015—2019年河南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6大方面实现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

(一)河南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进程

2015—2019年河南省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从2015年的52.8%增至2019年的63.3%,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2015—2019年河南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进程

河南现代化各大方面总体均呈增长态势,但程度不一。2019年人民生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水平发展程度分别为72.7%、77.9%,领先于其他方面,而从增速看,经济发展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增速最快,年均增速分别为2.9%、3.0%,民主法治现代化、文化建设现代化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总体波动不大。这从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对社会发展领域越来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较快。(见图2)。

图2 2015—2019年河南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6大方面进程

(二)河南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6大方面进程

1.经济稳步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初步测算,2019年河南省经济发展现代化实现程度为51.6%,较2018年提高2.91个百分点,2015—2019年年均提高2.9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人均GDP稳步增长。“十三五”时期,河南省经济处于向中高速转变阶段,2019年全省GDP为53718亿元,同比增长6.8%,按可比价计算,是2015年的1.34倍;全省人均GDP为55825元,按可比价计算,是2010年的2.2倍,现代化实现程度为51.3%。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19年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8.5%,较2015年提高7.7个百分点,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省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46.85%升至2019年的53.21%,2015—2019年年均提高1.59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继续保持规模化高速扩张态势,2018年河南省数字经济总量约为1.2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0位和中部六省第2位,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25.9%

2.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增强,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初步测算,2019年人民生活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2.7%,较2018年提升1.85个百分点,2015—2019年年均提高2.0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903元,与经济增速同步。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2015年的2.38∶1下降为2019年的2.26∶1,现代化实现程度为66.4%。公共服务建设更加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执业医师数从2015年的19.86万人扩大到2019年的25.14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61人;社保制度日益健全,参保人数大幅增加,2019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6.9%,接近现代化目标。

3.教育投入得到有效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

初步测算,2019年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7.9%,较2018年提升1.37个百分点,2015—2019年年均提高2.99个百分点。教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8.13%、94.62%、91.2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6%,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19年全省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5.5%,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巩固。

4.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治理能力逐渐增强

初步测算,2019年民主法治现代化实现程度为62.3%,较2018年提升1.73个百分点,2015—2019年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基层民主选举保持较高参选率,河南省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与第六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已于2018年完成,参选率达89.6%,较上届提高了0.94个百分点。律师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省拥有律师数21805人,2016—2019年律师规模以10.7%的年均增速扩大,人民群众法治观念越来越强。社会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全省共有社会组织43963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由2015年的3.08人增加到2019年的4.56人。

5.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文化软实力增强

初步测算,2019年文化建设现代化实现程度为66.6%,较2018年提升8.2个百分点,2015—2019年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显著提高,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9%,首次超过4%,现代化实现程度61.3%。居民文化消费丰富,2019年河南省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767.8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4.1%。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持续推进,2019年全省共建成图书馆164个、博物馆340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2458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215.7平方米,文化设施建设均衡发展。

6.资源环境建设呈现新气象,绿色发展持续加快

初步测算,2019年生态环境现代化实现程度为54.9%,较2018年提升2.2个百分点,2015—2019年年均提高3.0个百分点。具体来看,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19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52.7%;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61.3%,较2015年提高17.9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能源消费约2.3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重降至70%以下。截至2019底,全省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2336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1054万千瓦,跻身千万千瓦级别。全省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8%,全省净吸纳外电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过23%。全省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同比增长约13%,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三)当前河南省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项

当前河南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足。2019年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6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收入水平偏低。2019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排名第18位,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山西。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2019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现代化实现程度为45.6%,水平偏低,高校同质化现象突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大而不强,文化强省建设短板突出。河南省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偏低,文化娱乐活动形式相对单一,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数量缺质量”“有产品缺精品”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河南省PM10、PM2.5平均浓度较高,2019年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52.7%,较2018年下降3.9个百分点。

五、河南省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蕴含新机遇的同时也蕴含着新挑战。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定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一)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加快经济现代化发展步伐

推动需求升级,让内需成为支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激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升级。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升投入质量,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突破口,集聚源头活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疏通经济内外循环通道,以“一带一路”为统领,深化陆海空网“四条丝路”协同畅通的高水平开放渠道。

(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培育“橄榄型”社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困难就业群体拓展就业增收渠道,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坚持财政资金等公共资源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一流人才培养,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提升高校一流人才培养与服务创新发展水平。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优化经费使用方向,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费使用结构。

(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筑牢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基石

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公众参与度,使立法更好地反映客观规律、凝聚社会共识、体现人民意愿。树立底线思维,稳控经济社会风险。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中原文化新辉煌

以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为契机,加快黄河生态文化带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和激发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有效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加强顶层设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顶层设计、生态监管、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抓好抓实防洪减灾、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河南省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