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位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学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陪伴着学生,甚至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对处于该学科教育教学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更加显得重要了.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层次、性格优劣等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法,希望以此来助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古人云:“学以思为贵.”对于思维能力才刚刚奠定基础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是自我能量爆发的发源地.许多人纠结于智力的高低,殊不知人的智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智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自然水涨船高.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一、改变出题角度,打破思维惯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学科拥有更多的公式、定理,所以数学学科的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数学知识.学习和运用固定的数学公式和定理固然简单,但是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惯性,导致学生在面对一些数学题目时,不懂变通,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教会学生打破思维惯性,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副扑克牌共54张,最上面的一张是红桃K.如果每次把最上面的12张牌移到最下面且不改变它们的顺序及朝向,那么至少经过多少次移动,红桃K才会再次出现在最上面?很多学生刚开始看到这道题的时候,以为这是一道找规律的题,因此在做这道题时一直在找题目中隐藏的规律.但实际上解决这道题只需要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题思路如下:54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108,也就是说,每移动108张牌,牌的顺序就会和刚开始时的情况一样,又因为每次移动的是12张牌,所以108除以12的商即为移动的最少次数,即至少要移动9次才能让红桃K再次出现在最上面.
另外,学生在做课本练习题的时候,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关于这节课的知识的,所以在做课本习题时会直接想到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去解答题目.比如,如果某道题出现在数字的最小公倍数的专项练习题中,那么学生会想到要用最小公倍数的数学知识来解题,但如果这道题在试卷上单独出现,那么学生很可能因为思维惯性,无法对这道题目作出正确的解答.由此可见,思维惯性对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阻碍与危害.
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帮助学生摆脱思维惯性,小学生年龄小,既容易形成思维惯性,也很容易打破思维惯性.究竟是打破思维惯性还是形成思维惯性,需要看小学数学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十分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但有时却忽视了思维惯性所造成的危害.
二、开展实践活动,探索实际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是一项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特殊事业,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實际生活,这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实践活动是对小学生发展教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中,操作和试验都是必不可少的.亲身操作、体验和感知都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经验.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协助其获得实践所需材料.只有亲身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学生才知道探索问题后该如何去总结.
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之前,教师让小学生测量操场的长与宽,并计算操场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并对所得信息加以分析,整合解决方案,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的每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最真实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接受.再如,在讲解“圆锥体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拿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形状的容器,向圆锥和圆柱里加水,直到加满,然后将圆锥和圆柱中的水分别倒到量杯中测量水的体积.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了解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而掌握课本上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它们的体积比是3∶1.在小学数学的考试题中,很多题目都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比如,角度问题与钟表联系在一起,加减乘除与买卖物品联系在一起.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分析、创新能力,并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使其思维分析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组建学习小组,碰撞思维火花
在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思维散发具有独特的效果.有这样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了苹果,那么我们各自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了思想,那么我们各自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学生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并在组内针对数学问题互相交流、互相辩论,交流自己的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鸡兔同笼问题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作为教师,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给出这道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彼此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最想要的局面出现了——小组成员为了兔子是有两只脚还是有四只脚的问题而开始激烈争辩.在学生争辩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叫停,因为我还没有听到我想要的结果.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小组同学讨论出我想要的答案才喊停.然后我请那一组的同学回答问题,他们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这个小组刚开始时也在讨论兔子到底有几只脚,后来这个小组的组长提议实际计算一下,然后他们就开始了计算.计算后发现,如果兔子有两只脚,那么无法计算出结果,而如果兔子有四只脚,那么就能得到答案.对于现代的小学生而言,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学生讨论兔子有几只脚,而在于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否突破讨论的限制,想到利用实际计算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个小组的组长没有想到通过实际计算来解决争辩,那么学生的争辩可能一直没有结果.但是他想到了,因此帮助其他学生摆脱了思维惯性的限制.小组学习的优越性早已毋庸置疑,但是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方法,或者这些小学数学教师只将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于解决某一个单一的问题,忽视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真正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协作精神有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单凭学生一己之力可能无法解决,但是通过小组内不同成员的合作交流就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在解决一些困难问题时,学生合作探讨十分有必要,小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能让学生从彼此的智慧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而且,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相处时间也更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长久的相处中也更易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身上学到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且学生之间精诚合作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纵观世界上的那些重要发现,大部分都是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所以,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更好地成长.
结 语
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可以说是每人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是学习数学的好时机.在国家提倡创新人才的背景下,打破惯性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前行,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迸发出一朵朵耀眼的火花,进而在时间的长河里开启智慧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春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33):53-54.
[2]王欣焕.唤醒问题意识 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J].考试周刊,2020(90):83-84.
[3]周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