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2021-07-20 05:56何高松
建材与装饰 2021年21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建筑

何高松

(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1)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关于城市的新形势规划和新业态发展,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含义的外在展现,并通过科学化、先进化、合理化的构建,实现其不同的层级意义,并通过功能、形态、容量的层级实现城市的物质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如图1所示)。在社会形成的初级阶段,人们对于所生存空间的整体性布局缺乏概念和意义,而随着城市功能区化的不断扩展和与人们生产生活距离的拉近,在社会发展中更强调对城市尺度的把握和其审美功能的搭建,以满足人们更高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而城市中的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物质化表面体现和心理层级文化意识形态的具体展现方式,其规划、设计、修建与城市功能的直接展示与完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想要通过对建筑的有效化设计与控制实现建筑与城市整体空间的一致性、协调性和促进性发展,则需要先了解建筑形态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积极意义。

图1 城市空间功能、形态、容量层级关系和物质、心理、社会属性的逆向对应关系

1 建筑形态的有效控制对城市空间的布局意义

1.1 建筑形态是城市空间规划的重点

形态是城市在空间整体性控制中所需要着重关注的部分,而建筑则是构成城市空间的最主要物质化、实际化体现形式,城市的建筑限定了城市发展的外部空间,所以对建筑的形态进行针对化、协调化的管理与控制是实现城市空间有效布局和功能区域有效划分的重点部分,通过对于构筑物外观、表现形式和内在绿化、水体等的限制和标准化要求,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表象制约因素和显性制约因素的有机融合,使城市空间得到丰富化、层次化构建。

1.2 建筑形态与空间形态的和谐是城市规划的关键

城市中的建筑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客观存在的形式和所承载的社会性功能与其他外部因素和内在属性相连接,也限定了城市空间的范围和中心点,而对建筑形态进行有效把握,控制各建筑元素和城市空间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建筑空间、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谐性互动[1]。

2 实现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互动和谐的策略

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概念、城市空间概念,以及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在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化管理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建筑的形态控制

建筑高度:由于建筑物的高度从全方位角度和宏观层面直接行成了城市的整体布局面貌以及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和质量,在考量其构建过程和设计理念时,应充分认识到建筑高度对于打造美好城市空间的限定作用,不能过于强调设计成果的直接展示,而忽略了科学客观的设计依据,以及对城市空间边缘的模糊性界定。同时要考量到建筑高度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与天际轮廓线的关系、所能提供的特定运动区域、在相对窄小的高度构建空间内可能涉及的光学污染和声音污染现象[2]。此外,临街的建筑高度还应考量与主街道地块、景观的搭建与特殊处理。并从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因素角度拟定建筑高度,要求建筑的高度实现以整体城市地理位置和景观带动下的有效性和联动性。

在台北市土地使用和管理规定中,对建筑的高度控制要结合不同地块、不同用地性质,营造更具有丰富多彩的街巷空间,实现居住、商业、行政、文教等综合性空间的扩展;而香港地区的城市建筑设计也要考量自身的地位因素。

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在传统性概念中是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等具体因素所构成的概念,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和用地面积的比率。在实际进行建筑设计时,开发商更考量基于容积率的竖向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地块的最大程度开发与利用。在进行建筑设计与规划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考量建筑密度所承载的文化娱乐内容、车流疏散要求、人流运动要求,结合室外环境设计和所配备的足量规模室外空间满足居民的休息需求和审美要求[3],不能通过一味追求空间密度而限制城市空间的发展。除非个别建筑形态其外部扩展空间有利于特殊景观的搭建或对城市功能空间的扩展。

建筑体量:其基本概念是除一维二维的界面控制之外,所产生的三维空间感和设计能力,通过建筑的构建、塔楼平均楼板面积与塔楼宽高比的标准化设定,与周围的街道、二次元世界形成关于通风、采光、视线的空间感(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建筑体量控制元素

基于可查到的研究和数据,在美国的办公大楼,每一层级的使用面积都不超过2000m2;而日本的建筑法律也对办公区域的体量进行详细的管控,要求在建筑设计,尤其是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实现其基本的通风、采光、视线、卫生等安全距离,并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规划做出调整。

2.2 建筑的层级控制

建筑界面:界面也可以被称之为街道或城市墙,由空间街道和塔楼部分的界面连接构成,是为人们留下主要城市印象的元素之一,既可以反映城市中主要建筑的形象,也可以初步了解城市已有的公共空间形态,并产生个人心理反馈与作用。在对建筑设计的贴现面宽率进行把控时,可以通过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合围方式构建属于城市的景观体系和城市特色,并实现如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功能区域的针对性展示和分块性划分。深圳市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时,通过群楼接墙的控制,在一定的建筑范围内,既保有了建筑的功能性,又拓宽了城市的空间感,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形态性变化。

建筑风格与色彩:在对建筑设计进行关于风格和色彩的管控时,需要实现整体城市布局的群体性效果[4]。以标志性建筑为导引,通过不同的建筑层级分布实现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在选定城市参考建筑时,应确保其艺术风格、历史地位或与周边环境、空间在时间上的承接感。以北京市城市建筑风格为例,其主要选择稳重素雅的建筑格调,构建具有明显历史庄重感的城市特色。

2.3 其他关键元素的控制

除以上各建筑因素和所需要控制方向之外,在进行城市空间管理时,还应考量建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因素,在对原有建筑指标进行有效解读时充分融入传统的建筑依据,并进行建筑控制实操性的标准划分与明确,引入一次元空间概率比例和二次元空间概率比例等概念和内容,既实现对单位地块的密度控制,又通过对实体性建筑的有效把控,依据建筑所带有的装饰性物质实现对城市空间的有效组合,统一划分和构建。

3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对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具有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的建筑因素,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首先要从宏观把控密度、高度等,实现布局的统一,还要通过对其内部界面、通廊的有效化构建和合理打造实现城市空间的丰富性与层次感,充分体现物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社会信息和审美信息,使现代化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成为指向城市健康发展的指标之一。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空间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