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堂 李祥彦
摘 要: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重大思想从提出、形成到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薪火相传,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形象标识和永葆生机的精神密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共同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3.001
文章编号:1009-6922(2021)03-05-06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恩格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这一重大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薪火相传,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形象标识和永葆生机的精神密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行为准则。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任何重大思想、重大理论,都有一个从提出、形成到成熟并不断传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提出到形成并写入党章,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萌芽期:写入信中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萌芽期。
刘少奇在《论党》中指出:“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1]348不过,在建党初期,“为人民服务”只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论和行动上,并没有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个概念。1922年9月,党的早期理论家恽代英在《民治运动》中提出了“为人民的奋斗”:“我们为人民的奋斗,总要有人民的联合,在背后作有力的后援。”[2]1939年,延安《解放》雜志发表陈伯达写的《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2月20日夜,毛泽东同志致信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对《孔子的哲学思想》提出商榷意见,他在信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话语体系中的专用术语:“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3]但这封信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开,因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并未在第一时间为多数人所知。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不是偶然的,而是受了《共产党宣言》和墨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毛泽东同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忠实阅读者和坚定践行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等重要论述对他的影响是直接的、强烈的。而墨家思想和主张对他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毛泽东同志早年听过胡适讲的墨子哲学,后来又很认真地研究过墨子和他的学说,对墨子、墨家情有独钟[5],称墨子“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6] 2280;而对儒家则颇为不屑,认为孔子“不大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说他“是圣人,我们也是不承认的”[6]2278。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12章尚同(中)》)的宏伟志向、“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的无私情怀、“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的献身精神和“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的价值追求,给毛泽东同志留下了深刻记忆,也孕育并催生了他内心深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形成期:写入名篇
从193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到1945年写入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期。
1942年5月,我们党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在作结论时,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党领导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7]857,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7] 855。1943年10月,他在《论合作社》中进一步指出:“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6]1883从“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到“为群众服务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重要论述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初见雏形。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安塞石峡峪烧木炭时牺牲。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7]1004第一次深刻阐述了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性质、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里,毛泽东同志使用了“完全”“彻底”,其实就有了“全心全意”的意思了。十天之后,也就是1944年9月18日,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8]210同年10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看望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的全体工作人员时,他勉励大家“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9]549。同年年底,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郑重提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8]243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丰富、衍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一个热词,被广为传诵。
在这前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题写“为人民服务”,不断展现其思想魅力。1944年11月15日,毛泽东同志为爱国报人邹韬奋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9]5591945年5月1日,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某团烈士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9]597同年9月20日,为大公报社职工题词:“为人民服务”[10]。党的其他领导同志也相继发表讲话、演说、文章,深刻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要求“党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增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1]134;周恩来在上海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说,强调“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11];朱德强调,八路军、新四军“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12];陈云在《目前剿匪之政策》中,要求“针对其动摇,扩大我之政治攻势,说明人民自卫军是为人民服务,当土匪是扰害人民”[13]。
从“为人民服务”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毛泽东同志首提“为人民服务”,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的其他领导同志反复述及这一重要论断,标志着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形成,并成为共识。
(三)成熟期:写入党章
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入成熟期。
1945年1月,在谈到区乡干部作风问题时,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一致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9]573在接着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作政治报告,他正式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1095,并将“为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增加了“总纲”部分,其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14]党章“第一章党员”还规定:“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此后历次修改党章,都毫无例外地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成熟。
1954年9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15]这就把“为人民服务”同时写入了党的根本大法和国家根本大法,进而从全党推向全国,成为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全社会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为人民服务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坚持在为人民服务中推进;“为人民服务”也同时成为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
邓小平同志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热爱人民,是他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为人民服务,是他一生最彻底的政治追求。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央决定恢复他职务的会议上,他坚定地说:“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16]这里的“做点工作”,无疑就是共产党人话语体系中的“为人民服务”。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坚持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智慧,概括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17]121的著名论断,创造性地把“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和要求具象化为“人民满意论”。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根本衡量尺度;只有让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才能说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得牢、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好。1992年初,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谷,我国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缺乏闯劲,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存在诸多争论等情况,邓小平同志果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7]37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直接回答了对改革开放如何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处理国内国际存在的各种关系、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承、丰富和发展,也是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8]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脉相承,其本质都是坚持执政为民。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的那样:“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18]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而且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更深刻的时代内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到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9]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的生动体现。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动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9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着党的工作的战略布局和努力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非凡的战略远见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提出了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党的一切工作、一切活动、一切政策设计,都必须围着人民转、为了人民干、依靠人民办,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是党的根本宗旨生动而鲜活的时代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21]“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20]136“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3;黨的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22]295。并告诫全党:“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20]136他在接受外媒访谈时讲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3]10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反复出现在党的文献中,其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现10次、第三卷出现21次,不仅是一个高频词,更是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县委书记座谈时,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22]143;谈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他强调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加快内部职责和业务整合,尽快形成工作合力,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20]173;提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24];提到疫情防控,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5];提到正风肃纪,他要求“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20]547;提到文艺文化工作,他“希望大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20]324……这一桩桩一件件,既抒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更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升华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根本政治担当。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服务是她的灵魂、生命和天职。从马克思、恩格斯誓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毛泽东同志在此基础上最先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到江泽民同志“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8]279、胡锦涛同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6],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3]4。“为人民服务”已经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成为党联系群众的精神纽带、凝聚群众的工作抓手、屡创奇迹的秘籍要诀。这一思想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表达和时代的鲜明特征,但都始终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忠诚,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伟大品格和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追求。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7]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清醒与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不脱离群众,永葆公仆本色,确保我们党永不变质、江山永不变色。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1.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2-16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5]王玉堂.毛泽东视野里的墨子与墨家[J].职大学报,2019(3):32-3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9.
[11]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1.
[12]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7.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98.
[14]陈麟辉.毛泽东名篇《为人民服务》之由来[J].大江南北,2020(7):7-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J].法学研究,1954(3):1-13.
[16]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49.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1]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4.
[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4]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01).
[2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
[26]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4.
[2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