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 胡朝芳
摘 要:教育使人明理,能够提升国民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师则是决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全面提高我国教师的教育水平,如何有效拉近城乡教师的差距,是我国一直在探究的问题。自我国教育改革至今,基本已经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但是我国各地之间,城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念还存在较大差异,加之现今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念以及自身素养都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就将基于这个背景,来探究如何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城乡教师专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专业融合发展
一、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的重要作用
我国部分乡镇的教育水平还处在较低阶段,乡镇教师的整体素养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故而为了缓解师资压力,全面提升我国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需要借鉴“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要积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为城镇教师和乡村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所以,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能够让两者实现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使教师专业融合发展。
二、以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启动“均衡式”双向教师交流
我国在许久之前就重视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国家鼓励大学生支教就是城乡教师交流的举措之一。“支教式”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可以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但乡村教师的长远发展还需结合其他措施。所以在教育改革之后,教育部门和各级领导提出了“均衡式”交流模式,力图让城乡教师可以全面发展提升。所谓“均衡式”交流,就是将原有的单向交流模式变成了双向交流,给予了乡村教师更多的选择,让乡村教师也能够到城镇学校去取经,去学习城镇学校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而城镇教师深入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的交流也会逐渐向学术性转变,交流机制也不再流于表面。
(二)建立“营养式”交流机制
部分城镇教师对乡村的印象存在偏差,认为乡村较为落后。故而部分城镇教师比较排斥到乡村去与乡村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借鉴教学经验。即便有部分城镇教师不得不深入到乡村,也仅仅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晋升的渠道,如部分人想着到国外“镀金”一样。这就使得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失去了交流机制构建的初心,无法让城乡教师从这一途径中进步提升。因此,要积极构建“营养式”交流机制,即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要去除功利性,要以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为目的,使得交流更具学术性。相关政府及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晋升要求也不能仅仅以教师是否到乡村支教为依据,片面的考察教师,而是要从整体出发,要让教师具备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教师时刻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三)建立“发展型”交流机制
一些城镇学校为了强化与乡村教师的沟通交流,便采用牺型的交流机制,即城镇学校将校内一部分优质教师资源派遣到乡村学校,希望利用这些优质教師来引导带动乡村教师,促使乡村教师不断进步提升。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拉动乡村教师发展,能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但却是建立在稀释弱化城镇教师资源的前提上,会削弱城镇学校的教学力量,影响城镇教育的发展和城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故而,这种模式也需要不断优化改进,要从城镇教师的单向输入转变为双向“发展型”交流,促使城镇教师在带动乡村教师的基础上,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能得到提升。所以,参与交流的多个学校都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和平台。
(四)构建“行业自律型”和“法律保障型”交流机制
现如今我国城乡教师交流开展得如火如荼,交流机制办得有声有色。为了让教师和学校从被迫参与交流到愿意积极主动的交流,就需要逐渐着力提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我素养,强化教师的职业认知,并以法律作为后盾,保障教师的权益,这样的交流机制才能够促进城乡教师专业融合发展。
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对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城镇教师都优于乡村教师。所以在以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融合发展时,就要注意避免城镇教师单向的“支教式”交流和“快餐式”交流,要积极构建“均衡式”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也要注重发展双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同时还要以教师为主体,为教师构建“行业自律型”的交流机制,并以法律作为保障教师权益的手段,进而推动城乡教师专业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胡甜甜)
参考文献:
[1]李宜江. 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的转向[J]. 教师发展研究,2017,1(04):1-6.
[2]叶祥元. 多种形式促进城乡教师融合共建[N]. 中国教育报,2013-03-27(010).
[3]胡朝芳,夏静. 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从自我封闭走向城乡融合[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