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金玉,陈红
1.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052;2.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天津 300384
多发伤主要是指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对患者身体造成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创伤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其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骨折、气道阻塞等,严重者易因失血过多而出现休克症状或有心脏压塞,因此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多较为严重,且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抵抗力低下,病死率高,则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急救措施,以控制其病情发展速度,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1-2]。利用急救护理流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救治,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以减少创伤感染概率,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保障其生命健康,使患者有较好的恢复状态,提升其整体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旨在分析研究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过程中实施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并便利选择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30例,女12例,男18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为(46.97±8.75)岁;交通伤18例,高处坠落伤7例,利器砍伤5例和对照组(30例,女13例,男17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为(47.04±8.68)岁;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7例,利器砍伤4例。研究选择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字同意,并自愿纳入该次研究中,同时经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根据《创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中诊断标准[3],均为严重多发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表(ISS),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均≧16分;患者身上有两处及以上的创伤。
排除标准:患者接受诊治时间>12 h;患者有精神障碍,无法配合医护人员的诊治、护理工作;患者为严重过敏体质,易对救治过程中所用药物过敏;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有肿瘤疾病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救治,即接诊到患者后,需对患者病症进行初步判断,并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病症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控制其病情发展速度。观察组患者均接受急救护理流程,其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出诊:接到急救电话后,需立即出诊,并在急救途中联系报警者,对患者病情、病因、所处环境等有初步了解,若患者意识清醒或报警求助者有一定能力时,护理人员可适当地指导其进行自救或对伤者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能得到一定救治,以控制其病情发展速度,减轻患者的病症。
接诊患者:在接诊到患者后,需根据ABCDE法对患者进行救治,其中A是对患者气道进行清理,帮助患者排出气道中痰液或其他废物,以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使其能有较正常的呼吸状态。并对患者颈椎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如用软垫垫至其颈椎处,避免患者因颈椎受损而影响其神经系统;B是对患者进行氧气治疗,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若患者有呼吸问题,需给予一定的呼吸支持治疗,并控制氧流量,避免氧流量过大而致其有不适性,确保患者的血氧含量,减少并发症发作概率;C是对患者实施一定的止血治疗,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及创伤处的出血状况,通过止血治疗以控制其出血状况;D是对患者意识及四肢进行初步评估判断,即判断患者意识是否处于清醒状态,初步评估其颅脑、脊椎等方面的损伤情况,观察患者四肢是否有骨折、畸形等状况,使其重要组织、器官处的病变能得到及时控制;E是对患者的创伤及环境进行评估分析,观察评估患者创伤处的受损程度,制定急救策略,以控制其伤情,观察周围环境以便于对患者进行转运。
转运:在对患者进行转运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帮助其保持较好的体位,避免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继发性损伤或意外事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在转运途中详细地向急救医师反馈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好急救措施。
入院后:患者入院后急救护理人员需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及时反馈患者的基本资料,如病史、过敏史等,使医师可根据患者基本资料及病情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救治措施,提升其治疗效果和生存概率。
严重多发伤相关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具体的受损部位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如颅脑损伤者,护理人员需同其进行适当交流,以初步掌握患者的神经反射情况,并根据患者瞳孔变化情况,针对其颅脑受损情况,并及时将相关情况反映给医师,以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治疗。胸部受损者,护理人员需及时配合医师对其进行胸腔穿刺,并对其进行肺损伤、肋骨骨折等方面的评估,以帮助患者保持一定的呼吸状态。腹部受损者,护理人员需及时送其进行相关检查,以诊断其腹部器官具体受损状态,若其脏器有出血状况则需及时止血。骨折者,护理人员需避免其骨折处的移动。减少其骨折受损程度,避免骨折处骨骼对患者机体造成二次损伤。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情况,即统计两组患者经两种救治方式后所需的总抢救时间、采血到用血时间、总住院时间,经对3项指标数据的分析,以判断两种救治方式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即统计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急救成功和急救未成功的患者例数,其中急救成功是指患者经救治后能保持较好的恢复状态,且在3个死亡高峰内无死亡现象,经一定治疗后能治愈出院;急救未成功是指患者经救治后,其病情仍处于较严重状态,且在3个死亡高峰内有死亡现象,患者未能治愈出院。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救情况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情况对比
组别总抢救时间(min)采血到用血时间(min)总住院时间(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57.83±3.74 110.85±5.33 44.600 0.001 41.86±3.21 85.06±5.87 35.367 0.001 7.95±1.45 10.56±1.87 6.041 0.001
观察组28例急救成功,2例急救未成功,总急救成功率93.33%;对照组21例急救成功,9例急救未成功,总急救成功率70.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急救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0.05)。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患者身体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创伤,且其中一处创伤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一般情况下,该病症多因交通事故、爆炸性事故、高处坠落等事件所致[4]。因此该病症多病情变化较快,且病情较为复杂,患者身体易有多处损伤状况,且该病症常见临床症状为昏迷、骨折、气道阻塞等,严重者还易因创伤处出血过多而诱发失血性休克或创伤性休克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则严重多发伤患者需及时入院诊治,以控制其病情发展,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5]。
利用急救护理流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救治,可有效提升其整体的治疗效果,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而在急救护理流程中主要根据相应的流程,从出诊、接诊患者、转运、入院后、严重多发伤相关护理措施这几方面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救治、护理措施,其中出诊需急救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诊,以缩短急救时间,尽量使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接受到有效的治疗[7-8]。同时在出诊过程中,需详细地询问报警人员患者的病情,必要时指导其对患者或对自身进行简单的治疗,以控制其病情发展速度[9-10]。接诊患者是需秉持紧急救护原则,先处理后诊断、边处理边诊断,并利用ABCDE法,帮助患者保持通畅的气道,保障患者的血氧含量,观察患者创伤处的出血情况,并进行一定的止血措施,控制患者的出血量,对患者创伤处的受损程度及环境进行观察评估,制定救治策略,并对患者进行转移、转运。在转运途中,需帮助患者保持较好的体位,避免因骨折等问题而对患者的组织、器官造成二次损伤[11-12]。同时在转运途中,护理人员需及时联系院内急救医师,详细反应患者病情及救治情况,使其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13-14]。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反馈患者的基本资料,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因大出血等状况而对患者机体造成过多损伤[15]。严重多发伤相关护理措施主要针对患者不同受损部位实施的不同护理措施及减少其各组织、器官的受损程度。在该研究中通过常规救治同急救护理流程间对比可知,观察组总抢救时间(57.83±3.74)min、采血到用血时间(41.86±3.21)min、总住院时间(7.95±1.45)d;对照组总抢救时间(110.85±5.33)min、采血到用血时间(85.06±5.87)min、总住院时间(10.56±1.87)d,观察组各项治疗时间更短,急救情况更佳(P<0.05)。观察组总急救成功率93.33%,对照组总急救成功率70.00%,观察组总急救成功率更高(P<0.05)。即通过此救治方式,患者的病死率更低,在3个死亡高峰内出现伤亡的人数较少,患者基本能治愈出院。在李海娟[16]的研究中,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56.79±2.34)h、采血到用血时间(42.68±3.16)h;对照组平均抢救时间(113.86±3.21)h、采血到用血时间(85.69±5.51)h,即观察组各项治疗时间更短,抢救成功率方面,观察组成功率95.12%,对照组成功率73.17%,观察组总急救成功率更高(P<0.05),同该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可提升其整体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所需的治疗时间,提升其急救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确保患者有较好的恢复状态,使患者经救治后能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