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的长征精神

2021-07-20 10:39
新长征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央红军长征红军

从赣南、川北、豫东南、湘西到陕北,转战十数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二万五千里,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无数……两年后,当九死一生创造了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奇迹的红军队伍在甘肃会宁紧紧拥抱时,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不朽的名字——长征。

2019年5月20日下午,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会见于都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他动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始于1934年10月,终于1936年10月。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的具体情况,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并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由于掌握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过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红军数量锐减。12月中旬,当部队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邊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并在行军过程中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了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红二、四方面军最后于1936年10月也先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作为长征亲历者的毛泽东对长征如此评价。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红军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红军长征,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艰难困苦的程度世所罕见。广大红军将士靠什么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首要的一条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这一点,既是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也是长征精神的精神之源。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这是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长征才取得了最终胜利。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常常是天当房、地做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并且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即便如此,红军将士却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到达了陕北。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经典范例。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党才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红军才有了一套正确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党和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最终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长征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各路紅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及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同时,广大红军将士在过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时,能够团结互助,甚至为了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充分表现出红军无私无我的阶级友爱。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在长征途中,红军在军事上处于无后方、无依托的险恶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反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红军在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旅途时,苏区人民给予红军巨大的支援;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其中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据统计,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各部队共筹集上万吨粮食,补充约2万人的兵员,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障。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书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感人的壮丽篇章。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之魂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最高体现,也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长征精神永存。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我们承接起新的长征的历史重担,书写中华民族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撰稿:王永生)

猜你喜欢
中央红军长征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十送红军
最危急的关头:中央红军进军贵州
长征歌谣的民间性与变异性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