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华
“晚上5时50分我才把他送到学校,高高兴兴送去的,一个小时后就出事了。”“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亡案”发生后,坠亡学生的母亲鲁女士称,对她而言,这件事“毫无征兆”。
每一个放弃自己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不愿接受、不敢相信的父母。孩子做出了令人痛心的决定,只给父母留下了永远的疑惑。他们一遍遍问着自己:我的孩子明明好端端的,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孩子的心理问题藏在哪里
一般来讲,孩子具有敏感、反应剧烈、容易受伤害等特点,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如此。一部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乎别人尤其是父母怎样看待自己,希望得到父母好的评价,甚至取得好成绩也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然而,孩子的表现与内心却常常不相符,他们明明有心理压力,却表现得很轻松,他们平时看起来十分阳光,内心却很敏感,目的就是维持他们在父母心中的形象。对于可能损害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形象的行为,他们会表现得十分排斥,甚至不能接受。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期待过高、照顾过多、干涉过度,都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隐性心理问题,是指表面正常,实际却存在一定心理障碍,长期积累后有可能爆发的现象。因为这些人平时与普通人无异,想要发现他们并非易事。父母平时应多察言观色,以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和表达方式。不要只着眼于显著的情绪反应,也要多留意隐藏的情绪行为表征。比如:抖腿,表示不安;抓头发,表示烦躁;沉默,表示失望;对抗,表示内心矛盾……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家长不要掉以轻心,而应抽出时间与孩子倾心交谈。总之,察言观色必须关注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异常言行及先兆性症状,分析背后的缘由,及时进行预防性教育,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导致孩子慢性焦虑的因素
笔者近期对1274名高中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近12.7%的学生有焦虑和自卑的现象。这也是目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最严重的两种情绪障碍。其实,无论是在成人还是孩子身上,焦虑都会时常发生。心理学认为,适度的焦虑能够激起人们的斗志,促使人们集中意念,更好地完成任务。可是焦虑一旦过度,成了焦虑症,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焦虑的症状多样,最隐性的是慢性焦虑,又称为广泛性焦虑或普遍性焦虑,表现为没有缘由的长时间焦虑、烦躁、紧张不安,处处提心吊胆、时时高度警觉,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紊乱、运动性不安等症状,但却检查不出躯体方面的病症。通过在教育一线的多年观察,笔者认为,孩子出现慢性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良的自我认知。有些孩子考试不理想或者做事情不够完美,就会认为是自己笨,感觉自己比其他同学都差劲,无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自我评价过低。
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一些孩子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定的目标过高,当自己全力以赴也难以达到时,就会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受挫。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容易情绪激动,有的一遇到考试就紧张,总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走进考场大脑就一片空白,严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性格过于内向。有的孩子不善于交际,性格内向,遇到一些人和事时,就表现出极度的紧张、恐慌与不安,说话断断续续,思维混乱。
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期望过高,不顾孩子的天生特质与实际的学习水平,而一厢情愿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焦虑由此产生。还有些父母经常吵架,關系不和,对孩子关心不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就容易产生不安的心理。还有更多的父母因为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办,导致孩子独立能力差,容易遭受各种挫折,而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又不强,也会产生焦虑。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孩子,不关注成绩差的孩子,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一切都好,成绩差的孩子就什么都不如别人。在这样的评判标准下,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成绩好的孩子压力也大,总是担心成绩一旦不好就会失宠,也会产生焦虑情绪。此外,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不良信息的影响,孩子的心灵遭受到冲击,也会导致隐性心理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预防和克服慢性焦虑
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中固然有一些难以改变的因素,但父母作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对孩子焦虑的发生与消除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更不能对孩子责打、辱骂等,以减少孩子焦虑情绪的诱因。其次,父母在对孩子的期望和评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以及日常接触中,要经常对孩子作出积极的评价,这对孩子恢复或增强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对于已经产生焦虑情绪的孩子,要尽快找到原因,尽早加以引导,必要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生。孩子的焦虑情绪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需要一个过程。父母应该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
除了家庭,孩子的隐性心理伤害还有一个主要来源,那就是学校。因此,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老师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呵护。让孩子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才会给他带来独立应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底气。第二,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的认知。有些孩子对自己要求过高,行为上努力上进,可一旦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就会对自己心生埋怨,产生睡眠障碍、身体不适等焦虑情绪。这时,老师就要让孩子适当降低目标,不要把失败完全归因于自己,引导他坦然接受失败。第三,教孩子学会向人倾诉。有些孩子之所以一直处于焦虑情绪之中,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没有学会向别人倾诉。老师可以利用课间或自习课与孩子多沟通,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老师都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老师倾诉。第四,教孩子缓解焦虑的具体方法。比如,教孩子在焦虑时,特别是面对考场焦虑时,可试着做几次深呼吸。平常我们都是用胸式呼吸,要教孩子采用腹式深呼吸的方法吸入更多新鲜空气。第五,教孩子培养迎难而上的心态。当孩子处于焦虑的情绪之中时,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调节自己紧张的状态。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形成“合理化认识”。 从现状出发,寻找成绩薄弱的原因,除了分析主观原因,也要从客观原因入手,如题目的难易程度影响了发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不良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的隐性心理伤害,也是隐性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这种隐性伤害往往比显性伤害的危害更大,容易导致孩子对一切感到无望,陷入迷惘,甚至引发悲剧,带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倘若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树人中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