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攀登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创伤科,四川 泸州 646699)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诱发病因为肩袖磨损退变或与运动损伤、撞击损伤等有关,采用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手术方式治疗肩袖损伤相较于保守治疗,可以更快地消除病灶;但是,由于肩袖组织结构较为复杂,从而使手术难度增加[1]。开放式肩袖修复术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会引发患者较多的并发症。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及术后疼痛轻等优势,被广泛用于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可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预后[2]。本文重点探讨了开放式肩袖修复术与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用于肩袖损伤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6例肩袖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试验组(2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60~74岁,平均(67.17±6.89)岁;肩袖撕裂面积2.87~3.35 cm,平均(3.11±0.24) cm;损伤部位:左肩14例,右肩14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8~74岁,平均(66.35±7.14)岁;肩袖撕裂面积2.87~3.43 cm,平均(2.96±0.47) cm;损伤部位:左肩14例、右肩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美国骨科医师学会肩肘外科学》[3]中关于肩袖损伤的诊断标准者;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肩袖损伤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上肢周围神经损伤者。所有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此项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开放式肩袖修复术,全麻,充分描画肩关节相关部位,如肩锁关节和肩胛岗等;消毒铺巾,在肩袖损伤患者肩峰外侧至前肩峰位置处作一70~90 mm切口,充分暴露喙突;观察肩袖损伤患者的喙肩穹情况,与此同时仔细检查患者的肩峰下滑囊,如果肩袖损伤患者出现肩峰下病变状况,术者需先处理患者的肩峰下滑囊;冲洗切口,观察肩袖损伤患者的肩袖类型、撕裂状况等,再松解其肩关节;置入3枚肩袖锚钉,每一枚肩袖锚钉的间隔距离为50 mm左右,再进行缝合,置入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试验组患者应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全麻,气管插管,取肩袖损伤患者“沙滩椅”位;建立后侧入路,观察肩袖损伤患者盂肱关节内部结构,判断具体受损部位和了解伤处肌肉活动情况;建立前方入路和外侧入路,彻底清理肩峰下滑囊,扩大肩峰下间隙;观察肩袖损伤患者的损伤情况,判断撕裂程度,松解肩关节,采用单排固定方法或双排固定方法缝合肩袖;术后外展肢体45°,固定时间在35~42 d,在此期间需每日进行冰敷,与此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活动肩关节,术后42 d后主动锻炼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参照《美国骨科医师学会肩肘外科学》[3]中的判定标准。其中疼痛基本消失,并且肩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疼痛出现了明显的好转,但肩部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为有效;疼痛未缓解,关节活动功能受限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ley量表[4]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越好;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估量表(NRS)[5]检测,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肩关节活动度采用专业的量角器测量,包括疼痛功能、肌肉力量及肩关节活动范围,其主要检测肩关节活动范围,包括肩关节前屈平均活动度(正常范围70°~90°)、肩关节外旋平均活动度(正常范围45°~60°)、肩关节内旋平均活动度(正常范围45°~70°),数值与疾病程度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s)、[例(%)]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手术指标 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切口长度(mm)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对照组 28 90.12±9.57 10.44±2.63 79.54±5.32 55.39±7.14 22.66±4.21试验组 28 89.36±10.01 5.11±1.45 42.03±3.56 20.22±4.85 5.36±0.22 t值 0.290 9.391 31.007 21.561 21.71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肩关节功能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NRS评分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肩关节内旋活动度均显著大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术前比,*P < 0.05。NRS:数字评估量表。
组别 例数 肩关节功能评分(分) NRS评分(分) 肩关节前屈活动度(°) 肩关节外旋活动度(°) 肩关节内旋活动度(°)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对照组 28 58.98±7.99 71.85±8.77*5.58±1.12 4.49±1.07*58.11±7.68 68.22±10.26*25.66±4.48 35.12±5.68*39.31±5.38 55.59±7.52*试验组 28 58.54±8.11 87.16±8.84*5.45±1.23 3.32±0.57*58.33±8.15 78.15±10.63*25.63±4.51 46.11±6.32*39.33±5.41 67.52±1.61*t值 0.205 6.506 0.414 5.107 0.104 3.557 0.025 6.844 0.014 5.900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肩袖损伤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肩前方疼痛、肌肉萎缩、关节继发性挛缩、活动范围受限等,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常使用手术治疗肩袖损伤,传统手术以开放式肩袖修复术为主,虽可有效清除病灶,但易发生切口感染、肩峰骨折及滑液漏等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6-7]。
随着微创手术的日益发展和进步,肩关节镜技术也得到相应发展,逐渐成为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主要方式。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视野更清晰、更开阔,在操作时对患者的肩袖损伤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同时其伤口较小,创伤较轻,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更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疗效显著。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属于小切口手术,其对患者三角肌、肩胛下肌、小圆肌,以及其他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较小,可降低术后因组织损伤导致的肩关节活动受限,同时改善患者肩关节前屈、内旋、外旋等活动范围,缓解患者疼痛[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肩关节内旋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可加快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促使病情转归。
综上,采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可缓解患者疼痛,同时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