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丽,万孝玲,刘健,区方奇,韦海艳,张伟尉,林源,唐雯茜,石云良,刘多,孟军,杨益超,蒋智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530028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的以肝胆管病变为主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因起病缓慢,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1]。在广西,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传统饮食习惯,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在局部地区居高不下,部分地区感染率甚至高达60%[2]。近年来,随着交通便利程度的提高,人员流动更加频繁,食品来源及饮食方式更趋多样性,受华支睾吸虫病威胁地区进一步扩大。为了进一步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情况,掌握防控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广西从2016年起系统、连续地开展华支睾吸虫病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1调查抽样 按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程度高(感染率>10%)、中(感染率在1%~10%)和低(感染率<1%)分别设立2个监测点开展为期5年的连续调查。各调查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每年度在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共1 000人,人群覆盖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年龄组。监测时间为2016—2020年。
1.2调查方法 收集受检者粪便(>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两检)检测华支睾吸虫卵。如在上述检测中发现其他寄生虫感染,同时予以记录。除蛲虫卵外,检测发现的华支睾吸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蛔虫卵等均依据《肠道蠕虫检测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WS/T 570-2017),计算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并判定感染度,见表1。对粪检阳性人群以自愿为原则给予吡喹酮或阿苯达唑治疗。
表1 4种寄生虫感染度分级标准
1.3质量控制 制定调查方案及实施细则。对参加调查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方案、实施细则、实验室检测技术、数据录入及审核等培训,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参与调查工作。采用统一数据库,开展逐级审核、验收。成立技术指导组开展调查指导和质量控制,以确保调查统一规范。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双人录入、核对和纠错后,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感染率间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分析采用趋势性χ2检验,以P<0.05为有变化趋势。
2.1华支睾吸虫感染
2.1.1人群感染概况 2016—2020年,6个固定监测点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98%(756/6 308)、6.32%(394/6 230)、10.97%(670/6 110)、10.03%(680/6 781)、7.96%(497/6 242),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13.627,P<0.01),2020年较2016年下降了33.56%。见表2。
表2 2016—2020年广西各调查点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2.1.2地区分布 2016年、2018年及2019年横县感染率均最高,分别为35.60%(356/1 000)、30.47%(309/1 014)及31.70%(323/1 019),与其他调查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00.915、830.322、857.371,P均<0.01)。2017年及2020年以宾阳县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5.40%(158/1 026)和19.70%(199/1 010),与其他调查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179、475.945,P均<0.01)。除靖西市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外(χ2=49.242,P<0.05),横县、宾阳县、田阳县、灵山县和钦南区的感染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χ2=10.550、7.103、5.975、10.884、9.893,P均<0.05),见表2。
2.1.3人群分布
2.1.3.1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感染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89岁,各年度不同年龄段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350、149.763、264.857、305.423、137.264,P均<0.01)。2016年、2018年及2019年感染率最高均为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分别为20.51%(210/1 024)、19.56%(185/946)及16.96%(175/1 032),2017年感染率最高为40~49岁年龄组,感染率为10.85%(91/839),2020年感染率最高为60~69岁年龄组,感染率为12.53%(111/886)。见表3。
2.1.3.2性别分布 2016—2020年,各年度男性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均高于女性(χ2=229.527、111.100、178.974、129.803、150.197,P均<0.01)。男性及女性感染率在不同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24、46.703,P均<0.01),男性感染率波动下降(χ2=13.934,P<0.01)。见表3。
2.1.3.3文化程度分布 2016—2020年,各年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随文化程度提高而升高(χ2=223.718、84.589、86.006、136.440、30.839,P均<0.01)。见表3。
表3 2016—2020年广西调查点不同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2.1.3.4职业分布 不同职业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不同,工人、农民、干部、医务人员及教师等感染率较高,学生和未上学儿童感染率较低,各年度各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421、144.389、251.648、291.760、125.888,P均<0.01)。见表3。
2.1.3.5民族分布 监测人群覆盖了12个不同民族,各年感染人群均以汉族、壮族为主,2016年及2019年两民族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6、0.233,P均>0.05),2017年、2018年及2020年两民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03、23.188、7.283,P均<0.05),见表3。其他民族中的黎族、瑶族、藏族有少量感染者,白族、布依族、傣族、侗族、仫佬族、回族、苗族等民族未发现感染者。
2.1.4感染度分析 2016年共查出756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其中轻、中、重度感染者分别为536例、181例和39例,三者构成比分别为70.90%、23.94%和5.16%;2017年共查出394例感染者,轻、中、重度感染者分别为346例、45例和3例,三者构成比分别为87.82%、11.42%和0.76%;2018年共查出670例感染者,轻、中、重度感染者分别为542例、120例和8例,三者构成比分别为80.90%、17.91%和1.19%;2019年共查出680例感染者,轻、中、重度感染者分别为555例、102例和23例,三者构成比分别为81.62%、15.00%和3.38%;2020年共查出497例感染者,轻、中、重度感染者分别为443例、51例和3例,三者构成比分别为89.13%、10.26%和0.60%。见表4。
表4 2016—2020年广西各调查点华支睾吸虫感染度(例)
2.2其他寄生虫感染 2016—2020年,监测点各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χ2=88.378,P<0.01),见表5。各年钩虫感染率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χ2=65.991、85.719、31.433、40.162、14.975,P均<0.01)。2016年及2017年钩虫感染率最高均为≥80岁年龄组,感染率分别为5.49%(5/91)和7.43%(11/148),2018年和2019年为70~79岁年龄组,感染率分别为3.66%(16/437)和3.73%(16/429)。2020年则为60~69岁年龄组,感染率为1.24%(11/886),各年女性钩虫感染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88、11.089、9.208、4.160、11.530,P均<0.05),男、女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χ2=34.479、60.838,P均<0.01)。各年钩虫感染度均以轻度为主。钩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χ2=95.884,P<0.01)。见表6。
表5 2016—2020年广西调查点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表6 2016—2020年广西调查点不同人群钩虫感染情况
各年蛔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9,P<0.05)。各年鞭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9,P>0.05)。蛔虫及鞭虫均未发现重度感染。此外,2020年,横县发现1例带绦虫感染者。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东北两大片区,95%的感染者集中在广东、广西和黑龙江、吉林等省(自治区)[3-5]。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素有食鱼生传统习俗,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已久[6-9]。2014—2015年全国第三次重点寄生虫病调查显示,广西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9.62%,居全国之首[10]。部分地区居民虽然知道食用鱼生会有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风险,但长期的饮食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导致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11],甚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员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食用鱼生,华支睾吸虫病逐渐向非传统流行区扩散,感染范围和人数有扩大和增加的趋势[7,14-15]。在近几年的调查中,有相当数量居民了解食用鱼生的危害或如何预防华支睾吸虫感染,但仍继续选择食用;也有一部分居民对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认识不足,以为定期驱虫可避免损伤,以致陷入“感染-驱虫-再感染”循环。
本监测结果显示,在广西不同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显著,传统流行区的横县、宾阳县感染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田阳县、灵山县维持中度流行状态,而靖西市、钦南区感染率较低,这与各地食鱼生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横县、宾阳县当地居民素有食鱼生的传统习俗,而靖西市、钦南区并无食用鱼生的传统。但调查发现,在靖西市、钦南区仍发现有少量感染者,可能与两地居民近年来也开始尝试食用鱼生有一定关联。此外,各县感染率趋势基本一致,流行区的感染率在个别年份有较大波动,可能与部分群众在查出感染后驱虫或某个监测点临时调整采样对象有关。
从年龄分布看,各年龄组均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以成年人为主,感染人群集中在30~70岁年龄组,且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以40~49岁、50~59岁年龄组最高。从性别分布看,各年男性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均高于女性,各年男性感染率约为女性的3倍。从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看,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人群感染率最高,可能与这部分人群社会活动多、外出聚餐食用鱼生的机会多有关。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轻度感染者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能与健康教育覆盖人群增多和宣传力度加大使得群众食用鱼生频次减少,或感染者积极驱虫有关。
钩虫现为广西土源性线虫感染的优势虫种,感染者以老年人为主,可能与广西潮湿、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钩虫的繁殖有关。另外,居民的耕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可能容易感染钩虫。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逐年下降,各年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均低于1%,处于较低水平,且未发现有重度感染者。带绦虫病曾在广西有食用生肉习惯的地区普遍流行[12],但近些年来感染率已明显下降[13]。2014—2015年第三次全国重点寄生虫病调查中,广西也未发现带绦虫感染者[7,11]。此次为期5年的人群调查,也仅发现1例感染者。这些种类寄生虫感染率的下降可能与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关,随着农村等地环境条件的改善、卫生厕所的普及、食品安全的加强以及人群卫生意识的提高,人们感染土源性线虫、带绦虫的机会得以减少。
综上,针对广西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态势,要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引导群众摒弃生食或半生食的饮食习惯,促使群众的认知和行为都得到有效改变。同时,对短期内难以改变食用鱼生习惯的人群,要鼓励其主动查治,如有感染尽早规范治疗,最大限度减轻危害。此外,有关部门和机构还应加大科学研究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减少和避免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这样既可保留传统饮食习俗,又能有效减少和避免群众感染华支睾吸虫风险,进而可能达到两者兼顾的目的。对于钩虫等土源性线虫,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不断降低土源性线虫感染对人体的危害。
志谢参加调查的有各调查点所在的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