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融媒体宣教中心,山东 青岛 266012)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1]近代青岛城市发展与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紧密相连,以历史事件和城市发展互动影响的视角,开展五四运动与青岛关系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于重大事件的研究,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重大事件在城市更新、城市发展与建设及其他相关专题方面有重点研究。[2]3在重大事件的概念上,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大多认为是城市发生的对城市产生宏大影响的事件;也有学者提出多样性事件概念,其中包括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等;[2]25-26有学者从历史事件对城市影响的视角,提出“大事件作为一种对城市发展的特定干预,其发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且影响力巨大”。[3]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效应主要分为物质影响效应、经济影响效应、社会影响效应、政治影响效应以及政策影响效应。[4]
作为“事件”的五四运动与作为“城市”的青岛有着密切的联系,借鉴大事件对城市影响的解释框架,分析五四运动对青岛城市的影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现实上的必要性。
近代史研究者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较统一的认识,基本认可五四运动发生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直接原因则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5]即巴黎和会做出的“日本继承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一切权益”决定。这一论点得到包括中共党史研究者在内各个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认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在述及五四运动时,开篇指出,“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当时的北京政府的卖国政策而爆发的”。[6]正如时人所言“凡尔赛对德和议,中国外交失败,青岛归诸日人。国人大忿,北大学生者,首先发难”。[7]
地理位置优越的青岛,是近代列强觊觎的对象。1891年清政府确定胶澳设防,胶澳地区被纳入国防战略体系,同时拉开了青岛城市化的序幕。1897年,对胶澳觊觎已久的德国殖民者借口“巨野教案”,占领胶州湾,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胶澳租借条约》,强租胶澳,青岛由一个清政府海防重地沦为德国的租借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1902年缔结的“日英同盟”协约为由,向德国宣战,出兵山东强占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嗣后,中国政府就青岛及山东问题一直与日交涉。
1918年底,一战结束之际,江苏省议会即致电北洋政府,提出“派员参加和会争回胶州湾等主权”;[8]1919年1月11日,山东省议会就青岛问题提出和会公议意见,致电北洋政府“将青岛问题提会公议”。[8]21由此可见,和会召开之前,国人皆将收回青岛主权视作此次外交活动的核心任务。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召开,作为战胜国,中国政府派代表参会并提出收回青岛主权和山东权益的主张。会议期间,围绕青岛主权和山东权益,与会中国代表据理力争;国内民众群情呼吁,要求收回青岛主权。
1919年4月24日,旅欧的梁启超将和会上中国外交失利的消息传回国内,就青岛问题致电国民外交协会,要求“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9]5月2日林长民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向民众发出呼吁,“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10]4月底各校议决“五七”国耻纪念日举行国民纪念大会,5月3日各校代表又临时召开紧急大会,议决于5月4日举行示威游行,[11]同时选派代表到除日本以外各国使馆陈述对于青岛问题的民意和决心,会中一学生血书“还我青岛”。[5]144翌日,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中传单、标语及被捕学生的证言充分说明了五四运动游行示威与收回青岛主权密切相关。“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传单提到“现在日本在万国会议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与青岛相关的标语有“还我青岛”“不复青岛宁死”“头可断,青岛不可失”“誓死力争青岛”等等。[5]151-154
五四运动当日现场被捕学生32名,其中绝大多数已事先知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青岛将被日本侵吞的消息。19人明确提到青岛问题,11人提到中国外交失败问题,因此参加集会游行,表达爱国情绪,以示抗议。[12]
五四运动作为与青岛紧密联系的“大事件”,在长时段、短时段,直接、间接,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对青岛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表达了中国民众收回青岛及山东主权的强烈要求,成为促使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拒签和约使得日本妄图合法化占据青岛的图谋失败,为后来收回青岛创造了条件。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召开,中日两国就交还胶澳租借地达成协议,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
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分别以“青岛”“胶州”“胶澳”为关键词,以1917—1920年为时间范围进行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917—1920年国内期刊“青岛”相关报道频次①
1919年,有关“青岛”的报道频次远远高于相邻年份。报道内容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青岛问题的由来及巴黎和会青岛问题的介绍,如《青岛问题之波澜》《青岛问题》《世界大势:西报论青岛应还中国》《山东问题:青岛问题在欧会中经过的情形》《欧战前后之青岛观》《杂纂:上海与青岛之比较》;二是有关青岛问题的通电,如《漳浦县各界以青岛失效誓死力争请电专使拒绝签字电》《广西省议会以山东青岛问题良机已失请设法挽救并惩办国贼快邮代电》;三是青岛问题时评,如《内外时报:青岛之将来》《时事论说门:吾人对于青岛之觉悟》《国外通信:青岛者是谁之物》;四是由青岛问题引发的文学创作,如《悲青岛》《哀青岛》等。
同样,国外媒体对青岛的报道也大为增加。以美国报纸为例,1917—1920年,对于“Tsingtao”(青岛)的报道出现的次数②分别为38次(1917年)、55次(1918年)、321次(1919年)、54次(1920年),其中,1919年关于青岛的报道频次远远高于相邻年份。1919年的321次报道,出自120家报纸,遍及美国40余个州,既有综合性日报,也有晨报、晚报等面向普通大众的小报。其中报道较多的报纸《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明星晚报》(Evening star),分别达40次、30次。
美国报纸对五四运动与青岛的报道,较早的是1919年5月7日出版的《俄克拉荷马城市时报》(The Oklahoma City Times),刊发一篇来自北京的报道,“北京,星期日,5月4日。由于电报报道称和平会议已推迟审议中国对青岛主权的主张,因此,相当多的不安情绪盛行。”[13]1919年5月16日《比斯比每日评论》(Bisbee Daily Review)刊发消息,“北京,5月15日。聚集在北京的中国公民向在巴黎的美国、英国和法国代表发了一封电报,要求归还青岛和德国在中国的租界。”[14]出版于1919年5月9日的《民主旗帜》(The Democratic Banner)报道了五四运动在国外的情况,“东京,5月8日。在东京的中国学生今天在中国公使馆前举行示威,抗议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被割让给日本。”[15]华盛顿特区《明星晚报》(Evening star)在1919年5月25日刊发消息,“北京,中国。5月23日,星期五。今天在这里举行了一次群众大会,有一大群人参加了抗议活动,他们反对签订影响青岛和山东主权的条约”。[16]同日《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以“中国人抗议山东和平条件,群众大会要求归还青岛”为题,大幅报道这一消息。[17]
五四运动期间,以“青岛”为焦点的国内外报道数量骤增,这些报道或为新闻消息,或为时政评论,具有传播面广,受众覆盖面大的特点,近代青岛城市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得到极大提升,青岛城市因媒介传播广泛为受众了解。
五四运动前,青岛经历了德租日占,城市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殖民文化烙印。德租时期,在青岛实行“华洋分治”,道路由德文命名,“官方文件只有在涉及中国人事务的时候才将汉语作为辅助性语言与德语并列出现”;[18]10日占时期,街道名称全部以日文命名,文化教育上对华人实行奴化教育。尽管如此,青岛的民众却一直保有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尤其是回归后,青岛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海洋、天文等现代科学得到发展。1922年青岛回归在即,当地热心教育者组成胶澳商埠教育会,被称为“胶澳华人教育之先声”,[19]兴办教育,启迪民智,涵养民德,青岛有识之士纷纷举办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开办,成为青岛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一大批精英荟萃青岛,使青岛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现代文化重镇。[18]250
五四运动推动了青岛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青岛革命文化发展。五四运动后,青岛工人受到巨大鼓舞,与日本殖民者开展了英勇斗争。1921年3月中下旬,青岛大港、小港等处火车、轮船的装卸工人1 000多人不堪日人虐待,举行大罢工,水陆交通陷于停顿,使日本殖民者受到沉重打击。[20]1923年,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来青岛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建青岛党团组织。
重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研究被广泛用于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及形象传播、城市功能及空间规划,城市历史街区开发等。作为与青岛具有密切关系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的相关因素在青岛城市规划、景观建设及城市文化建设中备受重视并对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青岛城市建设实施东部大开发,开始了青岛建置以来第三次城市规划布局。在东部建设中,占地10余公顷的五四广场建成。广场以纪念五四运动而命名,广场上“五月的风”主题雕塑,以其螺旋上升的旋风火炬造型,表征着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文化内涵、五四特质为广场打上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标签。广场设计融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为一体,同时濒海,打造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共生空间,成为人们亲海、休闲、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五月的风”主题雕塑成为辨识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青岛标志性景观,五四广场成为青岛城市的重要节点和城市地标。
1999年,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青岛市联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纪念五四运动。编写出版了《五四运动与青岛》大型画册,《青岛晚报》连续42日连载《难忘青岛回归》,举办“五四运动与青岛”大型图片展,央视栏目组来青岛摄制、采访,制作具有浓厚青岛历史元素的五四运动专题片《青春中国》,以五四广场为现场录制“第二起跑线——五四运动与青岛”知识竞赛抢答节目。青岛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系列活动产生了强烈社会影响,五四运动与青岛的密切联系为世人熟知,并为学界认可,逐渐成为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1]
城市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特点的文化,五四运动与青岛的密切关系使得五四元素成为青岛城市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得以重视和凸显。青岛市博物馆常设展厅“青岛史话”中,五四运动成为其近代史展览的重要内容;在青岛邮电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葡萄酒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涉及近代青岛历史的展区,五四运动成为展览不可或缺的一环。2018年4月“五四运动与青岛”陈列馆开馆,是青岛首家以展示五四运动历史为主题的专题展馆;2018年底“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开馆,以“还我青岛”为主题,突出“五四运动”,再现了青岛从建置到回归的全过程。五四元素已然成为青岛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以“五四运动”为重要展览内容的各类博物馆已成为极具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青岛城市文化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2]五四运动给青岛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丰富的五四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青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应加大五四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丰富新时代青岛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一是引导加强五四运动与青岛城市相关学术研究,从显性与隐性、精神与物质、历史与现实、人物与建筑等方面,充分研究整理青岛的五四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整理蔡元培、杨振声、王统照等与青岛有密切关系五四学人,拓展丰富青岛近代文化名人的内涵价值,把五四精神融入青岛城市文脉,利用五四文化资源讲好青岛城市故事,丰富现代青岛城市人文精神。
二是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充分挖掘青岛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的“五四”价值,加强历史街区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百年青岛与百年五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集,五四精神成为青岛的重要文化基因”。[23]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历史建筑建设遗址公园、专题博物馆、展馆,丰富以五四广场为代表的青岛城市五四文化符号和城市景观,营造浓厚的五四文化氛围,弘扬传播五四精神。
三是开展五四文化相关产业及文创开发。国外学者JohnAllen提出了重大事件的无形影响的概念,认为无形影响是难以衡量的,包括由事件所激发的居民自豪感以及对一个地方或旅游目的地形象所造成的长期影响。[24]通过文创及相关产业开发,让五四文化资源融入城市产业发展,让五四精神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历史文化新的高度上的传承与创新,让五四文化成为青岛城市新的名片。
注释:
①以《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来源,因数据来源问题,主要是刊物报道,报纸类未做统计。
②以“Tsingtao”为关键词,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报纸数据库(Chronicling America:Historic American Newspapers.Lib.of Congress)为检索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