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赵如丽 席洁茹
【摘要】高三学生在概率章节的复习中,常常在几何测度选取上把握不准.本文针对一堂几何概型复习课上学生的热烈争论,探究了正确选择测度的关键所在.通过追本溯源,挖掘本质,再经过题组比较和检测反馈,学生对几何测度选取有了清醒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贝特朗奇论,让学生体会题目设置的严谨性和合理选择测度的重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几何概型;测度选取;等可能性;贝特朗奇论
在高三几何概型复习的讲评课上,一道选择题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争论,可以称作别开生面地展开了一场关于几何测度选取的“保卫战”.现将课堂主要情景和环节分享出来,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题目再现】
如图1,在一个棱长为2的正方体鱼缸内放入一个倒置的无底圆锥形容器,圆锥的底面圆周与鱼缸的底面正方形相切,圆锥的顶点在鱼缸的缸底上.现在向鱼缸内随机地投入一粒鱼食,则“鱼食能被鱼缸内在圆锥外面的鱼吃到”的概率是( ).
【双方焦点】根据同学们的答案,主要将班级分成两方,一方(暂称为“甲方”,下同)认为选D,这部分同学占90%以上,另一方(暂称为“乙方”,下同)认为选A,凤毛麟角的有几位,占比不到10%.
甲方观点是选D.理由:因向鱼缸内随机地投入一粒鱼食,应选用体积作为测度,即长方体鱼缸的体积为8,圆锥的体积为13×π×2=23π,则鱼缸内且在圆锥外部的体积为8-23π,所以“鱼食能被鱼缸内在圆锥外面的鱼吃到”的概率是8-23π8=1-π12.
公布答案以后,选D的同学丝毫没有发现自己的解答过程有何漏洞,甚至不少同学指出有可能是答案给错了.笔者没有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让选A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乙方观点是选A.理由:选面积作为测度.
【双方交锋】
乙方代表生1陈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养过鱼?我是在养鱼的过程中观察到投入鱼食时,鱼食是浮在水面上的,所以这道题不需要体积比,只需要面积比.鱼缸底面正方形的面积为22=4,圆锥底面圆的面积为π,所以“鱼食能被鱼缸内在圆锥外面的鱼吃到”的概率是1-π4.
甲方代表生2反驳道:鱼食能不能漂浮在水面上与鱼食的材质有关,不是所有的鱼食都能浮在水面上.
所以,生1的说法不能完全让人信服.还有的同学说“难道不养鱼就不能做这道题啦”.
乙方代表生3站到讲台上,他拿起一个水杯,让同学们观察:从杯子口投入物品,物品自由下落时,只与杯子口的大小有关,与杯子的高度没有关系.所以,这道题应该是面积比,而不是体积比.
课堂讨论激烈.归根结底,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测度选取问题:这道题究竟该选体积还是面积作为测度呢?教师并未急着给出意见,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后再判断.
【教师引导】
(一)问题转换.既然对于此问题的争论一时难以平息,那么干脆出一道更容易的、少争议的题目作为过渡,帮助理解此题.這也是上课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问题变换为:将内部的圆锥形容器变成圆柱形容器,那么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变成圆柱后体积比和面积比相同了,选体积和面积作为测度结果一致,进而思考换成圆柱形容器后,和本题的圆锥形容器比较问题有何不同.
(二)追根溯源.概念是灵魂,运算是生命.当我们对某一问题难下定论时,可试着从数学概念方面去找找答案.为让学生重温几何概型的内涵和外延,以期找到解决本题的关键症结所在,笔者让同学们打开必修3课本,认真研读(详见课本),寻找解题的关键点.学生阅读思考后,笔者让学生自由表达其看法.
生4:往容器里投食,落在水面上任何一处是等可能的,而落在圆锥形容器内部就不等可能了,因为口大底尖.所以,在保证等可能的前提下,本题只能用面积比而不能用体积比.若换成圆柱形容器,落在圆柱内部任何一处也是等可能的,所以对于圆柱形容器用面积比和体积比都可以.
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至此甲、乙双方算是握手言和了.笔者提醒学生:遇到几何概型问题时,不能盲目草率,不可以想当然地认为看到有线段就选长度比、看到平面区域就选面积比、看到几何体就选体积比,而应该谨慎审题,并考虑等可能性,选取合适的测度进行计算.
【乘胜追击】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几何概型中的“等可能”,笔者又出示了下面几道题目.
【拨云见日】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贝特朗奇论.三种解反映的是三种不同的随机事件.也就是说:想法1把“点B落在圆弧上”视为等可能的,想法2把“点M落在线段上”视为等可能的,想法3把“点M落在圆中”视为等可能的.而得到三种不同解的原因恰是题目中“任意”作弦的提法太不明确了,导致因对随机事件的等可能性理解不一致而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可见,测度的选取是以等可能作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概率出题要严谨,不可含糊不清.
【“战”后启示】
几何概型测度选取要注意考察等可能性,要以题目设置为准则去考量,所谓“几何概型解答切莫想当然,计算之前等可能性探究一番”.这也告诫我们在命制或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的严谨性,不可模棱两可.在学生争论和质疑时,我们需要机智教学,灵活处理,挖掘本质,让学生理解,让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教出数学真理,教出数学味道,教出数学境界,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邓集贤,杨维权,司徒荣,等.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上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