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松兰
(监利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湖北 荆州 433300)
产后出血为产妇分娩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并发症也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容易给产妇家属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1]。产妇产后出血早期若未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可能会进展为难治性产后出血,则需要切除子宫,甚至导致死亡。现阶段,控制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出血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相对于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用于治疗产妇产后出血,效果显著[2]。目前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在预防控制剖宫产产后出血方面的相关报道较多,但对于其应用方式报道相对较少,研究显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行宫体注射时较肌肉注射能够减少产妇的阴道出血量[3]。为此,本研究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不同注射方式对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监利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59例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注射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A组(29例)和B组(30例)。A组产妇年龄21~37 岁,平均(28.69±3.15)岁;孕龄 38~40 周,平均(39.23±0.51)周;初产妇8例,经产妇21例;高危因素:羊水过多3例,前置胎盘3例,胎盘早剥2例,瘢痕子宫12例,巨大儿9例。B组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28.63±3.41)岁;孕龄 38~40.5 周,平均(39.37±0.50)周;初产妇7例,经产妇23例;高危因素:羊水过多2例,前置胎盘2例,胎盘早剥1例,瘢痕子宫19例,巨大儿6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孕龄> 38周者;符合剖宫产相关指征者[4];术前血小板> 100 × 109/L、血红蛋白> 100g/L者等。排除标准:对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过敏者;近期有出血史者;合并子宫肌瘤、感染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行常规剖宫产术,在剖宫产结束后立即给予缩宫素注射液(成都市海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983,规格:0.5 mL∶2.5 U)静脉滴注,20 U/次。A组产妇在给予缩宫素注射液基础上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Pharmacia & Upojohn Company,注册证号 H20170146,规格:1 mL∶250 μg)行肌肉注射,250 μg/次。B组产妇给予缩宫素注射液基础上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行宫体注射,250 μg/次。注射15 min后,如果止血效果不佳,可再次进行注射,但总剂量需< 2 mg。两组产妇均于术后观察24 h。
1.3 观察指标 ①出血量。统计并比较两组产妇术后2、12、24 h的出血量。②宫缩强度。采用母婴监护仪进行宫缩压力监测,观察其宫缩曲线,在子宫收缩时宫缩压力会增高,统计并比较两组产妇术后5、10、60 min的宫缩强度。③凝血功能。采集两组产妇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的外周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产妇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出血量 与术后2 h相比,术后12、24 h两组产妇出血量均增加,但B组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产妇出血量比较(±s, mL)
表1 两组产妇出血量比较(±s, mL)
注:与术后2 h比,*P < 0.05;与术后12 h比,#P < 0.05。
组别 例数 术后2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A 组 29 341.26±21.59 356.59±20.64*385.17±19.32*#B 组 30 286.39±23.47 314.59±21.54*341.66±20.64*#t值 9.337 7.643 8.353 P值 < 0.05 < 0.05 < 0.05
2.2 宫缩强度 与术后5 min相比,术后10、60 min两组产妇的宫缩强度均增加,且B组较A组增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宫缩强度比较(±s, kPa)
表2 两组产妇宫缩强度比较(±s, kPa)
注:与术后 5 min 比,△P < 0.05;与术后 10 min 比,▲P < 0.05。
组别 例数 术后5 min 术后10 min 术后60 min A组 29 11.62±1.38 17.63±2.19△ 25.39±3.51△▲B组 30 14.59±1.64 21.63±2.37△ 29.17±3.67△▲t值 7.514 6.727 4.041 P值 < 0.05 < 0.05 < 0.05
2.3 凝血功能 与术后即刻比较,术后24 h两组产妇的D-D、FIB水平降低,且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3。
表3 两组产妇凝血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产妇凝血功能比较(±s)
注 :与术后即刻比,□P < 0.05。D-D :D-二聚体 ;FIB :纤维蛋白原。
组别 例数 D-D(mg/L) FIB(g/L)术后即刻 术后24 h 术后即刻 术后24 h A组 29 4.36±0.64 2.11±0.28□ 5.96±0.39 4.36±0.34□B 组 30 3.65±0.28 1.32±0.21□ 4.29±0.62 3.12±0.37□t值 5.553 12.288 12.335 13.391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对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控制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且临床中关于如何有效防控产后出血的研究较多。宫缩乏力为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5]。以往,临床多采用缩宫素作为防控产后出血的主要药物,但疗效一般,对部分产妇止血效果不佳。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为强效型促缩宫药物,可进行肌肉或子宫注射,子宫注射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和子宫切口开放的血窦血管,从而迅速闭合止血,而肌肉注射则经过血液循环,对全身发挥作用[6]。李丽[7]研究表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行宫体注射可以降低产妇的出血量,提高宫缩强度。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产妇术后12、24 h出血量较A组产妇减少,在术后10、60 min的宫缩强度较A组增加,提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行宫体注射可以更有效减少行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提高宫缩强度。D-D为血液中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FIB为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过程。若D-D、FIB两者水平表达过高,则表示机体处于纤溶亢进以及高凝状态,不利于产妇术后恢复。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行宫体注射可直接抑制腺苷酸环化酶,调节产妇血液高凝状态,还可以通过促进血管收缩、血小板聚聚,从而解除血液高凝状态,达到降低D-D、FIB水平的目的[8]。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产妇术后即刻、术后24 h的D-D、FIB水平均较A组降低,提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行宫体注射通过降低D-D、FIB水平,改善行剖宫产产妇的凝血功能。
综上,相对于肌肉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宫体注射可以有效减少行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提高产妇术后的宫缩强度,降低凝血因子水平,防止血液凝固,是较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的药物注射方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