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记叙文写作中如能很好地运用侧面烘托,会使作品形象更加饱满、意蕴更为丰厚,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更大。
侧面烘托的具体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烘云托月
烘云托月,指的是用其他景物来烘托想要表现的景物。正如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所言“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道出的正是“烘云托月”的妙处。
比如柳宗元名篇《小石潭记》,粗粗一看,全文对潭水着墨有限,但仔细玩味,写石绘鱼无不突出了潭水。作者写小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石上满是“青树翠蔓”,在微风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试想,这样一个石坻、石屿、石山甚、石岩环绕的小潭,怎么会不“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几句,纯写游鱼,却使澄澈的潭水粼粼映眼——因为水透明,所以“日光下澈”时,鱼才“影布石上”;而“亻台 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当然既是水里的鱼,又是潭底的鱼影。文章以玲珑的石、青葱的树、轻灵的鱼等映衬一潭清水,既空灵又逼真,真可谓形神兼备。
又如贾平凹散文《风雨》,注意用眼前可见景物摹写抽象的风: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撤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作者想要表现“风”,但整段文字没有出现一个“风”字,而是由描写垂柳、杨叶以及芦苇在风中的姿态,生动地将“风”的强劲与狂暴展露出来。
二、环境辉映
叙事作品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其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可以是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也可是当地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状况等。毫无疑问,鲁迅先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他不仅善于正面落笔,而且善于通过环境等侧面描写,勾画出人物灵魂。如《祝福》里这样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对于书房布置的描写,鲁迅是颇费苦心的:
(1)一幅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史书上并没有关于陈抟写“寿”字的记载,鲁四老爷书房壁上挂着的“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显然是后人附会,正说明鲁四老爷希望自己能像陈抟老祖那样长命百岁。此外,陈抟老祖已在清代经学家的流派论争中被否定了数百年,而鲁四老爷在辛亥革命后却还在膜拜“陈抟老祖”的字画,足以窥见其思想的极端陈旧和保守。
(2)半副对联——已脱落的上联是“品节详明德行坚定”,这一设计极具象征性:只讲“事理”,不讲“品节”;只要“心气和平”,不要“德性坚定”,不就是鲁四老爷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心灵的写照吗?
(3)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方面说明鲁四老爷不爱护书籍,不学无术,另一方面说明他爱面子,用《康熙字典》装饰门面,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真实面目宛然可见。
(4)一部《近思录集注》——这是鲁四老爷维持乡村社会统治秩序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暗示鲁四老爷的理学修养实际是很浅薄的,但对于农村那些没有知识的农民来说已足够,由此说明封建礼教在乡村社会有着巨大的统治力量。
(5)一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信奉儒家思想,是统治者阵营的一员,为维护秩序,他必然会对那些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作出裁决。
书房的陈设,婉曲反映了书房主人的志趣修养、思想观念——小说对鲁四老爷尽管着墨有限,但看了他的书房,再联系他对祥林嫂的态度,一个旧礼教的化身和假道学先生的形象便如在眼前了。
三、旁人彰显
文学作品叙事写人时,直笔、衬笔各有其妙。直接描写主要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法,精雕细镂。但是一味直接描写,笔法未免欠丰富,表现力上也略显平淡。如能借助旁人的态度、感受和反应等展现主要人物,或传其精神,或现其技艺,那么构思上就别具匠心,语言也更具意趣,能令读者回味不尽。
比如《周亚夫军细柳》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文中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只有两个语句:一是“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二是“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除此之外,浓墨重彩凸显的是大量的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如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这些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周亚夫这位“真将军”的形象呼之欲出。
又如当代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的片段:
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吗?”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作者以“梦里寻师”这样一件小事,以“已经走出六七尺远”的数据,细腻真切地表达出“我”對蔡老师的想念之深,顿时使蔡老师敬业爱生、受人喜爱的形象跃然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