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莉娜
莱阳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山东烟台 265200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恶化程度高,可发展成胃癌,并且治疗较为棘手,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发展为胃癌的概率[1-3]。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体征无特异性表现,主要通过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进行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发生胃黏膜急性变化。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其发展为胃癌的概率[4-5]。现阶段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式以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为主[6-7]。该次研究方便选择在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88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对比分析内镜检查单一诊断和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的诊断符合率和诊断结果,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88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为(46.35±5.28)岁;病程1~22个月,平均病程为(15.4±3.5)个月。经检查确认所有患者均不受其他疾病影响。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饱胀、上腹疼痛等,并于进食后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该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了解该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肿瘤、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
对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单一诊断和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
内镜检查:对患者胃部采用电子内窥镜进行直视检查,对其进行临床表现观察,诊断标准有胃黏膜变薄,黏膜皱襞变薄甚至消失,白相为主,镜下可清晰可见胃部血管充分保留。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黏膜表面粗糙不平整,具有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并存在糜烂、出血等表现[8]。
病理诊断:将患者病变部位的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诊断,首先应用10%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标本固定处理,经石蜡包埋、HE染色法染色后,由病理学医师进行镜下观察诊断[9]。
记录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比较内镜检查单一诊断和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的诊断结果。
通过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记录,计算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88例患者内镜检查发现,有85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96.59%(85/88);内镜检查后联合病理检查,有88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100.00%(88/88),并发现患者中有伴有肠上皮化生患者44例,占50.00%(44/88),有伴有异型增生51例,占57.95%(51/88)。联合诊断的符合率高于内镜单一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2,P>0.05)。
经内镜检查,结果发现有35例患者出现胃黏膜变薄、粗糙并以白相为主等症状,通过对这35例患者病理诊断发现,有34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相似度为97.14%(34/35),27例为异型增生(77.14%),17例为肠上皮化生(48.57%);经内镜检查,结果发现有13例患者出现粘膜变薄并以白相为主等症状,通过对这13例患者病理诊断发现,有10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相似度为76.92% (10/13),4例为异型增生(30.77%),8例为肠上皮化生(61.54%);经内镜检查,结果发现有25例患者出现黏膜粗糙等症状,通过对这25例患者病理诊断发现,有21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相似度为84.00%(21/25),15例为异型增生(60.00%),16例为肠上皮化生(64.00%);其他经内镜检查无明显症状的15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有13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比86.67%(13/15),其中有5例异型增生(33.33%),3例肠上皮化生(20.00%)。提示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两者诊断相似度在胃黏膜变薄、粗糙并以白相为主等症状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高相似度。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联合检查能够有效提升疾病诊断正确率。见表1。
表1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检查结果对比(%)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无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腹部饱胀等,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降低等消化道症状。随病情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腹泻、便秘、舌炎、贫血、消瘦等临床表现,甚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有研究报道[10],有10%~15%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病情发展为胃癌,对患者造成生理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进行尽早且有效的诊断,对早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显著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胃癌的概率。临床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采用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11]。
该次研究选择收治的88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对比分析内镜检查单一诊断和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的诊断符合率和诊断结果。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对88例患者内镜检查发现,有85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96.59%(85/88);内镜检查后联合病理检查,有88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100.00%(88/88),并发现患者中有伴有肠上皮化生患者44例,占50.00%(44/88),有伴有异型增生51例,占57.95%(51/88)。联合诊断的符合率高于内镜单一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2,P>0.05)。并发现患者中有伴有肠上皮化生患者44例,占50.00%(44/88),有伴有异型增生51例,占57.95%(51/88)。提示采用内镜检查联合病理检查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较于单一应用内镜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通过内镜检查发现,有35例患者出现胃黏膜变薄、粗糙并以白相为主等症状,病理诊断34例患者确诊;13例患者出现黏膜变薄并以白相为主等症状,病理诊断10例患者确诊,相似度为76.92%(10/13);有25例患者出现黏膜粗糙等症状,病理诊断21例患者确诊,相似度为84.00%(21/25);其他无明显症状的15例患者经病理诊断13例确诊,占比86.67%(13/15)。研究结果与刘田田等[12]等撰写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学诊断的临床分析》相符,具有一致性。文中提到“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70.6%);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60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68.3%);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者共56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53例(94.6%)。”证实病理诊断和内镜检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病理诊断与胃黏膜变薄、粗糙并以白相为主等症状关系密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中结合两种检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有效确定疾病类型,协助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措施,帮助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中结合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有效确定疾病类型,尤其对胃黏膜变薄、粗糙并以白相为主等症状患者准确性更高,有效协助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措施,帮助患者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