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出版业与当时文学思潮存在互动关系,而校勘、刊刻《文心雕龙》蔚为风气。清初钱谦益与王士祯诗学,二者既有共鸣,又存在抵牾。比较二者诗学,刘勰《文心雕龙》可以作为一个对证点。明代万历、天启(1573—1627)以至崇祯年间(1628—1644),考察校勘、注释、刊刻《文心雕龙》者,大致集中在东南一带,且与钱氏有深浅不一联系,由此带动一個颇具规模的“龙学”潮流。由于《文心雕龙》具备生发文论思想理论资源价值,因此,考察钱、王二氏对于此书之理解、接受,为后人把握两者差异,恰可提供参照。
关键词:《文心雕龙》;钱谦益;王士祯
明代出版业与当时文学思潮存在互动关系,而校勘、刊刻《文心雕龙》,按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附录之《版本第八》所胪列明代各种《文心雕龙》版本,与之相关文士计25人,①反映当时研读《文心雕龙》蔚为风气。
清初诗坛“钱王代兴”,钱为钱谦益、王为王士祯。二者既有共鸣,又存在抵牾,比较二者诗学,刘勰《文心雕龙》可以作为一个对证点,明代万历、天启(1573—1627)以至崇祯年间(1628—1644),考察校勘、注释、刊刻此书者,大致集中在东南一带,且与钱氏有深浅不一联系,由此带动一个颇具规模的“龙学”潮流。由于《文心雕龙》具备生发文论思想理论资源价值,因此,考察钱、王二氏对于此书之理解、接受,为后人把握两者差异,恰可提供参照。
一、钱氏诗学渊源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虽然重视“宗经”,然而其《序志》篇则曰:“傲岸泉石,咀嚼文义。”②明确限定此乃一部文章学著作,因此,主要发挥指导文章写作作用。钱谦益兼擅文章众体,关于文章总集,他推崇《文选》,认为杜甫“精熟《文选》理”,乃诗家之正途;至于诗文理论,钱氏则奉《诗品》和《文心雕龙》为圭臬,而《文选》《诗品》和《文心雕龙》之三位一体,且以《文心雕龙》为统摄,于此大概可以看出钱氏文章学之旨趣,对于把握其诗学有提纲挈领作用。
《故叔父……春池府君行状》述及父亲和叔父“思一大振起之”③,夙有领袖群伦之抱负,故除了学者身份之外,钱牧斋更自视为挽救明末败局的政治人物、总结有明一代故实的史学家,当然,作为明代诗学之总揽者,他编撰《列朝诗集》,是当之无愧的诗学泰斗。当时“实学”高涨,钱谦益也投身其间,此实学思潮回归儒家经学,崇尚“宗经”,要在儒学根柢处,振衰起敝,钱氏诗学与之有不解之缘。当然,其诗学内涵广博,不可仅以诗人一端限之矣,实质上与具有宏大抱负的钱氏整体思想相关涉。他当时面对处理诗学本体与现实困境问题,这是其诗学着眼之处,一般诗人自不可与他相比拟。
寻绎钱氏文学生涯重大转折,即从早期崇拜李攀龙、王世贞,向厌弃李、王转变。万历三十五年(1597),钱氏二十六岁,金鹤翀编《钱牧斋先生年谱》曰:“黄太冲谓先生一生訾毁太仓,诵法昆山,盖始于此时。”①钱氏《赖古堂文选序》斥责:“文章之坏也,始于饾饤掇拾,剽贼古昔;极于骄倴昌披,偭背规矩……”②其尊古意识与当时“为古学者”存在分歧。钱氏《答山阴徐伯调书》述及自己年十六七时,熟读空同、弇山二集,后因受嘉定李长蘅等人启迪幡然悔悟,于文则学唐宋古文,本朝则取法宋濂、归有光,于诗则推崇程孟阳辈;钱氏《复遵王书》回顾中年有幸奉教孟阳诸老,曰:“久之,思泝流而上,穷《风》《雅》声律之由致,而世事身事,迫胁凌夺,晼晚侵寻,有志未逮,此自考之公案也。”③推流溯源,穷《风》《雅》声律之由致,意味直抵诗之本体,回归风雅传统,而李、王则尚未达一间,钱氏省悟这一点,于是与程孟阳等桴鼓响应,推倒曾经的偶像李、王之辈。
钱氏《嘉定四君集序》云:“吾吴王司寇以文章自豪,祖汉祢唐,倾动海内。而昆山归熙甫昌言排之,所谓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者也……”④嘉定四君之诗文从经史中来,文从字顺有所根柢,此是其共同特点。从嘉定四君到归有光及唐宋派,而从唐宋派再上溯唐宋八大家,尤其八大家之首中唐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再从韩愈归趋刘彦和“宗经”指出向上一路,钱氏文论之脉络,十分清晰。此有助于钱氏避免跌落当时复古反复古派人士之坎陷,钱氏力诋所谓复古乃赝古,堪谓有所超越!其文学观念在《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里有十分清晰的表述,他说:“弘、正之间,有李献吉者,倡为汉文杜诗,以叫号于世,举世而皆靡然从之矣。然其所谓汉文者,献吉之所谓汉而非迁、固之汉也;其所谓杜诗者,献吉之所谓杜,而非少陵之杜也。彼不知夫汉有所以为汉,唐有所以为唐,而规规焉就汉、唐而求之,以为迁、固、少陵尽在于是,虽欲不与之背驰,岂可得哉……嘉靖之季,王、李间作,决献吉之末流而飏其波,其势益昌,其谬滋甚。弇州之年,既富于李,而其才气之饶,著述之多,名位之高,尤足以号召一世。然其为缪则一而已。”⑤而对于客居嘉定诗人程孟阳,钱谦益尤其推崇,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称:“某宗伯诗法受之于程孟阳。”⑥然而,这种诗法可能理论多于创作。⑦
然而,钱氏追随嘉定诸君子,除了先辈归有光,也并非再无依傍。而尊崇五经规范文章之地位,盖由刘勰导夫先路。《文心雕龙》对于东南地域士人尤具感召力,从先秦两汉以降之文,中经唐宋八大家为津梁,以至宋濂、归有光等为文,均潜藏儒家坚韧振作的精神密码,亦具挽救颓政之功效,此乃晚明士人乞灵于《文心雕龙》的重要缘起。按梅庆生万历、天启《文心雕龙音注》,在卷首开列有功于《文心雕龙》校勘者名单,而且在每篇上端出校记,注明某字原作某,是由何人校正。此名单中除了前辈故世者而外,其间曾与钱谦益交游者甚众,如程孟阳也列名其中,但是,在梅氏《音注》里,程氏校注业绩却告阙如。然而程氏重视经史诗学主张,则与刘勰论文相吻合,《音注》就借重其名。在此名单里,还有与程氏相类似者。而与钱氏交好的曹学佺、谢兆申、朱郁仪与徐 [烟][勃]等,在《文心雕龙》校勘方面,则成就卓著⑧。钱氏《徐存永尺木集序》叙述与闽派诗人徐 [烟][勃]、徐存永父子及曹学佺之交往⑨;清徐电发《续本事诗》卷六《前集》之《曹学佺》记载程孟阳激赏曹氏之佳句⑩。据此可知钱、程与徐、曹相互之间交谊深厚。谢兆申跋语说:“始徐兴公名 [烟][勃]得是批点本示予,予因取他刻数种复正之。比至豫章,以示朱郁仪名谋( [地] [伟])氏、李孔章名汉煃氏,彼各有所正,而郁仪氏加详矣。然伪缺尚亦有之。今岁,焦太史名竑读予是本,以为善也当梓。而会梅子庾氏既慨文章之道日猥,盍以是书为程为则?乃肆为订补音注。使彦和之书,顿成嘉本。”谢氏也是当时知名诗人①,他与列名《音注》本名单曹学佺、朱郁仪、徐 [烟][勃]、谢兆申、柳应芳、钦叔阳、俞安期及钟惺等能诗者,大多有作品被钱氏《历朝诗集》收录,他发表“以是书为程为则”来拯救文弊的倡议,对此尤其值得注意!②此辈是明末诗坛代表人物,他们从事《文心雕龙》校勘、研读,当明代诗学门派林立,各种观点均徒乱人意,于是诗坛亟须经典光芒来正本清源,因此,《文心雕龙》之被重视,并非仅表现为董理古籍雅趣,而是出于诗人理论建设之所需,正缘于此一时代召唤,才令此辈人物回归经典,故而在上述名单中出现。
关于《文心雕龙》校注,梅庆生厥功甚伟。这些人物过从甚密,确实可以视为一个晚明文学团体,他们倾注精力于《文心雕龙》,如附于万历梅庆生《音注》本后的朱郁仪跋语记述:“往余弱冠,日手抄《雕龙》讽味,不舍昼夜。”《国民杂志》第十期刊近人傅增湘《徐兴公校〈文心雕龙〉跋》说徐氏:“历年数十,留贻及于三世,诣力专精,良堪钦仰。”③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徐 [烟][勃]“万历间与曹能始狎,主闽中词盟,后进称‘兴公诗派”。曹能始与梅庆生也是文友,其《文心雕龙序》指:“相传有杨用修批点者,然义隐未标,字伪犹故。予友梅子庾从事于斯,音注十五,而校正十七,差可读矣。”文献校勘、理论研讨与创作实践互相渗透,必然会对晚明诗文发展产生影响。
作为与上述人物关系密切的钱谦益,并且身为此一文人集结之领袖,他关注《文心雕龙》则尤发人深省。钱氏同乡、学生冯舒手校本《文心雕龙》卷末附录其跋语曰:“……南都有谢耳伯校本,则又从牧斋所得本而附以诸家之是正者也。雠对颇劳,鉴裁殊乏。惟云朱改,则必凿凿可据。今亦列之上方。闻耳伯借之牧斋时,牧斋虽以钱本与之,而秘《隐秀》一篇。故别篇颇同此本,而第八卷独缺。今而后始无憾矣。”时人整理、研究《文心雕龙》,钱谦益非但参与,而且为世所珍视的钱功甫《文心雕龙》本(内有颇存争议的《隐秀》篇),也为钱氏所拥有,钱氏之《文心雕龙》因缘可谓深矣。
由此线索,有助于研究者探寻钱氏诗文理论与《文心雕龙》渊源关系。钱氏《历朝应制诗序》说:“延陵两吴君,以弘文硕学,竞爽词林,会萃历朝应制诗,取其金相玉式,艳溢锱毫者,都为一集,邮而徵序于余。”④此所谓“金相玉式、艳溢锱毫”,原出于《文心雕龙·辨骚》篇之赞语,“艳溢锱毫”明人所见诸本作“绝益称豪”,为朱郁仪考宋本《楚辞》改,而朱氏被钱牧斋称为“通人朱郁仪”⑤,这说明对《文心雕龙》,钱氏或自己校勘,或借用朱氏之成果;其《复王烟客书》云:“文章之道,无过简易。词尚体要,简也。辞达而已,易也。”⑥“辞尚体要”,也是刘勰引《书》所强调“徵圣”观;“文心”一词,在钱氏诗文高频度出现,乃祖述《文心雕龙》之谓也;其《和遵王述怀感德四十韵兼示夕公敕先》谈及:“丹漆应随梦,珠囊岂浪传……”⑦出自《文心雕龙·序志》篇;其《故……孟津王公墓志铭》述及:“是为公之书才,劲而不猛,若鹰隼之戾天;丰而不沈,兼翚翟之备色。所谓藻曜而高飞,书之凤皇也。”⑧则出自《文心雕龙·风骨》篇。此正表明钱氏服膺《文心雕龙》,并要凭借它来别裁伪体的文学倾向,因此除了程孟阳辈之外,若考索钱氏诗学渊源,其中《文心雕龙》也为其提供理论资源,并清晰地贯彻于其诗学实践。
二、《文心雕龙》与钱氏诗文理论
晚明诗坛复古与反复古,其实质是探究如何处理言志与缘情、学问与妙悟、功力与才情及传统与创新等一系列相对关系,按钱氏《文心雕龙》学特征,即他从刘勰那里汲取什么,必然由时风众势之激荡及其个人自我期许所左右。明末文坛无论复古与反复古,均与钱氏心目中古学无涉,钱氏重视经史与复古派末流截然不同。钱氏《答徐巨源书》指当时名为复古实质蔑古,“心学”泛滥助长文人自大自恋恶习,钱氏对此狂妄风气痛加鞭挞,他认为:“今诚欲回挽风气……则惟有反经而已矣。”①透过经、史,最后归结于文,当遵循《文心雕龙》之正道;其《再答苍略书》反省古人之学,经史熟烂,为己所不及,今之学者“空疏谬悠”,却“遂欲卤莽躐等,驱驾古人于楮墨之间,此非愚即妄而已矣”②。而要扭转风气,钱谦益所开良方不外乎“宗经”。亦如韩愈《进学解》所言,文章必须从经史中来,要厘定经、史、文章以及诗歌各自本体,而关于诗歌发展路向,所谓“轩翥风雅”云云,钱氏另在《叶圣野诗序》中也说“圣野为歌诗……《骚》、《雅》后而词家前者”③云云,其实所接受的正是《辨骚》篇义理,此与文章诗歌之取法汉唐,则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为了批驳浅薄复古派,受佛经启发,其《鼓吹新编序》取牧牛女卖乳作譬喻④,此在钱氏其他论文篇什里也多处出现,显然纯正“牛乳”应该是《三百篇》以及《离骚》,自此以下,转稀转薄,也即刘勰《序志》篇所感慨:“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⑤千载之下,钱氏之感喟与刘勰相通,其诗学追求返归诗歌本体,即杜甫所谓别裁伪体是也;然则作为诗歌文章生命线,“宗经”路径便拥有无可争议之合法性,正反衬种种纷扰杂说之虚妄荒谬;钱氏《袁祈年字田祖说》叙述为袁中道之子取字,由此加以发挥,钱氏肯定公安派排击李、王辈功绩,同时又隐含讽喻,虽然言必称汉唐之复古并不得要领,而所谓“自我作古”“被发祭于野”就击中袁氏兄弟之偏颇⑥。而尊“六经”“屈、左以下之书”,正是钱氏一贯奉经史(“五经”“三史”)为文章源头的观念,此其实孕育于《汉书·艺文志》,亦出自《文心雕龙》之《宗经》及《史传》各篇,要为文学之抒情及叙事落实其源头之所在;对当时学风、文风,钱氏一并痛加贬斥,而文风堕落正是学风败坏之体现,诗必盛唐,则须像唐人一样具有经学根基,此方为学诗之根本。故此,挽救文风之浇漓,首先要振兴经学。钱氏《娄江十子诗序》批评:“今之为诗者,不知诗学,而徒以雕绘声律剽剥字句者为诗……非有反经之君子,循其本而救之,则终于胥溺而已矣。”⑦“反经”一词出自《孟子》,此处指文章须走“宗经”之路,方是康庄通衢,否则无本之诗,终将如朝菌蟪蛄胥溺而已。钱氏隐约以明末文坛之韩愈、欧阳修自况,并推崇杜诗,这决定钱氏对于《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与“文体论”有所侧重,此庶几构成其《文心雕龙》学之轮廓。
尤需指出,钱谦益对王惟俭十分敬重,王惟俭《文心雕龙训故》之完成,与梅氏万历《音注》本同时,即在万历己酉(1609),王惟俭从事校勘注释,校出136字,在明代成就最大,其《文心雕龙训故序》指出:“不禀先民之矩,妄意绝丽之文,纵有骏才,将逸足之泛驾;岂无博学,终愚贾之操金。此彦和《文心雕龙》之所由作也。”此相较于杨慎、曹能始等批点一派,则有所不同,杨、曹辈更倾心于《文心雕龙》之创作论,谈神思、灵感等极有兴会;而王氏认为文术以及文体规矩才是刘勰写作之初衷,就颇有纠前者偏失之意味,显示其識见不凡。于“文之枢纽”部分,王氏《训故》之注解已比梅庆生《音注》详尽得多,特别在文体论部分,从《明诗》篇到《书记》篇整个文体论部分,所牵涉人名、篇名、史实典故等,大部分均被王氏厘清出处,阅读其注释,读者可以获得分体文学小史知识。以往文论突出文章以气辅意为统帅,自唐宋以降,一定程度上淹没挚虞一派讲究文体的声音,至明代中晚期,逐渐变本加厉,王氏反其道而行之,实独具慧眼。然所形成对照者,在王氏《训故》中,于文学创作论部分,相对文体论,则显得有所轻忽,王氏意在矫正明晚期以才气、性灵自矜创作风气,其用意、悟入亦昭然若揭矣。而钱氏对于王氏这位古人的“龙学”思想则深有会心。
关于诗歌意境等艺术特点,钱氏《答杜苍略论文书》为三子“要皆六经之苗裔,《骚》、《雅》之耳孙也”辩护,对重视“味外之旨”的司空图亦十分赞赏。①只不过讲论意境等,不应违背“六经之苗裔”与“《骚》、《雅》之耳孙”这一原则,二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当时对于《骚》竞相标榜,倡导“骚气拂拂”,而于“宗经”却有所忽略,为了救弊,钱氏借重《文心雕龙》“宗经”及文体论,寄寓其救弊之目的,因此更偏于王惟俭一路,甚至所要达到纠正文弊之初衷,钱氏也与王惟俭不谋而合。而讲究真情自然等诗学主张,钱氏与曹学佺、徐兴公、梅庆生辈虽然不乏共同语言,如杨慎、曹能始等亦均以性情灵感为标榜,然而凸显真情之价值,则由汤显祖等鼓吹,已经掀起巨大波澜。此一由李贽等狂飙突起思潮,除却崇尚真情正面意义而外,其负面作用也暴露无遗,真情与人欲相伴,由于缺乏传统根柢,其抒情必然沦为浅俗喧闹,始作俑者精神层面孤愤一转而为效颦者动物性狂欢。钱氏《重修维扬书院记》指出:“稽良知之弊者,曰泰州,之后流而为狂子,为僇民,所谓狂子僇民者,颜山农、何心隐、李卓吾之流也。”②此道出王阳明致良知之说所延伸之弊端,从王阳明以至泰州学派,涌现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人物,而在文学上,公安派、竟陵派,都是此一思潮的产物,钱氏颇有抨击。在中国文化中,有自我调节雅俗机制,作为思想敏锐的钱氏,他于此一时代思潮只是汲取其激活人心真情部分,而于叫嚣俚俗鱼龙混杂其间,则存有明显的戒慎恐惧。钱氏执思想界之牛耳,所取姿态是:认同诗文表达真情,以反对稗贩模拟,与李、王复古派划清界线,更以尊重经学根柢来矫正肆无忌惮者之儇薄為文。若以当时校勘《文心雕龙》颇有成就的闽诗派人物为参照,徐兴公《曹能始石仓集序》云:“昔钟嵘持论,例分三品,盖诗之为义,动天地,感鬼神,而性情之所以发也;刘勰弹文,篇侔《易》数,盖文之为用,本乎道,体乎经,而腑肺之所以寄也。二贤撰述,千载如新,启迪后来,良为深远,何也?诗不原于性情,是乃不根之枝叶;文不由于腑肺,终为无源之波流。雅颂既湮,诗肠日异;六经不作,文体寝衰。”③此对于《文心雕龙》理解,不可谓不周至,但是其侧重在乎诗文之出于“性情”“腑肺”,仍然只是时尚呼应者,在骨子里“宗经”并未受到对等重视;谢兆申有《谢耳伯先生初集》十六卷、《全集》八卷二十四册,为明崇祯间绥安谢氏刊本,④谢氏诗文既有汤显祖主情特征,又有孤峭幽冷之风格,与牧斋诗风颇有差异,亦未溢出徐、曹闽诗派之格局。然则诗学之方向,或者说《文心雕龙》之宗旨,钱氏所需凸现者,无疑更接近王惟俭,而于此辈尚存距离。
研习《文心雕龙》,为钱氏建构超迈时俗诗学提供依据,也有助于他树立辨伪反伪立场,其文学思想特徵即可以“别裁伪体”“轩翥风雅”作概括,钱氏剔除与诗学本体有害无益种种“渣滓”,在诗学领域拨乱反正,便回归真诗,也即刘勰《辨骚》诸篇之主张,“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直接上溯《三百篇》之源头。关于明代文坛充斥伪与赝,钱氏《答王于一秀才论文书》评判:“惟论诗家之弊,归狱于严仪、刘会孟暨本朝之高棅,矫首厉角,又成哄端……”⑤所谓俗学即“离本”之学,严羽、刘辰翁以及高棅所植入于“习气种子”,无论宗唐或宗宋,其危害在于导向诗歌偏离《风》《雅》之真本,歧生另一抽取诗学之真精神、而流于模拟、造作的假诗学,后世诗歌之所以呈现“赝”的恶趣,此辈难辞其咎。从其《唐诗鼓吹序》透露,因有鉴于诗弊,而且钱氏执着于其胚胎于刘勰的诗学本体,铸成其超越诗歌创作艺术技巧、而重乎辨析是否合乎诗学本体的诗论特点。①因专注于“别裁伪体”,令他对形成最终诗歌面貌的创作过程及技巧等相对有所忽略,此确乎与其高自位置,不愿徒以翰墨、辞赋为志业有关。并且以为讲究诗法、诗学过甚,反而会汩没诗学之本体,其《族孙遵王诗序》谓:“今之名能诗者……摛词拈韵,每怵人之我先,累牍连章,犹虑己之或后。”②离本逐末,则诗学日益,诗道日损,所喋喋不休者,盖尽刘勰所谓“为文而造情”形式主义诗风,钱谦益具有辨体意识,辨析文体真伪,堪称目光如炬者也,而其辨体意识则也远绍刘勰文体论。
牧斋晚年精研佛学,此促进钱氏对刘勰诗学本体的皈依,而破中求立,其弹斥、淘汰之后,晶莹剔透的诗学面貌,即以刘勰为圭臬,钱氏《季沧苇诗序》批评诗坛乱象,曰:“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此千古论诗之祖。刘彦和盖深知之,故其论诗曰:‘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词家之先。……世之无真诗也久矣。”③真诗才有真生命,何谓真诗,当以刘彦和马首是瞻也。《辨骚》篇说《离骚》:“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钱氏要诗歌与“去圣之未远”相衔接,定位于“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诗歌状态,便是诗歌精神层面之宗经,所以其《策》之《第三问》云:“屈子者,得《诗》之真者也。”④刘勰标举“衔华佩实”,恰成为钱氏诗学之“一言以蔽之”,也隐含刘勰“通变”文学思想。其《王贻上诗序》指:“而竟陵之光焰熸矣。”随之而起之“贻上之诗,文繁理富,衔华佩实”⑤。王诗为钱氏所称许为“衔华而佩实”,此出自《文心雕龙·徵圣》篇,虽则“衔华佩实”,“衔华”与“佩实”应该不偏不倚,上臻刘勰“唯务折衷”之理念,但从提倡以经史为规范的钱氏诗学理论来体察,其所谓“衔华佩实”,当是以“佩实”来纠正“衔华”过甚之文弊,在明代,作为钱氏前辈太仓赵宧光撰《弹雅》卷八曰:“(刘)勰云:‘圣文之雅丽,衔华而佩实。余曰:后句何不倒作‘佩实而衔华?”⑥钱氏观点与之暗合,钱氏所强调者,乃“宗经”同时不废文学之艺术审美价值之谓也。
三、王士祯、钱谦益接受《文心雕龙》并反映于诗学之比较
钱谦益于王士祯属老师辈,清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祯来到吴下,拜谒牧斋。王氏《带经堂诗话》卷四《总集门》一《纂辑类》叙及自己曾请益于虞山、娄江、合肥诸遗老,钱谦益施予他深刻影响。⑦钱氏《古诗赠新城王贻上》云:“……古学丧根干,流俗沸螗蜩。伪体不别裁,何以亲风骚?”⑧钱氏将其诗学精髓传授给王士祯,王士祯编撰《古夫于亭杂录》卷三收录钱谦益书三通之一感叹“良以古学日远,流俗波靡”,对王氏寄寓厚望。⑨此种诗学薪火相传,必然连带《文心雕龙》,果然在王渔洋诗学里此书也居于重要位置,这与钱氏所交游者如曹能始、徐兴公、存永父子以及王惟俭等人一并成为王士祯诗学渊源亦有关系,显然钱氏发挥引导作用,然而,王氏诗学渊源当然并不止于钱氏一家。
为时势所迫,王氏弱化诗歌现实关怀,则与牧斋祖述杜甫诗史精神相背离。钱氏《再答苍略书》云:“六经,史之宗统也。六经之中皆有史,不独《春秋》三传也。”①实为章学诚之先声。王氏《带经堂诗话》卷三《要旨类》三表彰署名司空图《诗品》之“冲淡”“自然”及“清奇”者,且特别欣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八字,②意在令诗歌避免与现实环境发生纠葛,虽《文心雕龙》衣被明清两代诗人、学者,可是王氏渔猎其中者就有所不同于钱氏。
王士祯《池北偶谈》涉及《文心雕龙》;王氏《古夫于亭杂录》卷一《〈文心雕龙〉〈史通〉训故》言及王惟俭为二书作训故,王士祯曰:“余访求二十余年始得之,子孙辈所当宝惜。”③可见对《文心雕龙》之珍视。《渔洋诗话》卷下谈到明亡后,徐兴公之子徐存永一贫如洗,路经广陵,与王士祯定交,极可能是先由钱氏介绍,才有王、徐二氏相识,徐氏对于钱氏及曹能始均执弟子礼,从徐氏那里,王氏非但认识徐氏父子人品文章,还详闻曹能始其人与诗作。王士祯《师友诗传续录》第二十五条引钱谦益诗句“挥毫对客曹能始”④云云;《池北偶谈》卷十七《谈艺》七《曹能始》曰:“明万历中年以后,迄启、祯间,无诗。惟侯官曹能始宗伯(学佺)诗,得六朝、初唐之格……钱牧斋所折服,惟临川汤先生义仍与先生二人而已。”⑤因曹氏深受钱谦益赞赏,所以王士祯也逢人说项;而对于程孟阳,《渔洋诗话》卷中称赞程氏“七言绝句尤佳”,并为之选定《新安二布衣诗》。由于钱氏指引,明末校勘、研究《文心雕龙》卓有成就的曹、徐、王、程四家都是王士祯私淑老師,上述交互影响钱氏的《文心雕龙》研究者,王氏与之结为同调,除了他们本身诗作及诗学理论之外,实际上其诗学部分渊源于《文心雕龙》,此也必然引起王士祯重视,并促使他从中汲取创作及理论滋养。
王士祯诗文多征引《文心雕龙》,其《蚕尾续文》谈乐府之由来,显然祖述《文心雕龙·乐府》篇 “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之驳议,吴讷等前辈已有相类似看法;王氏门人北平黄叔琳著《文心雕龙辑注》,其《乐府》篇上文之注释亦与王氏略同。郝懿行曾校批《文心雕龙》,现存传录郝懿行《文心雕龙》校本,他批点上述黄注曰:“黄氏此注良为有见。”殊不知黄氏此注拾老师之牙慧,王氏对《文心雕龙》曾字斟句酌,于此可见一斑。黄氏之从事《文心雕龙辑注》可能也与王氏熏染有关;关于文笔问题,王士祯《分甘余话》卷二《沈诗任笔》,⑥谈及《文心雕龙》等六朝文献所谈及文笔问题;其《带经堂诗话》卷五《总集门》二《序论类》引《渔洋文》阐释元嘉间,谢康乐山水诗之出,乃刘勰所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者也。”⑦限于篇幅,兹不赘引。
钱氏儒家忧患意识盛炽,秉承经学大义,具有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然而,相较于钱牧斋,王士祯心态已然不同,异族入主,汉族士人疑惧莫名,无不谨小慎微,因此,以其性情气质,王氏乐于远离政治,化身诗坛祭酒,此自然也造成王氏之接受《文心雕龙》,呈现出另外一副面貌。钱氏倾注于“宗经”等关捩点,儒家色彩浓郁;而王氏则不然,他与政治保持距离,遂令诗学唯美观念得以拓展,庄禅雅趣顿然抬头,明显压过儒家意识。《文心雕龙》本身就隐含儒道消长之可能性,其“文之枢纽”及文体论部分,以儒家为主;而创作论部分,从西晋陆机《文赋》以降,《文心雕龙》则更深入文学创作内部规律之探究,而谈创作论,如《神思》篇等,不可避免地援引庄老思想。关于《文心雕龙》创作论,在清初要数王士祯有较深之会心,黄叔琳称赞王士祯“吾师集诗学大成”①,此并非溢美之言。而此“诗学”偏重于创作论,王士祯以其性情之健全平和、胸襟之雍容宽厚,加之其诗学之渊博精到,使得他能够超越明代诗学纷争,以更为客观公允态度,专注于诗学本体,来摘句品评,月旦人物,建树其诗学理论,因此王氏虽然受钱牧斋影响,二者诗学具有承传关系,但王氏所接受之《文心雕龙》,却与牧斋存异,此主要在于他更体现庄禅趣味。
按《文心雕龙·序志》篇曰:“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岁月飘忽,性灵不居。”王士祯辈则更重视此种特殊性。譬如关于楚《骚》传统,钱、王之间就歧异可证,王氏《带经堂诗话》卷三《真诀类》云:“山谷教人作诗之法,亦唯曰:‘熟读《三百篇》、《楚词》,曲折尽在是矣。”②王氏神韵说中,其实《楚辞》几乎上跻《诗经》地位,对此不容不辨。虽然《辩骚》篇亦置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五篇之列,但是《骚》和《经》依然属于流和源的关系,从《经》衍生为各体文章,《骚》于其间发挥津梁作用,然二者却不可等量齐观。所以,钱谦益深悟所谓“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乃要求诗向上亲近《风》《雅》,心存宗经意识;而王士祯则好标举“骚雅”,意指以《骚》为趣味,向下建构起其体现其神韵观的诗人谱系,对此钱氏不能苟同。钱氏《秋怀倡和诗序》曰:“夫悲忧穷蹇,蛩吟而虫吊者,今人之秋怀也。悠悠亹亹,畏天而悲人者,退之之秋怀也。求秋怀于退之,而退之之秋怀在焉;求退之于秋怀,而退之在焉。则夫为二子者,自此远矣!退之不云乎:‘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③明清之际,诗坛盛行竞作《秋柳》《秋怀》《秋兴》等同题之作④,钱氏指出,自然景色千古不变,但是笔下诗作,却呈现不同面貌,今人秋怀之诗,不过是楚人宋玉《九辩》之余绪。钱氏主张,要上承韩愈之《秋怀诗》,则为今人指出“宗经”一路;徐 [烟][勃]《笔精》卷之二《风雅》云:“屈宋之文出于风,韩柳之文出于雅。风者,动也;雅者,常也。”⑤从诗作而言,钱氏接近雅,而王氏则偏于风。
钱氏与钟惺为同年,由于钱氏心雄万夫,自视为江南文化泰山北斗,导致他对竟陵派之钟、谭评价甚劣,其《孙子长诗引》云:“本朝吴中之诗,一盛于高、杨,再盛于沈、唐,士多翕清煦鲜,得山川钩锦秀绝之气……迩来吴声不竞,南辱于楚。苍蝇之声,发于蚯蚓之窍,比屋而是。求所谓长江广流,绵绵徐游者,未之有也。”⑥他认为吴中诗歌传统才是正声,而楚声则代表旁门左道,他借鉴《文心雕龙·辨骚》篇之“辨”字,力戒吴声为楚士所误导,此与《历朝诗集》之《丁集第十二》收录之《钟惺小传》所述完全一致,贬斥钟惺作品为“鼠穴”“鬼国”,可谓刻毒入髓之论矣!
比较钱、王,尤需深思者,王士祯诗学从前人继承什么?或者其救弊之矛头何所指?此首先应从其人相近之时代加以考察,明代晚期公安、竟陵曾经势大,然而,至明末已经颇受诟病,王士祯成长于此诗风嬗替背景之中,承袭牧斋,他必须对此作出回应。而在王士祯心内,对几位前辈诗人究竟更倾心于何者,此种辨析有助于后人把握其诗学特征。
王氏所推崇之“骚雅”,其所谓“骚”,实非屈原“虽九死而不悔”的入世情怀,而是《楚辞》及流裔所呈现节候风物,江树海月,暮钟晨鼓,山川人物,总体为一种远离“魏阙之下”,神游“江湖之上”的精神状态。虽其诗学广博,却对曹能始诗风尤为喜爱,甚至超过对钱牧斋的膜拜。可以认为,王士祯“神韵”说一个重要来源,实际上得自曹能始之沾溉。在王士祯笔下,曹能始其人经常出现,而且语气中充满仰慕之情。其《池北偶谈》卷十八《谈艺》八《徐曹诗》,高抬曹能始诗作,几可与李太白媲美;《渔洋诗话》卷上、卷中赞誉曹诗有“神韵天然”之特点;《渔洋诗话》卷上:“闽诗派,自林子羽、高廷礼后,三百年间,前惟郑继之,后惟曹能始,能自见本色耳。”认为曹能始是闽派诗人之殿军,也是明代万历年间诗人之代表,然则在诗歌发展史上,王士祯便自然与此前辈相呼应了。《渔洋诗话》卷下云:“林茂之诗……右皆与曹能始、吴非熊(兆)倡和时作,刻意六朝,未染楚派者也。”①赞美林茂之诗,但这些诗尽是与曹能始、吴非熊倡和之作,也说明曹能始身边一个诗人集结,在楚派煊赫之际,其诗作能另开新局,且上追“六朝”;《带经堂诗话》卷十二《众妙门》四《佳句类》引《香祖笔记》曰:“钟恮初名恬,字叔静,竟陵人,惺之弟也。以诸生终。其诗绝有风骨,不肯染竟陵习气。”②可见其所谓楚派者,主要指钟、谭竟陵派诗风,而克服此派“习气”,王氏特意标举“风骨”一语,其潜台词是说诗歌走出竟陵等恶趣,还得以《文心雕龙》为指南。所谓本色、神韵、自然等赞语,其实也反映在曹氏《文心雕龙》批语之中。
明凌云刻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其眉批除了有杨慎批点外,还有曹学佺评语,上述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七《谈艺七》之《曹能始》曰:“余生甲戍,以辛卯中乡试,乙未中会试,与先生相去一甲子,无不符合。”③在万历中期以后,曹是闽派诗人之代表,王氏一生重要节点均与曹氏相去一甲子,王氏颇以曹氏后身自居,也足见他心仪曹氏。
读书、古法,曹氏认为在诗学中绝对不可轻忽,而突出对学问、传统的研习掌握,也是针对当时人以才气聪明来代替读书、古法而言;闽晋安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云:“闽曹能始先生云:‘作诗如书者、画者、弈者、讴者、击剑者,必藉师承指教,而后当家。若自作聪明,虽极奇别,终是外道。”④讲究诗歌不得率尔为之,主要表达对公安、竟陵派诗风不满。
与钱牧斋诗作要从经史出相较而言,曹能始见解有所区别。而曹氏之所以能受王士祯等人推许,原因是其诗学理论、诗歌创作与神韵一派比较接近。这从曹学佺评《文心雕龙》,特别标举“风”与“自然”,即可以明其原委。前已叙述曹能始评点《文心雕龙》,而曹氏对于《文心雕龙》之关注点,恰好与王惟俭形成对照,他标举“风”为《文心雕龙》文论体系的根源,从曹氏为梅庆生《音注》本所作《文心雕龙序》可以看到,其着眼点几乎全在《文心雕龙》之“下廿五篇”,也就是说《文心雕龙》创作论引起他更大兴趣。曹氏序文谈及:“其《原道》以心,即运思于神也;其《征圣》以情,即《体性》于习也。”刘勰在《原道》《征圣》等篇中强调的是文章在文体、语词等方面受经学之规训,也就是要尊重文章之传统,更多落实于文体论,反对无所依傍之新变;而曹氏则侧重创作主体之灵感兴会与征圣在乎情信,忽略传统和体要,即强调创作主体内在因素,其阐释以己意出之,将之纳入文学创作理论。虽也重视诗歌师承,然与文章“宗经”并非一回事,他更突出作者当下妙悟与情性,刘勰“宗经”思想则被弱化。他所凸显的还是创作主体主观能动精神,即心是道,曹氏思维确有此特点,必然消解刘勰《原道》及其以下“宗经”观念。《曹批》所认同之“风雅”所呈现美学效果与趣味偏于“真”与“醒”,其实比较合乎《庄子》“以天合天”思想,实质上是指通过人心感悟世界万物,从而寻找到最能展现人情物态风神的语词,构成诗歌意境。然则于语词“宗经”便似乎无甚紧要,相反饾饤经史典故,倒可能造成语词与事物本真之“隔”,因此假如诗语用典有碍于抒情状物之“真”与“醒”,即使以“宗经”为标榜,也在删汰之列。故在曹氏看来,“情”与“自然”几乎就代表诗歌本体,如钱谦益虽在对待“真诗”态度方面与曹氏并无二致,但钱氏所秉持诗歌有关涉乎《三百篇》的本体,曹氏见解则有所不同,他认为诗歌之本体不必甘居经史之附庸,即使王士祯也不废诗学“宗经”观念,与钱氏相对照,在诗歌创作中,钱氏“宗经”居于至尊地位,而王氏则认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及“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宗经”应是隐性的,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诗歌本体则完全独立自足。如是诗学倾向与钱谦益、王惟俭存在分歧,并且作为诗学理论,也体现于钱氏与曹氏诗风的差异之中,钱氏以史家自居,精熟《史》《汉》,推崇杜诗,忧心政局,颇具廊庙之气,充满现实关怀,亦讲究无一字无来历,读其《吴门送福清公还闽》之一云:“都门祖帐蔼如林,却望彤墀泪不禁……”①其忠君老杜影子宛然可见;上述王士祯所激赏的曹学佺《板桥诗》云:“两岸人家映柳条,元晖遗迹草萧萧。曾为一夜清山客,未得无情过板桥。”以及“春光白下无多日,夜月黄河第几湾”,在王氏眼里,其妙处正因为有“神韵天然,不可凑泊”之特点,此亦几乎成为王士祯神韵诗所效法的模式。王氏《分甘余话》之《枫桥绝句》云:“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又过吴枫第几桥?”与其说是步韵张继,还不如说颇得曹诗之精髓。
语词经匠心独运组合而成之意象,有时比排比事类更有诗的韵味,能夠引发读者无穷情思。曹氏主张“诗以自然为宗”的审美原则,虽然“自然”在曹氏诗学理论中,仅为“风”之总目下一子目,然而曹氏极端重视“自然”,几可视为曹氏评判诗歌优劣之首要标准。此立中有破,其集矢之的还是要矫正诗坛泥古不化之弊,从诗歌艺术形式以至情感立意,曹氏提倡自然,而且“自然”之重要超乎“宗经”之上,这也证明曹氏与钱氏诗学以及创作理念有所不同。对于曹、钱诗学、诗风差异,王士祯特有会心,在此问题上,王氏无疑左袒曹氏,比如上述王士祯称赞曹氏诗“本色”之美,此与《曹批》强调“真”是同一个意思,语言之本色,便与语词之“宗经”产生些许抵牾。因为表达当下之感悟之诗,有时并不需要炫耀文化积淀,钟嵘《诗品》之所谓“直寻”,已有阐释;《神思》篇之《曹批》云:“文,神物也,故以‘神思先之,上篇神道设教,与之相应。”此确实与王士祯诗歌思想比较接近,可以认为有启王士祯神韵说之先,是王士祯建构“神韵”说一个重要理论来源。阮元《揅经室三集》卷五《群雅集序》云:“昔归愚宗伯订《别裁集》,谓王新城执严沧浪之意,选《唐贤三昧集》,而于少陵鲸鱼碧海或未之及。此宗伯独亲风雅之旨。其实新城但于《三昧集》持此论耳,其裁伪体与宗伯固无歧趣也。近今诗家辈出,选录亦繁,终以宗伯去淫滥以归雅正为正宗。与其出奇标异于古人之外,无宁守此近雅者为不悖于《三百篇》之旨也。”②阮元未免有强为调停之嫌,而姜宸英《〈唐贤三昧集〉序》中则处处为王士祯辩护,并且驳斥钱谦益种种诗学观点③。王士祯毫不避讳服膺严羽,《带经堂诗话》卷六《总集门》三《题识类》记载:“虞山钱先生不喜妙悟之论,公一生病痛正坐此。”④认为诗歌讲求“妙悟”是不二法门,钱氏否定严羽诗论,正反映出钱氏诗学之缺陷,虽然王氏指责语焉不详,但是可以体会到,王氏认为钱氏固执其诗学之本体,因为碍于其政治家与史学家本位,使得钱氏终未达诗学真正本体于一间,即虽能极“宗经”之高明,而于道“虚静”之中庸却有所不逮,于创作心理以及创作技巧之探究明显不够重视,此与钱氏处在与“俗学”紧张对峙之中有关。就如顾亭林“经学即理学”口号一样,他们提倡实学,其实是想借助经学以节裁理学末流的放浪恣睢。钱氏谨于谈论灵感兴会妙悟禅趣,确实缘于不愿与俗学同流合污的狷介心态。而从诗学作为一个整体而论,文源论固然重要,而不涉及创作论则终有偏枯之嫌。因为以《文心雕龙》作参照,除了讲“宗经”“文体论”之外,刘勰推流溯源,源流兼顾,纲目并举,其实对于创作论也十分重视,钱氏却止于“宗经”之说,似乎未能全面地回应刘勰整体文论思想;而讲严羽拈出“妙悟”二字,其于诗歌本体或许尚有距离,但是自诗歌做法角度讲,却正反映出诗歌文体创作特点,舍“妙悟”则诗学难以展开与成立,⑤王氏旗帜鲜明地表示赞同。王氏《池北偶谈》卷七《谈献三》之《牧斋诗传》批评钱氏“钱宗伯牧斋作《列朝诗传》,本仿《中州集》,欲以庀史,固称淹雅;然持论多私,殊乖公议”。说明对于钱氏之有时不能公允客观地讨论诗学、评价诗人,甚至刚愎自用,王氏早有微词;《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九《外纪门一》之《答问类五》:“沧溟先生论五言,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此定论也。钱牧翁宗伯但截取上一句,以为沧溟罪案,沧溟不受也……”①此一则为李攀龙诗论辩解,另则也体现王氏与钱氏在诗歌发展观念上的差异,钱氏因为警惕“牛乳”之转售而稀释,虽则认为诗歌不必强分初、盛、中、晚,诗歌应有其划一之本体,但一贯固守“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本体状态,难免不能客观公允地评价后代诗歌,会持胶柱鼓瑟、代不如前的文学史观,而王氏诗学更多汲取刘勰“通变”思想,所以在看待诗歌发展问题上,其见解更少意气用事,能够为人所接受。
《文心雕龙》“唯务折衷”,后世诗论家因投身论战,往往矫枉则过正,很难做到刘勰之不偏不颇,王士祯也不例外。由于左袒曹能始诗学思想,祖述严羽《沧浪诗话》“妙悟”说,从一个侧面可以考见,他于阐发文学创作内部规律一派,非常投合,而于紧贴现实、追求功用、谈论政治教化一派,则十分疏远,一言以蔽之,王氏更重视诗歌艺术审美特性,而弱化了诗歌政治功用。其《渔洋诗话》卷中云:“王介甫《唐百家诗》,宋牧仲尚书从常熟毛扆得古本刻之。余阅一过,寄牧仲书云:‘《百家选》古物自可宝惜,然去取大谬……”②王氏列举一些诗人之所以在选唐诗时不可或缺,一则是从唐诗艺术发展着眼,他们均是唐诗诗学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对诗歌创作内部规律之探讨,对于诗风之转变,此辈贡献巨大;另则像王右丞、韦苏州等具有超然澹远之禅趣,王氏衷心喜爱。杜甫在诗歌史上已经确立其诗圣的地位,王氏不能不表示尊崇,但是从“神韵”说本质可以体察到,代表庄释禅趣一派诗人,才是王氏诗学之所归趋者。故而,《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九《外纪门一》之《答问类八》评论:“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高廷礼之论确不可易”;其《香祖笔记》也称赞高棅《唐诗品汇》,而钱谦益则对高氏此书极其鄙夷。《四库提要》评价《唐诗品汇》曰:“《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后来过毁过誉,皆门户之见,非公论也。”③所见较为公允。高氏扬李白而抑杜甫,可能是钱氏所最不能接受的,但这正代表着高氏踵武严羽诗歌美学趣味,王士祯明确表示高氏之论不容否定,意味着对许多重要诗学理念、诗人作品,王氏以其尊重诗歌创作规律的视角,都和突出“宗经”的钱氏,见解迥然不同,此也说明二氏诗学观存在着严重分歧。《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王考功象春》云:“象春,字季木,新城人。……季木于诗文,傲睨辈流,无所推逊,独心折于文天瑞。两人学问皆以近代为宗,天瑞赠诗曰:‘元美吾兼爱,空同尔独师。其大略也。”④钱氏对季木未能宗经法古,提出规劝,故仅收录其诗三首。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三《阮亭诗序》曰:“阮亭之诗,以淡远为宗,颇与右丞、襄阳、左司为近,而某宗伯为之序,谓其诗:‘文繁理富,衔华佩实。感时之作,恻怆于少陵;言情之什,缠绵于义山。其说与阮亭颇不相似……”⑤可见王、钱诗学渊源固有不同,见解抵啎自然不可避免。
明代前后七子以来,无论复古与反复古各派,难免夹杂意气以自矜,虽然标榜诗要取法开元以上,但六朝诗人经常遭贬斥,而王士祯却从诗歌创作理论技巧角度,对六朝诗歌给予较准确评价,如《渔洋诗话》卷上曰:“福清林古度茂之,萬历中诗人,与曹南宫学佺、钟学宪惺友善……施愚山见之曰:‘吾交林翁久,不知其诗清新俊逸,源奉六朝、初唐如此。”此一则刻画出林古度诗风,另则更体现王士祯审美趣味,而所谓“清新”“俊逸”正是杜甫称赞庾信及鲍照之语,王氏代为拣择,正体现他对刘勰《明诗》篇所肯定“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诗美风格比较近似的审美观,摆脱政治等负累。由此王士祯得以走出道德评判与艺术判断相夹杂的批评思路,从更加纯粹的诗学本体出发,溯源至庄子,自庄子以下,尤其喜爱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司空图以及宋代苏轼、黄庭坚等诗人,诗论则推崇钟嵘、司空图、严羽、徐祯卿诸家,孜孜研究诗歌创作内部规律,相形之下,假设“宗经”说、“文体论”与“创作论”构成刘勰《文心雕龙》整体文论“征鸟之使翼”,那么钱氏、王氏正各执一边,即使二氏并不偏执,二者有交光互影之处,但是其立场却明显存在着矛盾,这由时代政治以及个人性情多方面因素使然,却也反映出由明入清诗学思想的转移。
然而,与钱氏以“佩实”来规范“衔华”稍有不同的是,作为“集诗学大成”的王士祯,却是以“衔华” 为诗学之追求,只是以“佩实”作为知识储备而已,其侧重在于“衔华”,所注重的是符合诗歌这一特殊文体的抒情性与审美性,“佩实”往往在秀句面前只体现为诗外功夫,可见其诗学本体比钱氏更为超然独立,钱、王诗学重心之转移,意味着一个诗学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如此诗学立场,竟非常清晰地表露于二氏对于刘勰《文心雕龙》之接受之中,令人对于刘勰文学思想体大虑周深感叹服。
作者简介:汪春泓,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