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2021-07-19 19:12张晓红李喜武
高教学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三化马克思主义途径

张晓红 李喜武

摘  要: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理想;高校应从学科建设、课堂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建设,为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创造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影响;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6-0096-04

Abstract: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our party and the state. It is a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 which helps us know the world, grasp the law, pursue the truth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The Chin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the entire nation. Becaus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Marxist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The Marxist Chin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cultivating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nd establishing a correct beliefs and ideals in lif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Chin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erms of the aspect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lassroom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culture etc.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ccept Marxism education.

Keywords: Marxism;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e; approach

習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注: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就明确提出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各种举措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到国家和全民族的前进方向,亦是前进的动力源泉,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需要不断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之占领我们的意识形态。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代革命史等思政课及相关的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三化”活动,藉此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育坚定的信仰。[1]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及新形势下推进的意义

在新中国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如若发挥其巨大的能量,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已经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革命领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复诠释的道理。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年前的德国,具有当时德国的特点和水平,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指导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以新鲜的血液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自觉地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而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论新阶段》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党最早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其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一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把取得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是由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战略创新构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大的理论成果。在当今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了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特点。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作为被实践证明了客观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补充新鲜内容。中国共产党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斷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解答当前时代问题的各种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为我们意识形态的主流,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新的不可动摇的共识,使其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和本质上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的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得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只有认真贯彻这个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会真正的落地生根。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作为青年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走向成熟的起始阶段,如果能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对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为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政治理想信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了精神动力。[2]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两课”的学习,逐渐认识和养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理解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宏观方面讲,面对纷繁的世界,怎样看待当今社会发展存在的各种矛盾?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处理人类发展和日益脆弱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实现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从个人角度看,大学生如何面对与高中不同的大学校园生活?如何与身边的大学同学实现和谐相处?如何将自己的活动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当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的时候如何解决?凡此种种,都需要大学生去思考和面对。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一百五十多年的不断总结与概括,汲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成为最富有生命力的哲学。如果大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哲学,就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就能正确看待遇到的各种困惑,找到解决的办法。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升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新奇转变为迷茫,由于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渐渐失去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相关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大学生就能够对自己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目的、意义、追求等有清晰正确的界定,立志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就会远离空虚和苦闷。[3]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里所说的价值观,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是指人们面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时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具体指人们对生存、生活意义的看法,囊括了大到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小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等。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大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排斥一切非科学、非正义的价值取向,能够确立既是幸福、快乐、进取的“小”价值观,也能确立基于集体利益至上的个人奋斗而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大”价值观。

(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理想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有信仰,特别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国际形势下,没有坚定的信仰,就会随波逐流或左右摇摆,甚至会迷失方向。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信仰。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过程中,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提高自身修养,遵守道德规范,增强自身行为的约束力,最终成为充实的、坚定的、有信仰的人,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人。[4]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途径

高校是青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融的辐射场和主阵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拥有了青年,才拥有国家的未来。只有在高校中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把青年培养成能够接受并自觉践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必须把高校建设成为青年进行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关于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践证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抓住了、抓好了,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放松了,丢弃了,就会迷失方向。[5]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首先在中国化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准确把握我国所处国际环境和自身国情,结合以往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突出中国特色,勇于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新的境界;其次在时代化方面要把握我国目前关键的实际问题,突出鲜明的时代主题,勇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遇到的难题,并结合社会和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教育;再次在学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目标针对性,突出大学生群体的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需求,围绕大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热点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和落实。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国家从政策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经过建设,已经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5个二级学科,依托这些学科培养了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骨干人才。在建设过程中,规范了学科组织机构,合理有序地推进了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和重点基地建设,坚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在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流、凝练研究方向、切实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巩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课堂教学主战场

“两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担负着进行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的首要职责,是推进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战场。通过“两课”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和当今的国情、世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对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困难有了正确的认识,将最新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展现给大学生,提高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起到了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目的。高校为了赢得课堂教学主战场,需要切实从多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对“两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加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成果的比重,为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应采用最权威的数据、最新的事例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其次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强教学效果,创新教学艺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媒体,提高“两课”的育人效率;再次要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体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机会,深入到群众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让事实说话,使其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优点;最后高校自上到下要重视“两课”相关的教材编写,不断地更新内容、完善教材体系,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成果融入到教材之中,夯实“两课”内容的实践基础,让教材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6]

(三)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两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中直接从事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的是承担“两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除“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等基本条件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因此作为两课的教师首先必须保证思想上政治合格,要从政治素质上选拔合格者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两课”教师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课堂讲授纪律,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够自觉抵制错误言论、自觉弘扬主旋律。“两课”教师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容,不容许有半点怀疑,要真懂、真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其次“两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授课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现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7]

(四)营造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校园氛围

在高校大學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高校提高育人素质的根本保证,是高校全体教师、各个部门都应该从事的日常工作,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每位教师都要提高认识、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首先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的这段时间,是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有益的、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日期举办主题明确、教育意义明显、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要将马克思主义“三化”融入到已形成自己特色的文化节、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之中,做到润物无声;还要积极利用展板、墙报、校园广播等媒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以利于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舆论氛围。[8]

其次,要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自发建立的学生社团,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其成长提供了最基础的人生舞台。高校中的主管部门要帮助大学生完善社团建设,尤其是理论社团建设,社团通过演讲、座谈、采访、调研等活动形式,实现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马克思主义“三化”推进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探索氛围,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探索。

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高校要发挥网络无处不在的优势,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建设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站,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新成果的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展现出来;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要建立和课程相关微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解读;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微信平台,为学生和党员之间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答疑解惑。

(五)拓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也是和其他学说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最终回到实践中达到改变现实世界的目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被新的实践知识所完善,是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实践途径,想办法扩展实践渠道和方式,实现大学生广泛地与社会接触。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了解,多方面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了解民情、国情,了解我国的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绩,用学生周边发生的真实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发展的,用事实增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感,进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通过高校组织的实践教育,既培养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很好地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建设。[9]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大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走向,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到实处,才会培养出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更加繁荣富强。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项艰巨、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有持久战的准备和必胜的信念,不断拓宽思路、集思广益地扎实推进才会赢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孙渝莉,赖炳根,蒲清平.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对重庆市普通高校的实证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6):141-146.

[2]周川.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实效性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7):29-31.

[3]吴静.后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赵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建立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市场,2015(13):134-135.

[5]彭恩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6):35-37.

[6]郑银凤.浅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沧桑,2014(5):176-178.

[7]海珍,张琼.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途径[J].吕梁学院学报,2016,6(5):59-62.

[8]江胜尧.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1(26):58-59.

[9]申云兰.论社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8):32-34.

猜你喜欢
三化马克思主义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