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厥祥
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宁波是一座医药文化资源丰厚的城市,应充分发挥在药学、药业领域中的传统优势,在新时代把医药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独特的创新特色。
宁波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因写出《本草拾遗》而被称为“八世纪伟大药物学家”的陈藏器(约687—757年),他是宁波有史可查的首位专业医药学家,也是“十剂”分类法的创始人。《本草拾遗》记载有被称为我国第一部药典的《新修本草》未收之药692种,极大地丰富了中药宝库,对药用生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李时珍对此高度评价:“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五代吴越国药物学家日华子也是四明人(今鄞州),著有《日华子本草》,总结了唐末五代的药学成就,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本草著作。之后,又有明代王纶的《本草集要》、张梓的《药性类明》和清代严洁、施雯、洪炜共同编纂的《得配本草》等药学研究新成果。在当代,宁波又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江南药王冯根生等一批药学界杰出代表。
20世纪30年代的药行街,药行林立。 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宁波药业源远流长,不仅营销本地出产的浙贝、白术、麦冬等传统浙药,还是我国东南主要药材集散地,远自甘、陕、川等地的药材商帮云集宁波贩卖药材,形成了川西、洋广、禹亳等不同地域的药帮。而“三溪药帮”中的一溪就是慈溪药帮,从慈城冯氏家族经营药业的情况看,两宋时期宁波药商已成声势。与苏东坡同时期的舒亶在《和马粹老四明杂诗聊记里俗耳十首》中写道:“箔蚕迎豆热,江雪伴梅消。……酒罂双印贵,药肆万金饶。未觉西风远,三溪好采樵。”“药肆万金饶”写的是冯氏在月湖边开的万金楼药肆。据史料记载,万金楼在卖药过程中,常向百姓义施药品,宋人周锷曾有诗记及此举:“翠桷画帘,东西相望。如云祁祁,以为湖幛。下户寒门,蔑从依傍。”诗中提及的药肆、三溪、采樵等都与传统医药业密切相关。
之后,王安石变法将药业完全垄断在官府手中,宁波药商也就风光不再。沉寂之后的宁波药商,在明末清初的北京再度重振,诞生了慈溪人乐家的同仁堂。雍正年间(1723—1735),同仁堂获得了为清宫御药房供药的特权。此后,同仁堂一直由家族沿袭了十三代,并在北京、南京、济南等城市开出33个分号,成为中国第一药铺。
在浙江,宁波药商的网点遍布城乡,特别是在杭、温、绍等城市,有创办于明代的朱养心、早于同仁堂的叶同仁堂和冯存仁堂、早于胡庆余堂的叶种德堂和张同泰堂,以及震元堂、慕韩斋、方一仁等诸多老字号,可谓宁波药商的大本营与富集区。
继北京、浙江之后,上海成了宁波药商的又一个重镇,其代表人物是黄楚九。他于1890年将原开在上海旧城的颐寿堂迁往法租界大马路(今上海金陵东路),更名为中法药房,专营西药和中成药,兼售自制沙眼药水和戒烟药百灵机膏。后再度迁址到更加繁华的汉口路营业,设立新药研究室开发新药,先后推出了艾罗补脑汁糖浆、治疗热毒的九一四药膏和治疗便秘的果导片等畅销药品,获利丰厚。同时,黄楚九还兼并了顾松泉创办于1888年的上海第一家华商西药房中西大药房,与夏瑞芳等合资创办五洲药房。随着经营业绩的提升,黄楚九利用西药业赚到的利润,转投西药企业,于宣统二年(1910)在上海同街小花园创办了龙虎公司,生产根据古方诸葛行军散研制的新药——龙虎牌人丹,用于治疗、预防中暑吐泻。从药业史的角度看,黄楚九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因为他完成了从传统中药向新兴西药的转型和由医药商业向医药企业的嬗变,在宁波药商中独树一帜。
药行街,一条因药行集聚、交易兴隆而命名的药业特色商街,刻录着宁波药商辉煌的职业地位。据有关史料统计,1927年宁波拥有各类药行64家,其中37家分别在川、鄂、陕、赣、皖、滇、黔、京、港等地设庄办货,还与当时的中国台北、韩国汉城、日本大阪等城市有业务往来。同时,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上海蔡同德、童涵春,杭州庆余堂,绍兴震元堂等名药号,均长驻药行街坐庄办货。因此,宁波药材既来源广泛,又能运销各地及海外,直接从业人员达1400多人,最高年营业额达950万元,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
药皇殿,一个南北药材流通、名医坐堂、同业聚会议事的场所。药皇殿全称“药皇圣帝殿”,是一座纪念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的殿堂。清乾隆六年(1741)宁波知府色朝撰文的《重建药皇庙碑》把药皇庙的来龙去脉记述得十分清楚:“吾宁之药王庙二,出处不一其说。……宋绍熙二年间,时陈令建药神庙于城东十里许。”也就是说,宋代宁波已有两处药王庙,是为药皇殿之源头。“康熙四十七年(1708),前刺史陈公讳一夔及商士曹天锡、屠孝澄等捐资赡田倡建,冲虚观左偏,建祀于玄坛殿后。”乾隆九年(1744)再由20位药商发起重建,并成立了药皇殿崇庆会。从此,不仅药王庙正式定型成为药皇殿,而且庆祝活动的形制更加完备。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志业精神。回望历史,宁波药商为我们保存下了诸多百年药业老店。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毛泽东极言“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是因为同仁堂乃十三代打造出的一个国药业品牌,是守望初心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出新的典范。我们只要引用一段《同仁堂药目叙》中的文字就能观照出宁波药商的志业精神:“同仁堂名,先君之素志也。先君尝语人曰,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平日汲汲济世,兢兢小心,凡所有丸散,无不依方炮制,取效有年。……虽不能承先人万一,而至于尊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庶无忝先君之志也。”这段明志之语,在告诉我们好药是怎么炼成的同时,更告诉我们宁波药商是怎么成就中国药业的——以时间为纵轴、人文为内核,用工匠精神浇铸出药店、药品和药人的卓著品牌。
以药立身、广施妙药的济世精神。经世致用是浙东学术的精髓,宁波药商将其熔铸到习医药、开药铺、研经方、出秘制、编药目、卖好药等一系列药业事项之上。寿全斋为慈溪王氏和孙氏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共创,以“杏林济世千秋寿、橘井流芳百草全”为宗旨,自制眼药和膏丹丸散,配方独到,药效神奇,赢得了良好商业名声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同为慈溪人的广州敬修堂创始人钱澍田,一开始只是在从杭州到广州的丝绸贩运途中利用懂医的特长,沿途给病患人家诊病施药。后因治好了广州一富商儿子的重疾,获助创办了“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敬修堂。
筚路蓝缕、商行天下的开拓精神。擅长商贸是宁波人传递给外界最强烈的特征信息,故有“无宁不成市”之美誉。宁波药商是从贩运药材向坐庄销售、农工贸一体转型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冯存仁堂的透析来了解。据其《丸散膏丹全集》介绍,这家老字号由出身于慈城医药世家的冯映斋创建于清康熙初年(1662)。冯映斋先以采办药材为业,常年奔波于盛产药材的川、陕、赣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将所采集到的药材通过水陆运输发往宁波和上海等地销售,后利用积累起的办药经验和经商资本,在宁波又新街开起了冯存仁堂,一传九代,横跨近300多年。以冯存仁堂为起点,宁波药商带出了中国药业三百年持续发展的一个大时代,他们从宁波出发,以开药室药行等形式把源远流长的中华医药业扩展到京、津、沪等几十个城市,先后创办的药业机构不计其数。
大义凛然、舍身成仁的爱国精神。以同仁堂为原型塑造的宁波药商智斗日本侵略者的事迹,经电视剧《大宅门》等的传播已经家喻户晓。其实,在上海滩,宁波药商与洋人的较量同样惊心动魄——黄楚九面对日本药企和军国主义的欺行霸市行为,慨然应对,在纵横捭阖中维护了自身权益,名震药业界。与黄楚九一样,在侵略者面前威武不屈的宁波药商还有中国新药业的先驱、五洲大药房的项松茂和中国化工业的先驱、中国化学工业社的方液仙。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牺牲生命表达民族气节,宁死不屈,折射出宁波药商的爱国情怀,为药业界后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人生教科书。
为党赚钱、赚钱给党的革命精神。与其他宁波药商不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卢绪章在上海创办了一家特殊的药业机构——广大华行,它以药械制售作掩护开展革命斗争,其使命是“为党赚钱、赚钱给党”,成为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实际上,广大华行是一个红色药商群体,其中奉化人舒自清分工负责行内的进出口贸易。1944年,根据周恩来“要不失时机地大力开展中美贸易”的指示,卢绪章派他远赴美国;1945年6月1日,广大华行美国分行开张,舒自清选择与美国六大药厂之一的施贵宝公司签订了100万美元的生意合同;1946年夏天,广大华行美国分行的西药生意横扫中国市场,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通过美国前国务卿史坦汀纽斯向施贵宝公司老板魏克要中国地区代理权,但最终还是扭不过“红色外贸专家”舒自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卢绪章、舒自清等红色药商的事迹尤其值得我们缅怀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