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滨
美国酒评家罗伯特 · 帕克(Robert Paker)
进入7月,随着高考录取通知书、高中入学通知的陆续发放与公布,上千万家庭的命运之轮,由此转向出发。不止于被中高考分数决定的人生命运,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然无往不在分数的支配中。
我们要在淘宝、天猫上网购,先要查看信用分数,好评数值;呼朋唤友去餐厅吃饭,大众点评的黑珍珠指数,甚至是米其林星级,都会成为选择的重要因素;至于饭后去看场电影,面对满墙的电影海报,很多人不是看内容,而是先打开豆瓣、猫眼,看看网友们的打分。
在这个择偶看脸,消费看分的时代,葡萄酒当然也不能幸免,甚至现在蔓延到整个消费领域的评分传统,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从葡萄酒开始的。
比如早已成为葡萄酒传说的1982年拉菲古堡,就是来自于一位年轻酒评家大胆而勇敢的100分。
39年前的波尔多,1982年的夏天,对葡萄树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年份。7月炎热干燥,阳光炙热。8月略有降温,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了近21天的高温。
这段炽烈的热浪,让早熟的梅洛(Merlot)达到完美的成熟。而8月初降温时的两天降雨,则让晚熟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品丽珠(Cabernet Franc),有个充分发展的时间。
在对这一年的波尔多葡萄酒进行品评打分的期酒展(預测2年后上市品质的展会)上,一位刚刚从律师转型成为葡萄酒酒评家的美国小伙子,率先给还在橡木桶中还未陈年的1982 年份拉菲古堡,打了满分100分。如此冒进的打分,自然引起当年主流酒评家的一致反对,纷纷用低分回应,但当3年后正式上市发售时,1928年份拉菲品质惊人,引发全球尤其是亚洲四小龙香港饮家的热烈追捧,让那些提前低价购入1982年拉菲期酒的藏家大赚一笔。
从此,这位大胆的美国酒评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ker),成了全球公认的知名酒评家;不论是收藏、拍卖,还是选择期货,帕克的评分成为是否值得买入的最重要因素。
在这个葡萄酒界的经典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满分成名的罗伯特·帕克,并不是第一个为葡萄酒打分的酒评家和机构,早在1927年,互联网时代之前,《法国葡萄酒评论》杂志(La Revue du Vinde France),就开始用打分、推荐,品鉴的方式,帮助葡萄酒爱好者做出选择。
为什么葡萄酒以及餐饮(米其林三星打分体系),是最早采用打分体系的大众消费品之一呢?
原因在于葡萄酒是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产品之一,且不说葡萄的种植和酿造遍布全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新年份葡萄酒进入市场;就是同一个产区,同一个酒庄的酒款,随着每年气候的不同、酿酒师理念的变化,陈年时间的不同,一款酒的不同年份,都会有微妙而显著的差异。这造成了我们品尝和选择葡萄酒,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口味训练。
作为非专业的大众消费者,我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葡萄酒产品中选出适合自己的那一支?这个时候,专业的葡萄酒品评家应运而生,帮助酒庄沟通消费者,教育消费者感受葡萄酒。而在各种推荐,排行榜,品鉴笔记等方式中,为葡萄酒评分,是最简单直接,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
知名葡萄酒杂志《葡萄酒爱好者》(WineEnthusiast)给出的打分标准如下:98-100是顶级,属于经典的绝佳酒款;94-97是超好,属于酿酒师的杰作;90-93是优秀,属于极力推荐的级别;87-89是优良,属于品质不错,值得推荐;83-86 是好,属于品质不错,适合日常饮用; 80-82是可接受,属于偶尔喝喝也无妨,可以看到每个分数段,对应一类葡萄酒的品质和口感等级,百分制的打分,清晰易懂,简单明了。
与之相同的,还有《葡萄酒倡导家》(WineAdvocate)、《葡萄酒观察家》(Wine Spectator)、《醇鉴》(Decanter)等专业葡萄酒杂志,都用百分制,或五星等级,为葡萄酒打分分级。
同时, 还有罗伯特· 帕克(RP)、杰西斯· 罗宾逊 Jancis Robinson(JR)、詹姆斯· 萨克林 James Suckling(JS)、詹姆斯· 哈利德(JamesHalliday)、艾伦· 梅多斯(Allen Meadows)等著名酒评家的独立打分。
所以,在选购葡萄酒时,我们会经常见到分数的旁边,写着WE、WS、RP、JS等缩写,就是这些评分机构和个人的缩写。
虽然葡萄酒上都是标着90以上的高分——毕竟,在商言商,葡萄酒商们也不会大肆宣传评分低的酒——但打分的人多了,选酒的道路反而变得崎岖了。
比如有的酒评家,对待自己国家的酒款,就像亲孙子一样宠溺,打分从来不吝嘉许;而有的酒评家则是出了名的有所偏好,凡是对他口味的果香饱满、酒体浓郁、单宁雄壮的酒,都能拿到高分;而有的酒评家则是著名的手紧,再好的酒到她们手里,也要扣去几分,为后来的优秀酒款留出超越的余地。
于是,这就造成了同一款酒之间,分数打架。其中著名的公案,来自波尔多右岸著名酒庄柏菲Chateau Pavie 的2003年份,前面提到的酒评家女王杰西斯·罗宾逊,认为这一年份的柏菲缺少了经典的波尔多风格,会发展为成熟饱满的美国酒风格,打出了低分;而最喜欢美国酒风格的酒评皇帝罗伯特·帕克,则对这种风格推崇备至,用接近满分的高分致敬。
这样的神仙打架,遭殃的自然是酒商和消费者,面对两极分化的打分和评价,2003年份的柏菲一度不被市场认可,直到后面不断地争议,反而让这家新风格酒庄,成为新派波尔多的代表。
由此可见,不管酒评家如何打嘴仗,你的酒杯才是最终的裁决之地。即使酒评分数很低,但能让你畅快痛饮,酒到杯干的,一定是符合你口味的好酒;而那些让你艰涩难言,痛苦下咽的,即使分数再高,也不是你的菜。
难怪葡萄酒界始终信奉这样一句名言:Thereare no great wines,only great bottles.(不存在所谓的好酒,只有最好的那一瓶酒。)
说到底,葡萄酒是一件艺术品,是如此复杂而且奇妙,一个小小的简单数字不可能呈现它的全貌。
是那一晚的晚风,那一夜的菜品,那一位酒杯对面坐的人,那一刻拿起酒杯时的心境,聚合在一起,才造就了一支让你喜悦感动的好酒。
你的口味才是最终极的葡萄酒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