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2021-07-20 10:39
新长征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深圳

广东,背靠南岭,面朝南海,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之一,长期以来得风气之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这片热土见证了中华民族追赶时代、迈向富强的壮阔历程,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创新、开拓新路的执政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篇杰作。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这里,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

2018年10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号召“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20年10月,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这里,出席庆祝大会并在潮汕地区考察调研,释放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强音——“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更道出了特区精神的真諦。

莲花山上,秋风送爽。

邓小平铜像矗立在山顶平台上,深情注视着脚下这片土地,健步向前的姿态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并在不远处亲手种下一株高山榕。

2020年10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敬献花篮,同大家一起向铜像三鞠躬,表达对邓小平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站在山顶平台上,习近平总书记俯瞰深圳全貌,眼前一座座摩天高楼拔地而起,勾画出一道现代化大都市亮丽的天际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所说的:“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让我们不由得追忆起那段激情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局势及内在的种种原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中缓缓发展。对于这种封闭发展模式,邓小平认为其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他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会上提出,希望中央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邓小平对中共广东省委提出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加工区的意见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责成广东、福建两省,对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问题进一步组织论证,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报中央审定。在经过深入调研和认真考虑之后,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和厦门设置特区的问题。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并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至此,经济特区建设正式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下来。

经济特区创办初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勇拼搏,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国民经济增长、对外出口贸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就,创造了“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等众多发展奇迹。1984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广东期间目睹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后,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济特区创办初期取得的成绩,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央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念。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由此开创了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动荡不断加剧,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社会上一度出现了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给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思想阻力。对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深圳建设的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这就有力地驳斥了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质疑和诘难,为经济特区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随着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经济特区建设进入“增创新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围绕中央关于“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部署和要求,经济特区在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引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深入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形成,经济特区在新的历史阶段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特区继续充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在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经验,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首40多年非凡历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始终是深圳等经济特区不变的精神气质,也始终是深圳等经济特区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重要支撑。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这是对深圳等经济特区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更是对经济特区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殷切期待。

“闯”是经济特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闯敢试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经济特区从一建立,血液里就流淌着“闯”的基因。没有先例可循,特区就创造先例;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特区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今天的人们,对“绩效工资”“发行股票”等名词耳熟能详,这都源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探索。从在全国首次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首次取消票证,到近年的应届毕业生落户“秒批”、“前海模式”的制度首創,无数个“第一”,化作深圳这座城市成长的坐标,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标。今天,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等经济特区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再开新局、再蹚新路,“闯”的精神依然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创”是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由“闯”起步,靠“创”加速。深圳在短短40年时间里,就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这样的发展奇迹背后,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敢为人先,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奔涌。十几年前,外媒报道深圳时的常用标签是“世界工厂”,标准配图是流水线上装配国外知名品牌手机的工人;而如今,“创客之都”“创新之城”等,成为深圳新的称呼。想当年,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础几乎为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人员,深圳企业多以“三来一补”为主;而今天,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左右,每天有7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从制造到创造,从跟跑到领跑,一个个企业在创新浪潮中千帆竞渡,一批批人才在抢抓创新高地中勇攀高峰。今天的经济特区,有足够大的舞台供企业去创新、去创业,有足够宽容的环境让人才去挑战、去冒险。“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这是历史发出的时代召唤,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干”是经济特区的立身之本。深圳的发展奇迹,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干出来的。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醒目标牌就是最好的宣示。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三天一制度”的深圳效率;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春雷”,到“一年一个样”的前海蝶变,都是奋斗托举着深圳的发展,是埋头苦干成就了今天的深圳。历史属于奋进者,时间不会辜负实干家。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激发实干精神,发扬“干”的作风。

勇立潮头闯新路,披荆斩棘勇克难。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凝聚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这股精神既是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骄傲,也是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精神,让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让其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撰稿:雷博)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深圳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俄开设新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