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蕾,李慧慧,赵成佳,张嘉瑛,叶振淼,张国华
1.温州医科大学 精神医学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3.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期,思想不够成熟,自控力不强,他们既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群体,也是人类社会防治艾滋病的重点人群。根据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高校每年新诊断3 000多例学生感染,形势十分严峻。浙江省某地2008年报告第1例15~24岁学生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截至2018年底,累计报告15~24岁学生病例89例,其中,死亡1例[1]。校园艾滋病防治备受关注,增强学生艾滋病防治意识预防艾滋病毒感染刻不容缓。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移动新媒体异军突起。在众多新媒体平台中,微信公众号兼具实效性、互动性,深受受众青睐,因此,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健康教育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其干预成本低、扩散快、易操作、私密性强。本研究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关联知识干预,分析新媒体公众平台对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影响,进而探索开展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新模式。
1.1 对象 选取浙江高校一年级6个专业、19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将抽取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接受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对照组未施加干预。共纳入550人,其中,干预组281人,男118人,女163人;对照组269人,男98人,女171人。
1.2 研究内容
1.2.1 自编问卷: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研究查阅及梳理,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知识相关问题、性行为相关问题、对待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艾滋病教育信息内容喜爱及获取途径相关问题,共计55道问题。其中,艾滋病知识相关问题计分方式为将答对题数合计后转化为百分制。经过信度效度检验,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769,KMO值为0.755。
1.2.2 网络社会支持量表(IS量表):采用梁晓燕等[3]编制的IS量表以评估受试者从网络空间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量表由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及社会成员支持4个维度,共23个条目构成。每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总分为23~115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受到的网络社会支持越多。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
1.3 研究过程 遵循自愿参与和知情同意的原则,经统一培训的研究组成员在辅导员组织下开展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在入学初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经1个月干预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在两次调查之间,课题组将干预组研究对象建立微信联络群,创建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链接提醒干预对象关注信息。微信平台每周发布艾滋病防治主题教育,内容围绕艾滋病个案故事、艾滋病的起源和症状、艾滋病的现状和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共计4次。对照组研究对象则未做任何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AS 9.4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微信公众号干预对艾滋病知晓率的影响 第一次调查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超过75分者在对照组中占19.7%,在干预组中占1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6)。第二次调查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超过75分者在对照组中占37.9%,在干预组中占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第二次调查显示,两组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均提高,且两组两次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图1。
图1 两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得分差值比较
2.2 微信公众号干预对艾滋病相关态度的影响 调查中对于“应禁止感染HIV的外国旅客入境”及“被查出的艾滋病感染者是否允许他们继续工作”结果是干预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接受微信公众号健康教育后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包容度高于对照组。而在“您如果遇见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和“如果您的朋友得了艾滋病,您是否愿意继续同他/她来往”等问题上,两组大多数的调查对象均表现出了较为包容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态度比较[例(%)]
2.3 艾滋病知识得分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IS量表4个维度得分纳入回归模型,以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作为结局变量,结果显示信息支持得分不同者最终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信息支持得分每增加1分,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可增加0.84分。而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及工具支持三项得分的回归系数则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见表2。
2.4 大学生希望得到的艾滋病相关信息 在接收
表2 艾滋病知识得分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关于艾滋病相关信息的内容选择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最希望获得关于艾滋病预防方法相关知识(71.9%),70.8%的大学生更愿意接触到艾滋病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希望了解检测方法、疾病疫情及传播途径的人群均超过60%,希望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性健康教育方面相关知识的人数超过50%。
3.1 微信公众号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的影响 经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干预后的调查显示,两组学生超过75分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都有所提高,干预组得分提高8.3(0,16.7),对照组得分提高4.2(-4.2,12.5),干预组成绩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微信教育后,大学生的艾滋病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与王文倩[4]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张东[5]将性别、家庭住址、家庭情况、是否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微信平台是影响知识水平的主要因素,它对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影响效果明显。同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微信平台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
3.2 微信公众号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态度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经干预后,同意“禁止感染HIV的外国旅客入境”的大学生占比15.8%,干预组中有36.2%的大学生对“禁止感染HIV的外国旅客入境”持反对意见;干预组中有53.2%的大学生“允许艾滋病患者继续工作”,研究结果反映了个体对待艾滋病感染的态度。个体在“禁止感染HIV的外国旅客入境”这个题目上的肯定选择越高,说明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拒绝态度越强烈。两组的差异说明通过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大学生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他们对艾滋病患者包容性更大,更愿意给予关爱和帮助。此外,对以上对象是否禁止入境、允许继续工作,“不清楚”比例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干预组仅分别为1.8%和1.1%,这表明,在微信平台进行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明确了关于艾滋病的认识以后,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也更加明确了,更加乐于接纳。因此,微信能够促进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患者[6]。
3.3 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社会支持中的信息支持得分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呈正向影响,即信息支持得分增加,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相应增加。网络社会支持中的友伴、情感和工具支持维度与艾滋病知识得分相关不显著,说明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将获取艾滋病相关信息来作为预防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因而,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研究指出,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媒体公众平台向目标群体传播健康信息,有潜力成为促进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患者,引导大学生性健康、预防艾滋病的强大工具[7]。近年来,微信作为新型移动社交媒体,受众广,影响力大,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普遍使用。因此,可以让新媒体微信平台成为信息支持的重要载体,发挥出对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作用。
3.4 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情况 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依次为:艾滋病预防方法、艾滋病治疗方法、检测方法、疾病疫情、传播途径、国家政策和性健康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艾滋病并不遥远及预防艾滋病对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最渴望获得艾滋病预防的方法,同时也希望知道假如不幸感染,该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进行检测、治疗。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还想获取疾病疫情、传播途径、国家政策和性健康教育等知识信息。因而,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不盲目实施健康教育,一定要明确受众定位、细分信息需求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指向性和有效性[8]。
近年来,艾滋病逐渐从一种严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防可控的疾病[9]。高校一直坚持面向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育大学生不仅知晓艾滋病是什么,更要知道艾滋病如何防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公众平台实施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效果是显著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公众平台对大学生实施艾滋病防治教育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知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养成;在新媒体公众平台上的艾滋病防治教育能改善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这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与治疗有间接的积极功能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预防艾滋病的信息供给,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信息需求,从其最关心的内容着手,让健康教育事半功倍。
综上,新媒体公众平台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挥积极有效的功能,值得我们在现实工作中积极推进其开发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